有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心情烦躁、焦虑,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情绪变化十分大,生活受到很大的困扰,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了,以防止精神病的产生危害我们的健康,下面就来看看精神病的症状表现有些什么呢?
1 、不愿意接纳周围人的意见,冲动时会产生争吵,但事后又十分后悔,这是常见的强迫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
2 、强迫症精神病的临床表现还有头痛脱发、失眠多梦、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无法集中精力、不愿意运动。
3 、经常否定自己和自己曾经的成绩,不受控制地经常想起某件事情,有强烈恐惧感,这是典型的强迫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
4 、总感觉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唉声叹气,有厌世心理 ; 有自残现象,或是“人总是要死的”这种想法经常出现。出现这种强迫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我们就要警惕了。
5 、频繁的检查已经检查过的东西还觉得不放心,这也是典型的强迫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
精神病患者常常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心情极度空虚和无聊,甚至有时候还会有的想法,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一定注意自身的调理,尽量避免心情不好,只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就能远离精神病,拥抱健康。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指导思想在********的统一领导和县公安局的部署下,深入贯彻相关法规规定,按照“********精神卫生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方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二、工作目标规范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治疗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严重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实现********精神病人严重肇祸滋事零指标。三、工作内容区精神病人管理
1、核实精神病人基础数据并及时更新。组织我县社区民警对我县登记在卡(册)的精神病人进行数据核实,做到“四清楚”(即底数清、去向清、治疗情况清和精神状态清),并及时更新相关数据。
2、对重点精神病人开展走访评估。由社区民警、居委会工作人员等组成监控小组,对辖区精神病人进行逐一评估,并依据风险评估分类标准,对列管的重点精神病人逐人走访评估。对明确诊断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四期管理”:对疾病期管理对象每两周至少随访一次;对波动期管理对象每月至少随访一次;对慢衰期和缓解期管理对象每三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3、对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点精神病人收住院治疗。对必须住院、建议住院的,要积极动员监护人或近亲属送病人住院治疗。对在家监护、一般关注的,监护人或近亲属提出住院治疗请求的,要协调解决入院问题。
精神障碍尤其是重性疾病治疗难度很大,很多病人初次发病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社会功能还是能够恢复的,但多数病人是在初次发病时没有重视,或者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导致疾病发展严重,甚至反复发作多次,这就让临床的治疗困难重重;对于精神疾病来说有些程度较轻的疾病确实有反复发作的情况,例如分离转换障碍,这是在治疗上比较容易的精神疾病,效果也很好,病人在系统治疗后基本能够恢复社会功能,而且恢复期能够和正常人群一样,没有明显的差别;但这种疾病容易反复,不是因为疾病没有治愈,而是因为患上分离转换障碍的病人多伴有人格方面的缺陷,有些可能不严重,但病人心胸狭窄、自我中心、暗示性较强、遇到事情比较固执等等,这些不良的性格因素导致病人存在易感因素,也就容易患上分离转换障碍这样的精神疾病。
和上面的分离转换障碍不同,很多重性精神疾病也有反复发作的可能,而对于这类病人来说康复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比如精神症的患者,反复发作3次以上,需要终身服药,而即使终身服药也会在缓解期有病情波动的情况出现,甚至因为服药的不规律导致疾病复发;那么我们该怎么帮精神症这样的患者观察病情呢?
(1)突然无故睡眠不好
(2)突然变得无精打采
(3)突然无故出现头昏、头胀或全身不适
(4)行为举止与平常有异
(5)脑子里突然出现一片空白,想事情、说话,写字时会突然中断或困难或缓慢
(6)又出现过去的症状,如重新凭空听到有人说话,怀疑背后人们议论他等
(7)无故自言自语
(8)无缘无故局促不安,不知所措,好象要发生什么灾难,有大祸临头的感觉
为了防止患者出现疾病的复发,作为家属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定期带病人到医院复查:一般情况下,应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 ;
其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平静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
再次,激励和陪伴他们参与活动;锻炼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接触社会正视现实,
勿过分照顾甚至监视,要对患者有信心,让他们学习独立。
否认有病而拒药:主要见于发病期或病情没控制的精神病患者;需采取果断措施,如送患者住院强制治疗,或请医生改为注射给药;若药物无特殊气味,也可研成粉末混合在食物内给病人吃下,待病人合作后,再改为公开口服。
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拒药:如病人服药后引起震颤、便秘、流涎、乏力、困倦、恶心、心悸、头昏等反应;处理这类拒药问题的最佳办法莫过于请医生设法帮助消除上述不良反应,不要不分原因一味强迫病人服药。
通过我的介绍不知道是否给您提供了帮助,精神障碍的病人需要家属更多的关注与监督,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耐心,同时也希望社会给予病人更多关爱和理解,为病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感谢您的关注。
找个伴啊,善待对方也是善待自己。为了健康长寿搭伙过曰子呗,不要贪图对方财产。
20多年来,总是被家属、患者反复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精神病能根治吗?怎样能终身不复发?
