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记忆表象产生的基础是(为什么说想像在创新思维中具有主干作用)

为什么说想像在创新思维中具有主干作用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2)历史物的表象;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想象的构成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黏合是想象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2.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千眼佛、九头龙,及《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等形象.还有,我们常看到的一些人物的漫画就是绘画者对人物特点进行夸张或强调的结果

回忆与表象的区别

首先,本质不一样,回忆是一种心理过程,表象是一种头脑中的形象。其次,含义不一样,回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再现,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头脑中关于该事物的形象。当然,表象的出现需要借助回忆,但回忆和表象并不是一回事,而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吗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表象与感觉、知觉的主要区别在于:感觉、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起作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是对静态的和动态的知觉的再现);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 根据表象形成时其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表象有如下特征: 直观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有下列特点:一,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二,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三,表象不如知觉鲜明,它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概括性 一般来说,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这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表象的概括性有一定的限度,对于复杂的事物和关系,表象是难以囊括的。例如,如果表呈一个故事的片断,那么,关于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相互作用的来龙去脉,则不可能在表象中完整地呈现,各个关于故事的表象不过是表达故事片断的例证,要表达故事情节和含义,则要靠语言描述中所运用的概念和判断,对连环画的理解是靠语言把一页页画面连贯起来,漫画的深层含义也是由词的概括来显示的。 因此,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它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反映阶段。作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觉,又高于知觉,因为它可以离开具体对象而产生;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于词的概括水平,它为词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

古诗词的背景意义

古诗词背景资料的类型及意义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文本,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必须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相见欢》的课堂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从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李煜的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婉辞领袖的信息,无疑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时代背景: 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才情满于心。南唐灭而北宋生,被囚禁,离家思亲,郁郁寡欢生存于世的时代兴替的历史洪流之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不难理解了。

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赏诗词需要借助想象,形象的感知意象,体验意境。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对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含蓄夸张;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感悟其诗情画意;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些艺术文化的传统教师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相见欢》中老师的四首词和三首诗对“月”的讲解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理解,就对学生的常识积累和审美能力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现实中重大的困难挫折我们应如何面对?是敢于面对,解决问题,还是一味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警戒。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的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