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你看看别人家的读书笔记长怎样:
《了不起的我》思维导图
想要高清大图或者源文件的,可以点这里获取▼▼▼
《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 - 思维导图(私信“导图社区”进入搜索)
从这份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好的读书笔记基本都会有以下三个特点:
接下来,我就围绕这三个特点进行展开,希望对你们写读书笔记有帮助:
说实话,现在大多数人的读书笔记还停留在“摘抄”的低效阶段。
我不否认摘抄名人名言、金句妙语的好处,但我认为,如果你想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就不能只是摘抄,而是要去学会概括、总结、浓缩,去发现普遍、共性、本质。
还是以开篇的那份读书笔记为例,我们会发现,作者将这本500多页的书,概括总结成5大部分,分别是改变之类、改变的本质、心理舒适区、心理免疫的X光片,以及实现改变的四个原则。
开启行为改变
有了这5部分,我们再去写《了不起的我》的读书笔记,自然就不会出现题主所说的“脑袋一片空白”的尴尬。以下是我根据这5部分写的一段简短的读书笔记:
《了不起的我》一书指出了我们的认知误区,很多不愿意改变的人之所以总会说自己没有选择,其实是因为在没有选择“代表的指责抱怨和“有选择”代表的内疚自责之间,选择前者的痛苦会小得多。因此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
基于这样的前提,作者认为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同时要跳出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至于怎么分析我们不愿意改变的原因,作者则给出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的方法,并提炼总结出实现改变的四个原则,帮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 读书笔记建议:看完一本书后,可以试着给全书概括出几个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对这几个关键词作出解释。
关于结构性,上面那份思维导图的呈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读书笔记结构化,能够帮助我们系统梳理对全书的认知,比如不同章节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列、递进或者因果,厘清这些逻辑,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对某本书的认知深度。
以《了不起的我》“改变的本质”这一part为例,
如果从全局的角度去看这张思维导图,“改变的本质”承接并进一步解释了作者前面提出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观点,同时与第三部分关于“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的分析形成对照。
但如果将视线聚焦于“改变的本质”这一part的内部结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更微观的内容,比如作者关于“感性/理性的自我”的分析,这对我们理解“改变的本质为什么是创造新经验”会有很大的帮助。
改变的本质
★ 读书笔记建议:看完一本书后,可以尝试梳理书中关键要素间(人物、时间、事件)的逻辑关系
发散性,就是要将书中所学,与自己的过往知识/经验进行连接。
这种连接,既可以是对旧观念的、替换,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调整、补充。
如果读书笔记能够做到这一步,说明我们对一本书基本是读透了。
★ 读书笔记建议:看完一本书后,可以尝试用MindMaster思维导图进行提炼、发散
以上。
记得给小M ღ( ´・ᴗ・` ) 比心哟~
发散性思维就是敢于想别人没想到的内容,敢为人先。而训练孩子这种思维,就是要训练孩子多问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多想问题,而且是从不同角度来想和说,同时要训练孩子对一个“话题”会有哪些想法,可以从哪些角度和层面去思考。
比如《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训练孩子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可以让孩子想一想有哪些道理?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长告诉他们后,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这种能力。
引导孩子时可以从不同人物和角度去思考。通过这样内容的不断训练,这样孩子慢慢就有了这个意识和习惯。
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过程,生活里不落俗套也是最好的训练孩子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