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用心理学知识描述自己3个特点(心理学中性格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学中性格的定义是什么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2、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

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他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按照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将个人特质分为三种,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从人类的行为表现中抽出16种根源特质,简称为16PF。

这些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以上16种人格特质,通过不同程度的组成,构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完整反映一个人个性的全貌。

5、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他认为神经质倾向和内外向为人格的两个因素。并用内、外向和稳定、不稳定这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可以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形成四个象限,构成人格结构图,将人格分为四类。

6、科斯塔和麦克雷的“大五人格”

五个人格因素的一般为:

1、开放性: 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2、责任心: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3、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4、宜人性: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5、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和卡特尔的16PF一样,每个人都具有5种人格特征,只是表现在程度有差异。

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各自的特点如下:

1、现实自我(小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也指个体实际拥有的自我概念,即现在是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的特点是注重实际的情况,比较满足当下,从现实中找突破口。

2、投射自我(投我):亦称“镜中自我”,是指“我”意识到“我”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及他人对该形象的评判,并由此产生骄傲或屈辱感。投射自我的特点是容易在意别人的评价,并对这个评价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3、理想自我(超我):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看法,其特点是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它们通常是积极的。扩展资料:由于人们总是按照理想自我来塑造自己的,理想自我是现实自我努力的方向,而且由于一般人,特别是青年人往往以为理想中的自己就是现实的自己。因此,现实自我总是带有不可摆脱的理想自我的痕迹。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当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重合度越高时,我们的自我满意度也越好;反之,自我满意度也就越差。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朝着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呈现。

拉康有句名言,“人皆活在言语中”。这说明言语、社会对人的切割作用。要妥善处理小我、投我、超我的关系,把具备“家国情怀”的“大我”熔入其中,引领自身建设,则人生的成功就更加行稳致远。

自信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1、 自信的人活泼。自信的人在其面容、姿态和言行举止上,都会表现出一种活泼的生气,显得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心理学家的这种评价。自信的人不但自己充满生气,而且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带来一种乐观的鼓舞。

2、 自信的人坦诚。自信的人总是能够直接而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是自己的缺点。这种坦诚和不掩饰缺点的性格,正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自信的人总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看着他人的面孔说别人想听的话。

3、 自信的人虚心。自信的人能够虚心地接受批评,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否虚心地接受批评,能否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衡量一个人自信程度的指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自信的人恰恰是拒绝接受批评的,在自己明显错误的时候,也总是尽量去作辩解。

4、 自信的人大度。自信的人能够自然和自如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赞赏、好感和喜欢,也能够自然和自如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好感和喜欢。不自信的容易嫉妒,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而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能够大度而坦然地赞赏和接受别人。

5、 自信的人轻松。自信的人在日常言行中,会表现出轻松自如的神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做“君子”的心地平坦宽广,而做“小人”的则经常局促忧愁。毫无疑问,自信也是孔子之“君子”的基本条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得轻松自如,而不是终日陷入沉重抑郁之中。

6、 自信的人言行一致。自信的人言行是一致的,他所说的与其所做的,往往一致而协调,因而,他的容貌、声音和举止,也都会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气氛。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到就应该做到,这是自信的人所表现的和信守的。

7、 自信的人开放。自信的人对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体验和新的机会,都会有一种基本的开放态度。社会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是积极而开放地接受这种发展和变化,还是消极而顽固地拒绝这种发展和变化,将是衡量自信与不自信的另一个指标。

8、 自信的人幽默。自信的人能够以一种幽默的态度面对具体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失意、紧张和挫折;自信的人也能够自然地发现生活中地幽默,能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发现并欣赏幽默。幽默是一种自然而轻松的态度,也是一种敏感和智慧的表现。

9、 自信的人勇敢。由于自信,由于对自己充满信心,包括对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因而,自信的人总是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复杂的情景或挑战,表现出一种大智大勇的气度。

10、自信的人果断。自信的人果断,尤其是在重大或关键的问题上,自信的人总是能够表现出一种果断的品质和作风。由于自信的人勇于承担责任,不会因为事关重大而优柔寡断,不会想着逃避不好的结果而瞻前顾后,因而会保持一贯的果断作风。

怎样理解个性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世界观在个性倾向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意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写作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绩上就有高低之分,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x0d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x0d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 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x0d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x0d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x0d就目前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从其内容和形式分类方面来看,主要有下面五种定义:\x0d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x0d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x0d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x0d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x0d第五,对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提出来的,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x0d目前,西方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 首先,他把个性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其次,提出了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最后,强调了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 阿尔波特关于个性的上述定义至今仍被西方的许多心理学教科书所采用.\x0d前苏联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给个性下定义的.从这方面理解个性的心理学家又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心理学家把个性理解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目前我国的一些心理学教材也持这种观点.另一部分心理学家只从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把个别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 应该说,前一种看法是比较恰当的.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下构成的整体.而后一种看法过于狭窄,没有看到个性倾向在个性中的作用,缺乏对个性各个特征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它显然没有揭示出个性的实质.\x0d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x0d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将“个性”和“人格”加以区别,认为个性即个体性,指人格的独特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等特点.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互相交错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格的形成更多的是由教育决定的.\x0d综上所述,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所表达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系统心理结构.\x0d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x0d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不同的.\x0d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x0d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x0d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提的“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实际上是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