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人问,现在上至老人下到孩子为什么焦虑症、抑郁症越来越多了?表面上看是社会化竞争太激烈,实质是网络化时代信息传输加快,人们利用和把控信息的能力不够所致。回想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大多数只知道身边的人和事,无暇顾及他人他事,心理始终是充实的,而后期世人均是不出门皆知天下事,身在海量信息里,选择性大自己的难以取。老人操心子女的前途,上班族拼命追赶前面的人,孩子更苦,家长压力、社会压力接踵而至。攀比之风前所未有。由于信息控制乏力,都看到前方而忘了脚下。很多人心理都有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等三种扭曲心理。首先,攀比导致大人小孩广泛性焦虑,操心子女前程、操心孩子上好大学;第二,不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人的差异性不能自知,高目标、低基础导致不自信;第三,把焦虑、抑郁泛化为“症”,把正常的操心、压抑视为焦虑症、抑郁症而产生恐惧。
焦虑和抑郁本来是人的心理常态,也是情绪的两个极端,多数是由大目标难以实现的焦虑走向一无是处、厌世嫉俗的心理低谷,把心里常态变成病态,最典型的是成为焦虑性抑郁症。其实人为目标的实现产生的焦虑或叫操心,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也是动力,但要知道动力曲线是倒U字型的,过犹不及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量体裁衣、适度加压才能使动力最大化,收获的最大化,焦虑、忧郁最小化。
所以,给出三点建议:
2.不要贴标签。焦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情绪,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慌。焦虑和抑郁是孪生姐妹,不切实的焦虑引发回避心理,回避心理引发封闭心态,造成孤独无助,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世界遗弃,进而演变为焦虑性抑郁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情绪,不要把焦虑、抑郁视为病态,合理运用,学会取舍,就会走出焦虑。
3. 懂得放松和发泄。一般来说好强的孩子容易焦虑,听话的孩子容易抑郁。道理很简单,长期压抑就会心理变形。压力来自卑型自我评价,形成什么都做不好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自己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缺少毅力等就会自卑,产生焦虑情绪。在焦虑情绪的推动下导致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在下降,压力更大,出现逃避,出现焦虑型抑郁情绪。解决的办法,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对自己理性客观的评价,知道自己的智力是正常的,学习方法可以改善,意志品质可以提升,然后再这种相对平静的状态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价值感,只要在学之中找到感觉,心情就会好起来,学习效率也会提升,回到原来想学能学进的学习状态。压力还来自于无限责任思维,家境不好、儿孙工作学习不好都是自己的责任,离开自己天塌地陷,其实并非如此,世事并非,要给自己留下空间,我们所做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量力而行,要脚踏实地的一件一件做好,一步一步实现。人都要遵循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发展轨迹。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两种精神病理状态的病症,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关联的,在临床诊断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抑郁症为主,焦虑症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等级制诊断系统中,焦虑症的诊断等级是低等级的,而抑郁症的诊断等级是较高等级的,我们在诊断焦虑症的时候,必须排除抑郁症,而在诊断抑郁症的时候,就无需排除焦虑症了。
在一个患者的症状表现上,即使他的焦虑症更加明显,但是只要他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那么我们都会诊断该患者为抑郁症患者,这种等级是诊断标准,我说的很清楚了吧,的两者病症同时出现的时候,在诊断上一定要以抑郁症为主,焦虑症为辅,这也是因为抑郁症的症状当中,必然附带着焦虑症的症状,而焦虑症的症状当中未必附带着抑郁症的症状,或有少许的症状出现也不为关注。
在对临床诊断中的患者的研究发现,许多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共病的患者,其抗抑郁药物对焦虑症的症状有治疗的效果,而抗焦虑的药物,对抑郁症的症状,没有发现治疗效果,这是其一,另外如果抑郁症先出现而焦虑症症状后出现那么就可以定为焦虑症,为继发性抑郁症,如果焦虑症先出现而抑郁症后出现,则定为继发性抑郁症,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原病语句发性的治疗是不同的,或者说有一定区别的,具有针对性的。
关于焦虑症多长时间能够变成抑郁症?这个时间是没有量化标准的,也是不确定性的,因为每个患者的个体体质不同,病症程度不同,以及病因的不同都是诸多原因而无法预知和预测时间的,尤其是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面,患者是否接纳或接纳的程度,这也是原因之一,少部分患者在原病焦虑症发作以后,几天最多不过几个星期就会有抑郁症状体现,而有些患者一年乃至几年十几年的焦虑症症状中也没有出现抑郁症,较为典型的症状。
所以,说这个焦虑症相对于抑郁症转化的时间是无法量化的,也就是说不确定的,因人而异,因为患者的不同,所以转化的时间也不同,转化的程度也就是病症的状态,也都不尽相同,但在临床患者中发现患有抑郁症的人附带焦虑症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只是阶段性的,焦虑发作而又很快就消失了,这样的病患是有的,而焦虑症患者附带抑郁症症状的发生的患者也是有的,但在临床的比例相对于抑郁症患者中的焦虑症症状患者要少许多。
你好!感谢邀请!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是两个概念,所以不存在比较一说,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而抑郁症在生理上是神经递质5-th血清素摄取不平衡导致的心理情绪障碍,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也就是说社交恐惧症未必患有抑郁症,但是抑郁症患者很可能会社交恐惧!
