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周一次对自己的即兴演讲(网上自己去找题目或者自己临场编题)
2.多做PPT对整体大局观有个概念
3.还是需要知识的积累,如: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确切的说是不错滴,但我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
思维训练方法
1、模仿式。这是一种初级加工的过程,是创造的基石。如仿句、仿写练习和“举一反三”教法中的“反三”练习,进行这种训练要注意进行多层次多方向的模仿,而不应只停留在单一的机械模仿训练上,更要鼓励学生仿中有创,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变通性。
2、求异式。这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它是培养发射性思维的最高层次——独特性的桥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
3、求同式。这是一种进行综合、概括的思维,如偏旁归类,词归类,捕捉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抓特点观察,理解和写作的训练,从教例中概括方法和规律等。
4、递进式。这是一种属于逻辑判断、推理的思维。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分析递进式结构的段层或句群,对其进行这
第 2 页
类的训练。
5、反向式。又叫逆反式。经常运用反向式思维,可以从前人经验蕴藏的许多相反隐机中引无数创新的“井喷”。可以用以下手段:利用反义词解词,结合作文讲评或指导课采用对比教法,结合创造性阅读和作文搞一些反向练习。
6、类比式。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的相似性的不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
7、速想式。这是具有激化性、跳跃性的快节奏的思维,可通过有目的、有要求的速读、速记、速答、速写、快速构思以及即兴发言、即兴作文等形式进行训练。
第 3 页
8、联想式。联想的思维是触发创造的媒介,教学中可结合具体课例和重点训练项目介绍联想的种各形式和联想方法,如结合阅读课和观察指导,教给以时间为序的纵向联想法,以空间为线索的横式联想法等。
9、系统式。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就是要使学生从整体出发认识和分析一个语言现象、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考虑整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
10、发散式。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变
第 4 页
求异,从多方寻求答案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编故事”、“科幻作文”、“扩写”等形式,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创造性复述、一词多造、想象口述等进行训练。
一、给答案前先让孩子自己思考
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模式经常是我问你答,直截了当,但如果孩子问我们一个问题,我们也按照成人交流的模式,直接给出答案,其实并不妥当。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基于他们所看见的事物和身边的现象,这说明孩子正在在尝试“观察和发现”。如果我们直接丢标准答案给孩子,就等于直接忽略了孩子前期的思考,也扼杀了孩子的潜在表达。
更合适的做法是,当孩子提出一个为什么时,先不要急于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轻易“打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我们不妨问孩子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呢? ”他的答案可能并不对,也许离标准答案差之千里,还可能很可笑,但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去用自己的小脑袋思考,让孩子有机会透过观察、预测与比较的历程,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体会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这比一个标准答案更有意义。只要你不急于给答案,去反问孩子,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会离孩子的世界更近一步。
二、通过实物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有时候宝宝问的问题,我明确知道答案,但当告诉孩子后,他却依然没办法理解,我自己就深有体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具象的,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用眼睛“看答案”,而不是单纯地用耳朵“听答案”。特别是孩子们的认知有限,如果给孩子的答案仅限于口头表达,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就是云里雾里的一个想象。
因此,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最好的解答方法是陪孩子通过一些小实验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比纯粹的口头答案更能让孩子理解。比如你告诉他两种颜色相加,能变成第三种颜色。这种抽象的概念是无论如何没办法通过想象得出来的,不如就找两个颜色的透明磁力片,在阳光下重叠,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你看,只需要用现成的玩具,就可以让孩子记住规律,是不是容易很多?
三、引导孩子“举一反三”
解答一个为什么,有时候的确很耗费精力。于是我们的心态往往是赶紧解释清楚,赶紧换个话题。但是,只停留在答案本身的做法其实并不妥,很多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孩子本身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回答,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答案。针对性和单一性的答案反而会让他们的思维产生局限性。
孩子每一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智力提升时机,浅尝辄止地结束孩子的“求知欲“是不妥当的。反而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孩子的思维进行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鼓励孩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去进行有所关联性的新问题探索,让孩子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四、分享一个我自己教宝宝的故事
上个月我给宝宝讲鼠小弟玩跷跷板的故事,宝宝听完后就好奇的问我,“为什么大象这边翘不起来呢?”于是我忍住那套重力引力的说辞,笑着问球球,“你先说说看是什么原因呀?”宝宝想了想,说“是不是因为这个跷跷板是大象先生的呀?”我听了,觉得还蛮有创意的,于是我表扬了宝宝的答案,并且和他说,“不如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跷跷板吧”,我和宝宝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把大尺,一个圆形积木,然后拿了4个乐高小人,模拟了一下跷跷板,在我们反复几次的试验之后,宝宝自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他惊喜的大叫:“原来是和小人人的数量和重量有关呀,人多了就翘不起来了。”我一看他找到了答案,赶紧抓住时机,又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上次你问我,为什么大人坐在小车后面,你当司机的时候开不动了吗,你想想是什么原因呀”“哦,我知道了,也是因为大人重,沉下去了,所以车动不了了,重的东西都会沉下去,轻的东西才能翘起来”“对了,我洗澡的时候小鸭子会浮起来,肥皂会沉下去,也是这个原因吧”。。。
我不要求我的宝宝未来一定要多么优秀,或者必须成为学霸,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什么比让孩子习得一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更为重要的了。最好的爱是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让我们遵循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时光不语,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