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解释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本质上,行为金融理论是深入研究被传统金融理论忽略的决策黑箱,它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行为金融理论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 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模型和策略介绍阶段,近年来也开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1.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撑。(1)认知偏差理论。人们总是依靠经验法则做出决策,但经验法则常常会导致一些不自觉的偏误,特维斯 基和卡尼曼称其为启发式偏差。 正是这些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在决策时容易偏离“贝叶斯法则”预期。(2)框架依赖。框架依赖是指既定的表面现象的差异也会带来实质的改变,它反映出入们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描述决策问题的形式模糊会影响人们对决策问题本身的认识,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1)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 在经济生活中应用最广的理论之一。 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先是由马科维茨提出,由行为经济学先驱卡尼曼和特沃茨基推动发展的。根据前景理论, 行为投资者在损失的情况下通常是风险偏好的,而在盈利时则往往是风险规避的,并且投资者损失时所感受到的 痛苦通常又远大于盈利时所获得的愉悦。 这与现实中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2)套利限制理论。套利限制是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理论提出质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经典金融理论构架中的重要支撑部分是有效市场假说(EMH)。EMH认为在市场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够正确评估证券的价格,如果还存在很多非理易者,那么一方面如果非理易者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则对市场的有效性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由于套利的存在,短期内的价格偏离 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从而使市场能够恢复效率。 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客观约束下,套利无法剔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有效市场是存在的。 (3)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投资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 效前沿上。行为组合理论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做到这一点, 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基于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程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与传统金融学不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类。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传统金融学行事的理易者,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传统金融学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模型 基于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学模型可分两类:一类是基于投资者的有偏预期,在模型中考虑非理性投
行为修正模式的基本该概念基于其对人性的看法即人性观,它分为条件制约理论(亦称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应的性质亦由刺激所决定)、操作制约理论(亦称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通过了解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而学习可使人获得各种行为,从而使人能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社会学习理论(即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但为使个体运用这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等三大主流;其基本假设是1、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不适应性行为也是习得的2、个体既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