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这本书重点讲述了弗洛伊德对自己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们最原始的和需求,并希望获得即刻的满足;而超我则代表了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道德规范或一个人的良心,它严苛地监视着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最后,自我的作用是协调本我、超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在符合超我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求,上述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成熟。
这一理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当代的心理咨询中,产生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流派仍在沿用人格结构理论
修正的MM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马科斯发展而来的定价理论。这一理论旨在区别最佳金融结构,以解决不同企业发行股票与债券时,投资者面临的投资决策之间的博弈。MM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受到财务杠杆的影响。投资者由于面对不同的税率、利率、融资等影响,其行为相对比较固定。遵循这一理论,企业通过调整融资结构,使税后收益最大化,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通过调整融资结构,企业能节约投资成本,最终提高企业价值。投资者在计算相关成本时,同时考虑到不同利率对融资成本的影响,以期降低融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马科斯的定价理论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拓展:在MM理论基础之上,经济学家提出了“税租行动学”概念,即税租行为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例如,一家企业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和融资结构,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圣经》中原有轮回转世的记载,后来被删掉了
我决定研究宗教。想起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宗教课的时候,东方的大教如印度教、都相信轮回转世,他们大多接受人有前世的观念,而且认为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也学习到,回教的“苏非”(Sufi)神秘教派,有很完备的轮回传说,散见于诗句、舞蹈和歌曲中。
随后我发现,犹太教对轮回转世的信仰(或称之为gilgul)已存在上千年。轮回转世观一直是犹太教的信仰基石,一直到1800年到1850年左右,为了加速“现代化”,为了被更科学的西方社会接纳,改变东欧犹太社区的观念。也就是说,轮回转世一直是犹太教的其本信仰,转变不过是近两世纪的事。在正统的犹太教采施地(Chasidic)社区,轮回的信仰观至今是仍末丝毫动摇。千年之前的犹太神秘哲学秘典Kabbala,轮回转世的观点满书皆是。几世纪前,学富五车的犹太学者路查脱(Rabbi Moshe Chaim Luzzatto),他在《神理》(The Way Of Good)一书中摘取gilgul精华,并说:“一个灵魂可透过不同躯体,轮回转世无数次。说此而言,它会修正前世的错误;同理,它也会达成前世的理想。”
研究教历史的时候,我发现《新约圣经》早先曾记载轮回转世的文字,在公元四世纪当教成为罗马的法定宗教时,被君士坦丁大帝删掉。很明显地,君士坦丁大帝觉得这种转世观念,会危害帝国的存在,因为相信可能有另一世的国民,比起相信有审判日的人,更不服从命令或遵守法令。
公元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第二次议会,更特别支持君士坦丁大帝的做法,并规定凡公开倡导轮回转世者,皆属异教徒。当时,教会也和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害怕前世的观念减弱教徒的信心,不再找寻救赎之道。他们同意,审判日的鞭策是必要的,才能确保信徒的信仰态度和行为。
在君士坦丁会议领导的教草创期,其他的教会神父如奥利金(Origen)、亚力山大的克里蒙(Clement of Alexandria)、圣哲罗姆(St.Jerome)等,接受也相信轮回转世说。著名的诺斯帝教徒(Gnostics)也相信了这件事,随后在十二世纪时,部分意大利和法国南部的教徒,他们因为相信轮回而被残酷处置。
从阅读搜集到的资料中,我反省到,不论是清洁派教徒 (Cathars)、诺斯帝教徒(Gnostics)、犹太神秘教徒(Kabbalists),除了一致的轮回转世信仰外,他们对轮回转世另有一种完全相同的看法,那就是:直接的个人经验,是超越于我们理性心灵所看、所在之上的;或者说,宗教所教导的东西,都是灵界的智慧根源所传达的。直接的个人经验有能力提升灵魂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很可惜,由于这些看法被视为异端,会遭受严历处。
一般说的是行为经济,行为经济学是一种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