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优秀的老师具备的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拥护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x0d二、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x0d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x0d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x0d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x0d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x0d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x0d(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x0d(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x0d(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x0d(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有哪些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有的素养是多方面的:比如道德德素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全面来谈语文老师要具备的素养,客观来说高度、深度、广度是不够的。本人就单独从教学能力方面来谈一谈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理解语文教材能力的素养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一般所说理解教材,主要指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而达到理性上的掌握。理解教材主要包括理解教材的结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文的编排思路、教材的优点和缺点。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语文教材,知道教材涉及到哪方面的知识,提前预备,铭记于心,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驾驭课堂。要搞好教学,首先要理解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是教师保证自己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都不知道教材上在讲些什么,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那么他又如何教会学生呢?对于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所以,教师要读活教材,熟练掌握教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带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可以说,理解教材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二、驾驭语文教材能力的素养

教材,是根据教育法、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条理、层次分明地叙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比较系统的知识工具。在理解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必须驾驭这个语文教材的能力,是一个很全面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善于应用。”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主要任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忠实地传给学生,教师很少去关心教材的本身,认为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教?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备课不应该只备课本,更要备教材。比如唐代杜牧的古诗《山行》的前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斜”在这里应该读作“xia”,而课本标注为“斜”,这样读起来相当的别扭,哪有古诗的感觉,根本无法与下面的“家”形成押韵。就是不尊重的古典文化嘛,如果非要读成“xie”,那么请问倾斜到什么程度,到底是5度,10度,60度.......?本文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形容山路陡峭,山势险峻嘛,所以应该读成“xia”。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斜”,就要读“xie ”,《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就有列举说明。

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一词中有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也被读成“jian”,如果读成“jian”具有主观看见的意思,而文中是因为风吹来了,草被吹低,牛羊才显露出来,具有被动看见的意思,“见”在古代汉语的解释是:显露,出现的意思。因此,我认为在此应该读作“xian”。驾驭教材,既要依赖于教材,又要发现教材的不足之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

三、语言的表达能力的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素养。所谓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教师进入课堂后,能迅速连贯并且有条理地表达有关信息,使学生立即进入思维状态的能力。主要从三点体现:

1.简单准确:要求老师用恰当的语句,准确地讲清楚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要表达的意思。那种满嘴语病、表达不连贯、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课是不能准确表达教材的内容的。

2.生动活泼:要求教师教学时注意口语化,在讲课时把教材或教案中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往往用口语表达,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3.具有感染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这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机械呆板,枯燥无味。要有很好的语言艺术,教学时婉转迂回,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具有丰富综合知识能力的素养

语文课本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知识领域,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至其及。既给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题材,又为语文老师的文化知识提出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语文老师没有丰富的综合知识文化素养,不清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不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就只能就课文说课文,何谈学生学习兴趣?何谈活跃课堂氛围?何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小学课文《赵州桥》,这篇课文就与历史有关,作为语文老师你至少要知道该桥是隋唐的石匠李春设计的以及当时设计的历史背景。授课时必要对设计者和设计背景介绍一番,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简单的教生字词,读懂大意分段就达不到本课的学习目的,本课的学习目的就是要体现在当时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之下,我国古代劳动的智慧和才干。

五、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素养

在信息已经铺天盖地的今天,大数据应用深入各个角落的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老师的信息化应用手段直接和教学的工作能力水平成正比。近年来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涌入校园,如何收集?如何来运用?直接或间接影响老师的上课,现在的班班通,点子书包进校园,很多教师感叹:“交了几十年的书,现在不会教了。”甚至连最基本的文档,电子表格都不会使用。更谈不上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处理能力了。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更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比如,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动画,小视频等来呈现了,这样更加直观,更加生动。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的好坏。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素养,目的就是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本人认为语文老师应具备的素养是多方面的,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泛泛而论,具有横向性,纵向性和交叉性等特点。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想.语文教育能力素养是指识字写字教学能力、阅读教学能力、作文教学能力、口语也因为小学语文教师还承担着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精神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你好!

教师优化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已经迫在眉睫!

1冲破封闭性,开阔知识视野。

“传统型”的教师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书本、课堂、学校狭小的天地里,埋头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消化,忙于传授旧有的知识体系,难以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大课堂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缺少新意,教学往往脱离时代,脱离生活,显得十分狭隘、贫乏和陈旧。只有冲破自我封闭的桎梏,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优化与更新。一方面,通过自学,努力吸收本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增强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借他山之石攻玉。不断地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之中,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向“博、大、精、深”迈进。以使本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另一方面,必须发挥群体优势,开展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以此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增添专业知识的新鲜血液。同行之间要形成相互切磋、彼此促进、友好竞争的良好风尚,教师甚至要大胆地跨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拓宽专业知识的视野。

2坚持有目标的专业知识的积累。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无论担任何种课程的教师,都应该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只有做有心人,对准方向,有目标地积累,才是最有效的。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有安排,才会明确“积”什么,“累”什么,才可能在判断知识的相对价值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更有用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目标的积累,还必须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既不可好高骛远,又不居于一隅。同时,还应讲究积累的艺术,科学的储存方法。只有围绕专业知识有目标地、科学地、有效地积累,才能够建造好专业知识的大厦,优化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3强化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解为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三个要素,尽管它们各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色,但是,它们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力求做到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不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某一部分凝固化,而要使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同时,要努力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专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熔于一炉,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