他们所说的根治就是一次治好,终身不再犯,我常常反问他们:什么病能根治呢?一个最简单感冒,能根治吗?还有糖尿病,高血压能根治吗? 所以这里所说的“根治”,我认为是家属,当然也是医生的一个美好的理想,现阶段仅凭医学很难达到。
我想用个人的临床经验,从下面三点来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
1.药物治疗
根据生物医学原理,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肯定有效。
但,药物治疗只是治愈精神疾病的手段之一,
而且往往是基础治疗手段。
影响精神疾病痊愈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治疗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临床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尤其对一些特定的群体,选择药物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举个例子:A药疗效很好,但会致体重增加,影响女性内分泌,如果是年轻女患者,她会面临交友结婚,生育等问题,
或者B药疗效很好,是首选,但镇定作用强,而患者是学生、上班族等等......
医生需要权衡很多,才能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否则,患者往往不能遵医嘱,减药或者停药,导致病情加重或者复发。
所以,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也是药物治疗是否有效或者是否复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医生只掌握了药物治疗这个因素。
而且,精神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指望单一药物治疗解决全部精神疾病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记住,药物不是万能的。
在精神病病因尚不明确的今天,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药物解决掉的。
甚至,与你有缘遇到的医生,他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也会影响你(与这个人的职位高低没有必然关系)的疗效。
2.患者自身
从患者自身来说,家族史,起病年龄、起病形式、患者型性格等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精神病的结局,甚至能不能停药。
比如,9起病年龄年龄越小,心理发展水平越低,患病后康复难度也就越大,停药就会很困难。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有希望停药或者说复发率较低的一类人,
希望能带给我们患者一些启示和希望。
但前提要记住:精神疾病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作为患者本人,一定要充分了解停药的潜在风险,明确症状复发的征兆,并为症状可能复发做好准备。
临床上,常会碰到这种情形,不同的人,得了同一种精神病,甚至用同样的药,结局往往大相径庭。
有的患者二进宫、三进宫......稍微有个风吹草动,
反反复复住院,成为家人沉重的负担。
而有的患者,却能完成自己学业,
组建家庭,工作也取得不错的成就,
与家人同事关系融洽,
就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甚至有不到1/3患者停药也基本能正常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这与患者自身有很大关系。
一个很大区别是这样的:在医院,医生治好了患者的病。
出院后,如果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变成自己日后有用的能力资源,
培养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
也能注意学习提高自己能力,比如提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能力,开阔自己视野,多角度思维等。
即使生活中再遇到刺激或不如意,他会化解掉,不会让它成为发病的原因。
否则,生活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会再次诱发精神病发作。
这类人的共同点就是:即使患过精神病,他们也不放弃。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美好的奇迹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而这个因素也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
3.家庭支持系统
在影响精神病结局的诸多因素中,家属的照顾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精神病人家属,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要以为病人的病情治愈了,就是完全解脱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停药伴随的风险,比如复发,要了解复发的征兆,定期与医生交换意见。
其次 对患者真诚而又恰当的鼓励和支持,对患者战胜疾病则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人对患者过分关注,过分保护,这样往往会削弱患者追求痊愈的意志。
最后,不要把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和不良情绪都往病症上联系,
也不要寄希望于药物治疗能够解决她的所有问题。
相反,必要时找专业人员,帮助患者提高能力,逐步适应社会。
患者的康复需要药物,也需要家人的温暖和耐心,鼓励和支持。
总结
影响精神病结局或者能否停药的因素有:
1. 药物治疗 药物有效但不是万能的,
2. 患者个体差异 结局因人而异,
3.家庭支持系统 为患者做长远打算。
还有其他因素,比如 家族史、精神病类型、患者病前社会功能水平、 共病(在患有一种精神障碍的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多少与轻重等等、 都会影响精神病结局或者能否停药。
从某种因素上说,能否停药,病情是否复发,也取决于患者,而不只是医生。
换句话说,在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医生只掌握了药物治疗这个因素,另外更多的因素包括依从性都掌握在患者手中。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评估,给出个体化建议。
停药过程应循序渐进。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期望对我的患者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