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类似于桑代克的迷宫但是更为精细的箱子的试验,将动物放进‘斯金纳箱’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有以下四个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强化(加强行为)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或者减少刺激物促使行为的增加。一般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斯金纳通过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进他的斯金纳箱子,展示了积极的强化现象是如何工作的。这个箱子在里面的一边有一个杠杆,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时而会碰到这只杠杆,碰到时会立即导致一个食物团掉进杠杆旁边的容器。当将老鼠放到箱子几次后,它迅速地学会了径直跑向杠杆。如果在杠杆上施加压力就会获得食物保证了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行为。
生活当中的正强化。例如:小明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被老师表扬,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奖励,会增加小明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
(2)负强化:斯金纳也展示了负向强化是如何工作的,同样将老鼠放进箱子后,让其通上电流,它会使老鼠感觉不舒服,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仍将偶尔碰到杠杆,碰到后会立即导致电流关掉。当把老鼠放进箱子一些次后,它很快学会了直奔杠杆。逃离电流的结果保证了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行为。
冯特
心理学之父、构造心理学派、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生理心理学原理》。
02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行为主义、记忆痕迹衰退说、试误说、饿猫实验、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率、效果率)、共同要素说(伍德沃斯)。
心理学当然不是伪科学了。心灵学才是伪科学。心理学不是心灵学,只有所谓研究第六感,特异功能之类的心灵学是伪科学。而心理学是标准的科学学科。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大众对心理学有许多误解。人们以为心灵鸡汤、成功学等是心理学,结果就把心理学当成伪科学了。其实那些不靠谱的东西是伪心理学,而不是说心理学是伪科学。
为什么说心灵鸡汤不靠谱呢?因为它没有科学依据,不是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说法。首先,它们往往自相矛盾,无法证伪。其次,有些可检验的说法,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往往是错的。比如,美国人过去认为“高中生暑假去打工是有价值的”,但科学研究发现,高中生去打工弊大于利,反而有害。又比如,人们认为读书多的人是书,不爱运动和社交,但是研究结论是相反的。
现在社会上有大量的伪心理学。这些伪心理学,很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它们宣扬着没有科学依据的观点,给大众,办各种培训班,收取高昂的费用。比如成功学、电击治疗网瘾、身心灵、家庭系统排列、九型人格等等。有些更加离谱,已经是了。据新闻报道,深圳某女子参加一个神秘的“研修班”后跳楼。该培训班让学员生病时不去看医生,而是在口里反复念:对不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
这些伪心理学,不仅谋财害命,也严重阻碍了大众对心理学的正确理解。心理学是严肃的科学,它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得出靠谱的结论。它研究可解决的问题,使用实验的方法,经过同行评审,具有可重复性。它诞生于实验室和论文里,流传在院校和教材里,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去读一个心理学的专业,他们只能从社会上获取各种心理学的知识,被伪心理学包围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批评孩子不见效?
(张清义聊家教)
我们家长在遇到孩子犯错误时,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常常情绪失控,喋喋不休的批评孩子,结果发现效果甚微,有时发现孩子反而变本加厉。批评后不起作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反思:
1、我们经常否定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家长都不满意。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发现了人性弱点,人都不愿意接受批评。他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谈到:柯立芝总统执政时,他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见到总统夸他的秘书漂亮,秘书很开心。总统接着说,我夸你就是让你开心。不过以后你在报告文本中要稍微注意一下标点。秘书欣然接受。
对别人批评时,应先赞扬对方,然后说问题,这样对方往往容易接受。批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应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欣赏和赞扬,然后再说问题。
2、经常批评孩子,对孩子就会经常表现不满,不知不觉就会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孩子的关系自然就会紧张,这就违反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法则:与孩子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
3、美国神经语言学讲到:沟通过程中接收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出现。家长对孩子喋喋不休的批评,孩子根本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其结果是家长的整个批评孩子的过程成了自己情绪宣泄的过程。孩子在忍受唠叨的过程成了积攒不满、怨恨情绪的过程。
4、孩子如果为了满足善欲,盲目批评就不会见效。
我们人类有五种,食欲、、真欲、善欲、美欲。食欲为了活命,为了繁衍后代,这两种动物都有。人类与动物不同就是多了真、善、美三种。人类求真的创建科学,求善的创建宗教和哲学,求美的创建文学和艺术。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善欲,而且比成人的更强烈。什么是善欲?通俗一点讲就是受到他人认可、赞誉、能产生精神方面的满足感,有强烈的助人,有与人为善的发心。
我们看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被认可、被支持、被关爱,被理解。搞清楚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能在孩子犯错误后准确找到根本原因。现在独生子女多,每个家庭中都有几个大人时刻关注孩子。孩子到了学校,如果成绩不理想,老师对孩子的关注相对少一点。为了满足被关注的,孩子就会不惜用违纪的行为制造事端来引起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可能更会满足他的被关注的。使孩子对犯类似的错误更加感兴趣。我们对这种批评叫破坏性批评,也叫伪批评。
这里有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在长沙市一个小学里,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学习成绩很差,在家中倍加呵护,在学校却很少被关注和认可。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渐渐产生顽劣的心理,为了满足善的,他脱掉自己的裤子并劝其他同学脱裤子,很快教室里很多同学效仿起来,有的女同学也开始脱。班主任知道这个小男孩是主谋后,当着全班同学让他站起来并斥责他是小流氓。没想到这个男孩站起来被老师批评时,喜形于色,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注他。正确的批评方法是:这个时候应该让这个男孩付出一点代价,例如把他关在小黑屋,或者让他劳动,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活。总之让犯错误的孩子感到下次不敢再犯,一定要通过批评和惩戒激发他内心对这种错误的羞愧感。
所以说,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正确用好批评这种武器。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在批评孩子时经常宣泄情绪,忘记了教育效果,那就是不正常了。
文章为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