4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现代知识的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代谢速度加快、知识的载体越来越多。教师必须改变旧的学习观念,采取新的学习方法。

1) 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书本获取知识是第一渠道;广泛的社会活动、普及的广

播、电视、网络、等等则是获取知识的第二渠道,教师优化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必须要将这两个渠道有机的结合起来。

2) 要学会从不同的知识载体和不同的知识形态中获取知识:互联网、系统的图书、快

捷的报刊以及各种影像资料等等,都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优化与更新的内容的来源。 3) 善于从社会各种职能单位所藏的知识资源中获取知识:图书馆所藏的知识系统、全

面;博物馆、档案馆的历史性、实物性知识多;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新、专业性强,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获取所需知识。

4) 善于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教师要善于将众多的资料进行分类编排,经过分

析、比较、综合、判断,使“原料”变成成品,这样才能使收集的知识增值。例如

有的教师善于用资料卡,将自己搜集的知识进行搜索,便于查找和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提高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优化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双重意义。科研本身是一种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甚至过程本身就已经在丰富和发展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教师某些知识水平会与科研目标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又能激发教师的求知,激励教师向更深、更广、更新的知识领域迈进。目前,教师的科研重心主要放在学科专业上,而忽视对教育科学的研究,而许多教育科研专家又未曾亲身实践过教育科学工作。这种局面若不改变,会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更新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 1、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育看来,“教”,就是教书本,教应试技能;“学”,就是学书本、背书本。所以教师就为“应试”而“灌”,学生就为“应试”而“练”。而在现代教育观看来,“教”不仅是教书本,更要教学生如何用脑,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不仅要开发智商,提高智力水平,还要开商,培养良好的个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书本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学习的手段,不仅是用脑,而是要视、听、触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也不是只在某个阶段进行,而是持续性、终身性的。所以教师就要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正是由于两种教育观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观念,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而活跃的创新思维,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为,人们所要创造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事物,都是未知的,只有借助创造性,特别是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对未知世界作出形象的描绘,对事物的规律作出预测和预见。

2、锐意教育 创新实践

1)能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特定和手段。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师,不仅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而且善于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情景、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总结和创造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获得较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2)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过程由教育教学环节组成,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合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法中,笔者经常尝试“出示尝试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的教学过程。 3)能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课型

教育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框架,而是体现某种教育教学思想,实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必有形式,构建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师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课型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框架;而课型是指学习,这种新课型不同于“师传生受”的传统课型,而是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依托社会大课堂,使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习的场所可以远离教室,学习的材料不一定是课本。 3、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并确定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其定位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成果力求科学性,但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它关注的不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更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人格的培养。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创新思想为指导,树立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和创造潜力的观念,激发其创造性,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实践,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别人之未发”,“作别人之未作”。

4、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功能,尤其是三维动画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把很多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如地球运动引起的地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不易讲解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媒体用于课堂教学,将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它的声、图、文并茂功能,以多种信号再现人类积累的知识,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它的演示功能,把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劳作中解放出来,为教师提供形象表达的工具,增强知识的可接受性;它的仿真模拟功能,以及丰富多彩的表达,蕴含着开发智力的巨大潜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心理素质

1、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

1)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起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他还要在学校之外,在家庭中充当各种角色,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担。

2)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压力,是形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为应付来自学校社会升学的压力,来自责任心和时间紧迫感的压力,来自高付出与低收入的压力,来自用人制度改革,教师面临落聘、下岗的压力,教师就像根始终绷紧的弦,在超负荷地工作,这使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时有发生等。

3)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是教师心理问题严重的又一原因。以往,谈到心理健康,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想到教师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出现偏差。

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2)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1)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2)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法;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的合理渲泄法;转换思维,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认识调适法等。 (3)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3、教师具备的心理素质。

1)要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变化明察秋毫,及时做出反应,这种敏感性还会促使教师时刻关注外界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充实自己。

2)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的环境不会始终不变,教育对象也不会完全相同。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若能将创造性的思维引入到教学中,必然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情商”。即教师对自己的情绪有良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教师做为社会中的一员,也会同常人一样,经历各种挫折、打击,也会有喜怒哀乐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但其中消极的情绪是不宜带入课堂的,所以教师必须学会情绪的调控,以良好的心境进入角色。

4)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是一复杂的过程,人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如果缺乏坚韧、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创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友好、互助的同事关系能减轻工作中的巨大压力。

6)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新环境,熟练地进行角色转换等。

请问你心中的好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

回答: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好老师。

其特点,具有高尚的师德、可贵的敬业精神、牢固的专业知识等。

具体如下:

1.师德,老师的道德品质。老师有了高尚的师德,就有了从业的“灵魂”,就有了执教的“大脑”,不迷失方向,知道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样的学生,

教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把道德教育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知道如何去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是与老师高尚的师德分不开的。

2.敬业,是从业者必备的条件。作为教师,爱岗敬业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只有敬业,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执教,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去跟学生打成一片,去进入学生的心灵。好的敬业老师,就能培养出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学生。

3.专业知识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和低。作为教师,只有有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才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以真知。从这一角度说,学生文化知识牢固还是不牢固,与老师关系巨大。

总之,要成为好老师,不光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师德和敬业也不可少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接班人。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