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二战如果失败了会怎么样(二战失败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二战失败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轴心国吗?看是谁了,那些仆从国应该没啥感觉,他们内部本来就分为势均力敌的对立两派,无论结局如何,都有一半以上冠相庆。意大利也差不多,虽然深入其中,却早已置身事外,输赢无所谓,结束就好。德国人是真正的反省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也当之无愧地赢得昔日敌人的谅解,这要归因于德国人文明程度高,素质高。

如果没有美国的存在和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样,今天的世界会怎样

第二次世界如没有美国参战现在的亚洲更美好!二战大战日本侵略者打了八年,到最后几年日本在打成燋着状态,无法支撑战争供给,没有美国参战,战争推一两年结束战争,日本所有兵力全部战死在战场,日本战败由中接收日本投降书,美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霸主,的家门口也没有饿狼狂吠,更平静,世界更安全!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那就是等待苏军先手咯?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大将其实也是这么想的,早在1943年4月间,他就多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要求以他的方面军为主要突击力量,先敌动手,歼击别尔格罗德—哈尔科夫地域的德军集团,对这个提案,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也表示鼎力支持。

(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

弄懂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军事意义,所谓突出部就是在基本平直的战线上,在某一地段出现凸进的战场态势。所以库尔斯克地区成为苏军楔入德军战线的一个“蛇头”,它的东方和左右两翼,都是德国人的阵地,既可以成为苏军下一步进攻的桥头堡,同时也处在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这就是事物的两重性。

既然已经是深入德军战线的突出部,那么从突出部顶端再向东深入进攻就违反军事常识了,“蛇头”如果过分探伸出去,身子就有被切断的危险,因为补给线又细又脆弱。所以苏军如果真的抢先动手,只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要么从库尔斯克突出部“根部”的南侧动手,要么从北侧动手,与突出部里面的部队相配合夹击德军,从而尽量把突出部的正面拓宽。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

瓦杜丁的提案就是从南侧先发制人,消灭或者逐退哈尔科夫附近的德“南方集团军群”部队,从而使战线整体态势更加有利。但是方案遭到了苏军总参谋部的反对,华西列夫斯基总参谋长以三条理由驳斥了瓦杜丁的观点,当然,最终的裁决要由斯大林作出,苏军总参谋长摆出的三条理由是:

1、库尔斯克地区更着急的是德国人。

稍有军事地图常识,便可知道“突出部”形成以后,德军的防御线长度将远大于战线平直的情况,也就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部队去巩固阵地,这对于以质量而非数量见长的德军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早日削平这个突出部,就可以腾出相当的战役预备队,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区,德军才是更着急的一方,苏军何必匆忙动手?

(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

2、苏军战略预备队尚未彻底组建完毕。

1943年春夏之交这个时间点很微妙,虽然苏军之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巨大胜利,粉碎了德军100多个师,但自身也遭到了惨重损失,同时在稍后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遭到严重挫折,总的兵力损失多达100余万。因此,苏军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正在组建和补充阶段,库尔斯克当面的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也在恢复之中,预计上述工作要在5月底之前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至少在4月底之前,苏军不可能在任何方向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战略预备队,盲目进攻就是灾难。所以华西列夫斯基认为,苏军转入进攻的时机“既不能失之过早,也不能失之过迟”(报告原文),在此情况下,应首先保持良好防御,期间抓紧完成预备队的组建。

(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

3、各方面情报已经显示德军正准备发动进攻。

德军的“堡垒计划”是一次超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将出动90万以上的大军,其部队调动、兵器补充和辎重运输,从1943年4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原定5月发起进攻),如此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和军需运输,是不可能没有一点痕迹的,想做到100%保密完全没有可能。同时在德军最高统帅部内部还有苏军间谍,关于库尔斯进攻战役的筹划、方案和发起时间等绝密情报,正源源不断发往苏军总参。

苏军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坚决支持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即在苏军没有做好进攻准备的情况下,不妨以良好的纵深防御坐等德国人先动手,在防御中严重削弱德军的力量,然后再转入大规模的(会战事实进程如此)。当两方的意见递呈斯大林之后,有两个因素极大影响了斯大林最终决心的确立。

(朱可夫)

