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科普 > 心理暗示

如何舒缓自闭儿童焦虑症(自闭症、焦虑症、、有什么不同呢)

自闭症、焦虑症、、有什么不同呢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从3岁之内发病,以交际困难,言语发育迟缓,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儿童精神障碍。
      而焦虑症一般是成年之后发病,主要形式是广泛性焦虑。特点是对没有明显对象和具体内容的一种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
      同时伴随有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和自经症状。自闭症是精神障碍,而焦虑症属于精神障碍中的神经症的范畴。一般自闭症恢复的比较慢,治疗手段也不是很多而焦虑症可能通过积极地治疗,加上自身的调理,可以彻底恢复健康。

抑郁、焦虑、自闭无法自拔,怎么办

最要紧的就是“放下”二字! 抑郁、焦虑、自闭的根本原因都是“心神”出了问题!有些还会引起大脑神经系统(比如植物神经)衰弱或病变,从西医来讲,就得吃抗神经类药物与心理疏导。但这些只是“治病”的手段,其得病的根本原因不去解决,都有极高的可能复发,这就是西医为什么不能“治本”的原因!

从中医讲:心(心脏)藏“神(心神)”,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器官)”!统帅一切!传统中医的“心”也包括大脑,不过近代中医学者有提出将大脑另外归类于“脏”,形成“六脏六腑”,也是很有道理!大脑主管神经;心脏主管精神。

心脏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外形,而是里面藏着的“心神”!这个心神是一团“能量”;是看不见又的确存在的东西(比如中医说的经络也是看不见但又存在)。这团能量,这个心神才是真正人体的主宰,故而被比喻为君主之官。

现代人类的贪婪虚荣之心非常严重,也就令“心神”不宁,许多时候倍感压力,而又在自尊心的作用下不愿意将“心里话”说出来,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自卑自闭、焦虑抑郁等疾病,这就是此类疾病形成的真正原因!“放下”,就是要患者首先明白自己得这些病的原因在哪里?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或者自己帮助自己渐渐地放弃“过多的贪婪、虚荣、攀比、自私的”,让心神回归宁静、恬淡虚无的状态,病,也就从根本上去除了!其实我们人类的生存生活可以是很简单的!过得越复杂越是容易出现问题。,就是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容易,关上太困难。。。焦虑自闭抑郁患者需要“标本兼治”,治疗的开始阶段,可以服用西药。进一步需要患者家人或朋友引导病人认识清楚得病的原因。最后鼓励病人放下,回归“自然”,这就是治愈此类疾病的正途!

如何缓解焦虑和抑郁

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是心理疾病产生之源

现在有很多人问,现在上至老人下到孩子为什么焦虑症、抑郁症越来越多了?表面上看是社会化竞争太激烈,实质是网络化时代信息传输加快,人们利用和把控信息的能力不够所致。回想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大多数只知道身边的人和事,无暇顾及他人他事,心理始终是充实的,而后期世人均是不出门皆知天下事,身在海量信息里,符合自己的难以取。老人操心子女的前途,上班族拼命追赶前面的人,孩子更苦,家长压力、社会压力接踵而至。攀比之风前所未有。由于信息控制乏力,都看到前方而忘了脚下。很多人心理都有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等三种扭曲心理。首先,攀比导致大人小孩广泛性焦虑,操心子女前程、操心孩子上好大学;第二,不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人的差异性不能自知,高目标、低基础导致不自信;第三,把焦虑、抑郁泛化为“症”,把正常的操心、压抑视为焦虑症、抑郁症而产生恐惧。

焦虑和抑郁本来是人的心理常态,也是情绪的两个极端,多数是由大目标难以实现的焦虑走向一无是处、厌世嫉俗的心理低谷,把心里常态变成病态,最典型的是成为焦虑性抑郁症。其实人为目标的实现产生的焦虑或叫操心,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也是动力,但要知道动力曲线是倒U字型的,过犹不及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量体裁衣、适度加压才能使动力最大化,收获的最大化,焦虑、忧郁最小化。

所以,给出三点建议:

1.学会放弃。厘清形成焦虑的不合理事项,舍去不必要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把精力投放在有用的焦虑上。所谓有用的焦虑,是指因为你的焦虑,会产生适当的符合实际的行动让事情能够达到。所谓无用的焦虑,是指不必要的不能改变不能实现的目标计划。实现目标的动力在于自信,自信的前提是自知,标准降低自信提高,焦虑就自动消失了。

2.不要贴标签。焦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情绪,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慌。焦虑和抑郁是孪生姐妹,不切实的焦虑引发回避心理,回避心理引发封闭心态,造成孤独无助,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世界遗弃,进而演变为焦虑性抑郁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情绪,不要把焦虑、抑郁视为病态,合理运用,学会取舍,就会走出焦虑。

