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职场心理 > 社交恐惧症

弗洛伊德健康人格成长模型(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格发展理论”,是他在研究人类心理学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类个体的人格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渐形成的。以下是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分为的五个阶段:

导致人格心理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1、人格研究的主题:人性哲学(人性观)、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
2、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的理论研究、人格的实验研究、人格的临床研究。
3、人格理论的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4、人格理论的含义: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们对人的一套看法,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和参照框架。&是人格的科学理论、客观,逻辑系统。
5、人格的含义、成因:teacher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其环境的独特适应。
成因:一、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二、家庭成因与早期童年经验;三、学校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四、遗传与环境的交换作用。
6、无意识:指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不能觉察到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活动的内驱力,支配着行为,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7(三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潜意识的本能。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8、防御机制:是用来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险、焦虑和不快乐,是自我调整本我和外部现实的一种功能。
9、力比多: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都是性的满足。
10、自由联想:让来访者在毫无拘束的情况下,尽情地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经验。
11、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一、早期:地形学模型(二分结构)——潜意识和意识,其中意识包括前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随时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
前意识: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能回忆起来的知识经验,即可由注意变为有意识的。
二、后期:结构模型(三分结构说)——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提供能量,自我进行调节,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诱导自我,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人格。三我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
12、述评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认为人格发展过程就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他将身体作为五个阶段的划分标准
口唇期(0-1岁)吸吮(早期)——咬、咀、嚼(后期),完全自恋的时期:觉得自己与外部的世界没有分开。固着:口腔性格。
门期(1-3岁)如厕训练、自主性需求。固着:门性格。
性器期(3-5岁)恋亲情结。男,即俄狄浦斯情结,有恐惧,是认同父亲的开始;女恋父,羡慕。解决方法:父母共同的爱,内化一些正面的特质到自我结构中。固着性格:性器性格。
潜伏期(6岁-青春期)性本能的抑制,表面静止。
两性期(青春期后)自恋到异性恋;对父母的依赖到独立的个体
弗认为人格结构在五岁时就已经大致完成,坚信“儿童是成人之父”,前三个阶段尤为重要。
评论:优点——发现了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对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重视早期经验的影响。
缺点——泛性论,忽视了意识的作用;太偏重儿童的早期经验,忽视了成长以后人格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13、精神分析的方法有何特色和局限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法,即对个体做系统深入的考察。
临床法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提供对各种人格现象和整体的人格机能的观察材料。(重视了整体性和综合性);
主要缺陷是别人很难验证所得到的观察结果,也不容易形成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检验的具体假设。(即缺乏客观性、严谨性、精确性)
其他特色:提出的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征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也颇具影响,为人们接近潜意识的深渊提供了方启示
14、自卑感:与他人比较而长生的不平衡状态。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的(决定了适应困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
社会性格:指的是社会成员在共同的生活和相近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人格化:对自己、他人和各种事物产生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
自我同一性:对于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认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状态,意义广泛,包括对个体性、整体感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的认知。)
创造性自我:人不是遗传和环境的被动接受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的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理印象, 是千百亿年来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主要有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境、某些抽象概念
好我:与受到奖励的正向经验相联系的
坏我:与受到处罚的负向经验相联系的
非我:由焦虑造成,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形象
基本罪恶: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如、忽视、偏心等。