第一是在吃不准德军确切进攻方向的前提下,斯大林仍然担心莫斯科方向遭到攻击,这样在库尔斯克战场投入尚未整补完成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就显得非常冒险和仓促,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以静制动”的方案,可以兼顾两个战场。第二是他对苏军在1943年的突击能力仍然信心不足,如果贸然抢先发起进攻,很可能在德军的顽强防守下头破血流,那么在1943年可能到手的战略主动权必将不复存在。

斯大林考虑成熟后,发电将瓦杜丁和赫鲁晓夫训斥了一番,遂于1943年5月8日发出训令,要求库尔斯克方向上的各方面军布置牢固的纵深防御,一俟德军被严重削弱并停止进攻时,沃罗涅日、中央、草原、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共六个方面军立即转入。这也就意味着,苏军已不可能率先动手,而小胡子对苏军一贯的低估,又促使他一定会发动蓄谋已久的进攻。

综上所述,问题中所假设的情况,由于双方主观和客观上各种因素的叠加,根本不会发生,德国人硬着头皮先行突击,自1943年5月初算起,已经是不可逆的。

(什么叫突出部)

历史上东德和西德如果没有统一,那么现在的德国会是怎样的

我也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设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历史上东德和西德如果没有统一那么现在的德国会是怎么样?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尽可能的去假设,假设这样会怎么样?笔者认为:

德国在历史上的统一

欧洲大地上历史以来各国混战不休,轮流坐庄很多。可以忽略,直接来看看德国的三次统一,是如何来的。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建立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彼时还叫神圣罗马帝国。他的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后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有点像我大宋黄袍加身感觉)。第一帝国被拿破仑搞没了,灭亡后的帝国陷入被分割的状态。到了第二次统一,已经到了18世纪的事,18世纪殖民风潮开始兴盛。德国土地上兴起奥地利,普鲁士丹麦等邦国,德意志境内诸邦国组成了德意志邦联,而代表德国的普鲁士先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后一次就是二战失败,美国控制西德,苏联控制东德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抗的前沿阵营。1990年重德国新统一,因此德国历史上,统一是趋势也是民族要求。每一次统一后的德国,马上都会变得非常强大。

二战后东西德的状况如何

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史上的灾难。作为二战法西斯阵营的核心国,最终被正义击败。战败后的德国,还是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战胜国的一方都想从德国获取最大的利益,以美国,法国,英国,苏联为首的盟国因为利益分配上导致了德国最终成立了东德和西德,这是德国的源头。在东西德并存的几十年,其实苏联方控制的东德工业建设一点都不逊色西德,那时候美国和苏联实力还是不相上下,所以东西德在工业建设上甚至东德略显上风,并且东德受苏联影响巨大休戚相关。此期间,有大量西德人从美国控制的西德翻越柏林墙到东德去生活。随着东西德的建立,美苏之间的竞争和摩擦越来越严重,甚至曾经发生过苏联封锁柏林墙差点擦枪走火。美苏之间的冷战随着苏联落下下风导致了东德状况日益衰落,被西德远远甩在了后面。东德的经济仅仅是西德的四分之一!工人的收入仅仅是西德的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东德人都想往西德跑了,这比刚的时候状况逆转过来。生活差了东德便不高兴了,常出不穷。此时,苏联情况也不乐观,在冷战中消耗巨大元气导致解体。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被其他国控制的地盘的特权全部取消,德国再一次统一。

东西德统一再次使德国崛起

东西德虽然已经合并了,但是两边的经济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重工业都在西德这边,而东德虽然也实行了资本主义,但是因为落后了不少。所以想要赶上西德还是有点难度的,在时间跨度上,东德就慢了一步。直到今天虽然德国经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辉煌,东西两边发展差异还未消除。这是由于两得之前完全实行的经济制度造成的遗留问题,今天的德国还在努力使他们发展的更均匀。

历史上如果东德和西德如果没有统一,那么现在的德国就会像朝鲜半岛一样。只不过一边是西德辉煌,一边是东德落寞。不过德国人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并且也没有继续能维持东西德一直的条件。和朝鲜半岛本质上有区别,不管东德还是西德他们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主义问题,柏林墙本来就不该存在,迟早被推倒。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