社交焦虑障碍。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几率均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出现恐怖。患者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因此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写字、不敢进食,甚至不敢入厕,严重者可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如果患者害怕与他人对视,则称为对视恐怖。如果患者害怕在与人相处时会面红或坚信自己有面红。所以根据陈了凡老师的《了凡心疗愈》里的理论从认知角度让你深入了解社交恐惧症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社会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需要面临的问题,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社交中获得群体的认同,这就是期待自己能够与人达成共鸣,但尴尬的是每个人的出生以及成长的背景不同,导致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喜静有人好动,有人嗜甜有人好辣,我们讲究“君子群而不同”从而把人际交往看作是场面上的事情去应付,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抗拒的,这种抗拒就导致了我们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障碍,西方有句谚语:一个人的蜂蜜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毒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在文化人中间出现所谓的文人相轻,谁也看不起谁,谁也不服谁,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就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在《传习录》之《答欧阳崇一》里说人心险诈叵测无穷,我们用诚心对待就会很容易落入对方的“圈套”,如果我们也是用心计猜忌去应对,就会发现除了心力交瘁外事事都做不成,让小我处于无意识的对抗状态, 人际交往就变得复杂起来了,进而会让人变得过于“自卑”,这种自卑感觉越是强烈,人就越不自信,当你把这种不自信投射到别人身上,对外界的刺激也变得异常敏感多疑,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听出弦外之音,哪怕不相干的事也能将之关联起来!即便大家在场面上和和气气,但是私底下却恨得咬牙切齿,不经意间就得罪了别人,自己也变得多疑不相信人。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感,这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所在,这就是“小我”的“他证”属性,我们不断从外界他人那里寻求认同感,而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投射就好比自己通过别人在照镜子,而别人很多时候是歪曲我们形象的哈哈镜,而我们不断的去努力修正别人头脑里自己的形象。
而事实上,别人会对任何你所拥有的东西有深刻的印象,他们从来不会对你有深刻的印象。这种事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别人所认出的并不是你,而是你的外套,所以你一直在装饰你的外套,一直在打扮你自己。《传习录》之《黄直录》里提到有的人举止显得很矜持,先生说:人如果太过矜持就会一味在容貌上用功,而不会照看自己的内心。为人处事不可有心,有心则不自然,不自然则忧,这心就是“小我”之心,也是我们注重自己在别人头脑中形象的使然。我们就会一直在意别人的看法跟评价,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对,我们在心仪的人面前会将自己装扮尽善尽美,我们会刻意的讨好别人,但总觉自己不够完美不够漂亮不够有钱不够幽默,事到临头却还是会感到局促不安感到手足无措甚至面红耳赤,事后会后悔内疚惭愧自卑甚至抑郁,这些都会降低我们的创造力在最尖锐的状态下它会演变成一股结束生命的自责和怒气。
当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从镜子里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修正自己扭曲的形象的时候,我们会瞬间变得愤怒怨恨仇视嫉妒,可笑的是对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生气的原因,因为他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你害怕别人,别人害怕你,你的整个生活乱成一团,放下这种胡思乱想,放下这种恶性循环,不要在意别人。你的生活就足够了,不要顾虑别人。我告诉你,如果你无牵无挂地生活,你的存在就会开花,别人也会分享你的存在。你乐意分享,你也乐意给予,但首先你必须停止顾念其它人,以及他们对于你的想法。
为什么要去追求金钱和财富?只是为了要有某种认同,好让别人能够知道你是谁,好让人们能够说你是谁。好向别人证明你是谁,为什么你一直在找寻权力和声望?那个理由是一样的。你需要钱,钱是一种需要,但是,钱不是你的目标,也不可能是目标。比方说,房子当然是需要的,不是叫你把房子毁了,然后躲到深山去,房子是需要的,但你活着不是为了房子。
让你总是想要证明点什么,而实际上所有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都是从自身立场出现看待问题,无论你想证明什么,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他们不会在乎你是谁,要过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们只会在乎你拥有的东西,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掌握了你快乐与否的控制权,这会让你很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依恋别人,对别人有所期待,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快乐。你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过快乐,但那个期待一直都在。父亲总会因儿子所做的事与他不同而发脾气。你变成犯人,他会生气;你变成圣人,他也会生气,因为你没有满足他的期望。他总期待你做到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除此之外,你都错。
我们期待改造他人的同时也一直在改造自己,以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什么想要受到别人的尊敬,要受到白痴们的尊敬,你必须按照他们的和他们的期望来做。要被病态的人尊敬,你必须比他们更病态,他们才会尊敬你,但是这样做你能够得到什么呢?你将会失灵魂,而什么也得不到。
在人际交往里只是为了要成为你自己,而不是要成为别人,不要让其它任何人来驾驭你,也不要试图去驾驭其它任何人。你在此并不是为了要去满足其它任何人的期望,其它任何人在此也不是为了要满足你的期望。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神圣的,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命运,他必须去满足他自己的命运。当他自己的命运被满足,他就满足了整体,你就真正做到了老子倡导的“和光同尘”如果你自己的命运没有被满足,你将会在整体的心中保持一个创伤,那么带着这样的创伤又怎么可能很好的处理人情世故呢?你只是将你的野心裸的暴露出来,呼喊着别人来利用你,这样你就有更好地借口去利用别人操控别人!