3. 懂得放松和发泄。一般来说好强的孩子容易焦虑,听话的孩子容易抑郁。道理很简单,长期压抑就会心理变形。压力来自自卑型自我评价,形成什么都做不好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自己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缺少毅力等就会自卑,产生焦虑情绪。在焦虑情绪的推动下导致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下降,压力更大,出现逃避,出现焦虑型抑郁情绪。解决的办法,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对自己理性客观的评价,知道自己的智力是正常的,学习方法可以改善,意志品质可以提升,然后再在这种相对平静的状态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价值感,只要在学之中找到感觉,心情就会好起来,学习效率也会提升,回到原来想学能学的学习状态。压力还来自于无限责任思维,家境不好、儿孙工作学习不好都是自己的责任,似乎离开自己就会天塌地陷,其实并非如此,世事并非,要给自己留下空间,我们所做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量力而行,要脚踏实地的一件一件做好,一步一步实现。人都要遵循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发展轨迹。

孩子有点轻微自闭,该怎么办呢

一、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闭症?

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类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这两种表现,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交换,并最终实现自己所有的目的和想法的。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其客观成长环境的原因,使一部分孩子逐步放弃了运用“语言的外在表现”,形成集中使用“肢体外在表现”的表现,我们称为“非病理性自闭症”。

二、形成孩子“非病理性自闭症”的原因?

原因一:家里人少或陪孩子成长的人不爱说话,语言信息交换缺失。

家里很少,长期与老人相处而老人又比较孤僻等等。

原因二:强势环境造成孩子对语言外在表现的放弃。

由于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强势和培育耐心极为不够,从而导致孩子几乎完全被动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储存和交换,又因为孩子的这种被动性,致使部分孩子在通过需要与别人沟通时经常性被打断,从而逐步形成对“语言”的自我放弃,如果孩子通过自己肢体就能达成自己目的,比如:孩子想要一件玩具,用手指一指,父母马上就把玩具拿给孩子。当孩子发现用肢体比语言能够更好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就会逐步形成对“肢体表达”的依赖,进而最终放弃“语言”的表达。

原因三:父母经常性处于非自我确认“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状态。

也就是父母抑郁、自卑,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形成强大的压抑感和对生活、工作所表现出的厌弃心态等等,会影响到家里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如:父母在家不想说话,不愿意主动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想主动和父母交流时,父母厌烦的心态会阻断孩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等,并最终形成“自闭”的表现。

怎么办呢?

它是一个大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改善孩子“自闭”的现象,他需要进入流程修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客观生存信息条件,对孩子所依赖的生活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调整,并使用合理的培育方法,在次基础上,使孩子能够远离逻辑思维障碍的形成。

父母要理智对待,这样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其进行培育改善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所以父母要及时的寻求培育专家的帮助,以便在最佳的改善时期使孩子得到最佳的改善效果。


如何有效纠正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

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之一:ABA(应用行为分析),用DTT(回合操作)教学,一般就可以把负面行为纠正过来。

如果是在机构做康复训练,这里不必赘述,特教老师们都懂得怎么操作,家长可以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汇报给老师,让他们制定计划为孩子们纠正训练。

如果是家庭干预,建议买一本《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操作手册》,里面很详尽的介绍了这些方法,在这里我先简单跟题主说一下:

举例说明,如果孩子总是在公众场合比如超市乱拿东西,并且疯跑不好阻拦,那么家长最好的干预方法不是因噎废食,不带或者少带孩子去超市,而是应该多带ta去,借这个场合来训练孩子的克制能力,或者行为转化能力。

家长带孩子去之前,要跟ta提前说清楚,进去之后不可以乱拿东西,不能乱跑,否则立马出来,并不给ta买任何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做到了,马上买给他,说完以后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进去,逛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孩子会经受不住诱惑,又要重复以前的行为,哪怕就是几分钟也可以,等到孩子下意识想拿想跑的时候,家长立刻带他出来,出来门口立刻表杨孩子:真棒!这次进去什么都没有乱拿,也没用乱跑,所以妈妈要给你买×××(他最渴望得到的,强化效果最棒)。

即使这次不是孩子自己克制做到的,即使是家长压制下才没出现不良行为,也要把这次短短时间内的克制鼓励孩子在身上,夸张的表扬和强化物的及时出现,会让孩子记住是因为自己没有乱跑乱拿才得到的,让他明白只有不去那样做的时候才可以有礼品和夸赞。

这是一个完整的回合操作,接下来再次领着孩子进超市,再次重复第一回合的所有动作,如果孩子又在家长辅助下做到了,家长仍然要马上表扬和给予他所爱的吃的或者玩的,(记住!表扬和强化物要及时给予,这样才能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

每次要有至少三个回合的训练,第三次结束后,带离孩子去别的地方玩,然后下午可以再带孩子去超市进行三个回合的操作训练,每天六次,直到孩子可以不用压制也可以自我克制了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感觉孩子已经有克制自己的意识了,可以慢慢撤离用吃和玩具做强化物,只给予表扬就可以了,也可以三个回合操作完了再给强化物,但是表扬不能少。

以此方法,类推其他,只要掌握了ABA教学,会用回合操作了,就可以延伸到其他不良行为的训练上来,建议家长多看看相关书籍,一定要懂得这些方法的意义才能运用的更加灵活自如。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