你的生命是你的生命,它不是别人的。所以别让你自己被别人掌控,别让你自己被别人支配,那就是对生命的背叛。如果你让别人支配你──也许是你的双亲、你的社会、不论他们是谁──如果你让别人支配你,你将会错过你的生命。
你不需要被承认;不需要被任何权威承认或认可。你就是你自己的权威!你就是佛你就是。佛陀不是的创建者---不是的。他的门徒才是创建者。耶稣不是教的创建者---不是的。他的使徒,他们才是创建者。唯一要改变的是你的内心,没有人能够违反你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你,除非你愿意。除非你准备好要进入那个未知的,要进入那个没有走过的黑暗,没有人有任何力量可以来改变任何人,只有你有那个力量可以来改变你自己,我们都不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我不为任何人负责。我为我自己负责,那就够了。
而实际没有必要在的驱使下去做任何改善,就现在的你,你是很美的。开始好好地去生活!不要去想说当你将来变得很完美,或是当你像这样,或是像那样,你才要去生活,当你能够按照你的想法达到某种标准之后,你才要去生活……但是生命就在此时此地,它一直在从我们的手中流失,明天是死亡,只有今天才有生命……它一直都是今天,否则你所期待的永远也不会到来。
一个很小的小孩没有欲求,他是如此全神贯注在某一刻上一只飞翔的小鸟便完全地吸引了他的视线,一只蝴蝶,它的绚丽的色彩便会令他万分欣喜天空的彩虹,他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比这彩虹更灿烂,更丰富,还有布满星星的夜空,星星连着星星一天真是富有的,它是充实的,它是纯洁的。被牵制的人是贫穷的,它是一个乞丐,它今天想要这个,它明天想要那个,它想要获得知识.它想要受人尊敬,它想要获得财富,它想要获得权力。而前者往往更容易达成目标,他们不存在什么社交焦虑。
在人际交往当中如果你显示天赋特立独行,人们是不能原谅你的。人们可以原谅傻瓜,但他们不能原谅聪明人优秀的人。那就是为什么被钉上十字架,苏格拉底被毒害。在或苏格拉底面前你感到如此完全的低下,你怎么能原谅他们!这是自然的,因为跟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相比,你觉得你自己比较低劣。你一直都选择跟普通的人为伍,你对普通人的人比较友善,因为跟普通人的人在一起,你觉得比较优越。你将竭力攻击。你将竭力攻击去扼杀死那个优秀的人,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有无数的人,每一个人都想要去得到某些东西,有时候人们会互相挡着路,那是很自然的,并不是说他们想要这样,只是那个情况就是这样,它碰巧是这样。
当然这样做不是要你逃避人情世故,不要害怕别人;让别人进入你的生命。我不教导逃跑主义。我教导你进入这个世界,去蜕变这个世界,因为只有在那个蜕变中你才会被蜕变。逃到山里或者寺庙里,你会错过蜕变你自己的机会。你会畏缩,你不会扩展。而如果你无法爱你自己,你怎么去爱其他人?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又有谁会喜欢你?
你好,我是刘医生,专注分享医学、健康相关知识,有疑问欢迎留言或关注我私信,有问必答。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如果长期抑郁或者焦虑,会影响我们身体的炎症反应机制,进而导致心脏病或者心梗的发生。
所以,在这里刘医生提醒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放松心情,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避免抑郁和焦虑。
1、体重:肥胖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3倍。
2、胆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持续偏高会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的缺血性改变。
3、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直接因素,每天吸烟2包以上的人,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不吸烟的人高出至少10倍以上。
4、不运动:不运动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运动的人高出至少2倍以上。
5、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心脏健康,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酒。
6、血压:血压是我们心脏健康的晴雨表,血压升高会导致我们动脉血管的压力增大,从而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久而久之,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7、饮食:高糖、高盐、高脂肪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增加患心脏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