基本敌意: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基本罪恶”就会使孩子产生基本敌意
基本焦虑:那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受
现实自我:个体在此时此地所偶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真实自我: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
理想自我: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
15、古典VS新精神
相同点:潜意识,动力观,决定论,承认早期经验对人的重要影响,焦虑和防御机制研究方法神秘主义
不同点:
人性观方面,经典主张人性本恶,新主张人性善
人格结构,经典强调本我作用,自我依附本我,新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人格动力,经典,本能论,泛性论。新,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发展,经典-五阶段,新,发展阶段有延续,终身
早期经验,经典,决定性影响,新,承认其重要性,但不认为起决定性作用
研究方法上,新增加了字词联想,游戏分析,调查法
16、述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述:1、人性观: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2、人格结构:提出一些基本概念以解释和描述人格。这些概念分别是生活风格(如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
3、人格动力:器官缺陷及其补偿、自卑感及其克服、追求优越、社会兴趣。其中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机。
4、人格发展:(成因)遗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5、早期经验:十分重视儿时经验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但他关注的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如父母教养、儿童的出生顺序等。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临床法;早期记忆法。
评:——贡献:带来了精神分析质的变化;对于“自我”和社会文化的强调;“目的论”的提出;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启发。
局限:忽视人格结构的分析,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理论;发展的动力过于简单;某些观念定义不明确,如追求优越等。
17、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1、人性观:乐观主义者
2、人格结构:接受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模型
3、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生理的(力比多和)、心理的(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社会的(社会和文化)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4、人格发展:(毕生发展)⑴(0~1岁)——危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若基本信任占主导,危机顺利解决,形成“希望”品质;反之,危机解决失败,形成“恐惧,不信任”品质。与弗的口唇期一致。
⑵(1~3岁)——危机:自主与羞耻和怀疑。若自主占主导,危机顺利解决,形成“意志”品质,反之,未解决,形成“羞愧、自我怀疑”品质。与弗的门期一致。
⑶(3~6岁)——危机:主动自发与罪恶感 。若主动自发占主导,危机解决,形成“决心”品质,反之,未解决,形成“罪疚、无价值感”品质。与弗的期一致。
⑷ (6~12岁)——危机:勤奋与自卑 。若勤奋占主导,则危机成功解决,形成“胜任”品质,反之,未解决,形成“自卑、感”品质。与弗的潜伏期一致。
⑸(12~20岁)——危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若同一性占主导,则危机解决,形成“忠诚”品质,反之,未解决,形成“不真实、不确定”品质。与弗的两性期一致。
⑹(20~25岁)——危机:亲密与疏离。若亲密占主导,危机解决,形成“爱”品质,反之,未解决,形成“泛爱、杂乱”品质。 
⑺(25~65岁)——危机:生产与迟滞。若“关心”品质形成,则危机成功解决,反之,解决失败,形成“自我关注、冷淡”。  
⑻(65岁以上)——危机:自我统整与失望。若自我统整占主导,危机解决,形成“智慧”品质,反之未解决,形成“失望、无意义”品质。5、早期经验:也重视,但认为人格是终身发展。
6、研究方法:如游戏治疗。
18、简述霍妮的三种人格类型
1、顺从型(依从依附):顺从、友好、合作和极度依赖,通过别人的保护暂时脱离焦虑。“只要顺从,就不会被伤害”。行为亲近他人;人生取向:自谦。
2、攻击型(敌对、战斗):适者生存、主宰他人,认为爱是可笑的。“只要比别人强,别人就不会伤害我,内心痛苦、脆弱“。行为反抗他人;人生取向:夸张。
3、退缩型(回避型):退缩、独立,封锁自我,逃避爱、同情等。“只要我退避三舍,别人就不会伤害我,内心不安”。行为逃避他人;人生取向:退却。
19、简述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理论特点: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禅与心理分析的结合。
人性观:积极的人性观,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人类的本质之一是爱。
人格结构:人格的构成——气质与性格。
孤独感——《逃避自由》:权利(主义)、主动从众、毁灭,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
——积极自由(充分个性化: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人,有独特的价值和潜力,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自发性,是达到积极自由和实现自己潜能的关键,认识自己并承认自己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
人类的需要:生理性、基本、关联、归根、超越、认同、方向架构和献身、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人格类型: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市场型、官僚型、建设型。
其他概念:疏离感、机器人化、理想人格(创造性的爱:《爱的艺术》)
20、简述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人格: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相对持久的人际关系模式或生活。
人性观:较为乐观。
人格结构:单位,人格结构应以人际关系为单位;
动能,能量转换模式,如仇恨的动能,可以将物理能量转化为带有敌意的行为,像殴打等,以减轻紧张。
其他:人格化、自我系统(好我和坏我)、选择性忽视、非我。
人格发展: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发展,以社交状况来划分,分为七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代表着特定能力发展完成的最佳时间。
一、婴儿期(0到1岁):语言能力的出现;二、儿童期(1到5岁):寻求玩伴;三、少年期(6到8岁):寻求别同年龄的玩伴;四、前青春期(9到12岁):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五、青春前期(13到17岁)出现异性的相互吸引;
六、青春后期(18到20岁):与特定的异性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七、成人期:建立起职业生涯、家庭、丰富的人际关系。
4、早期经验:十分强调幼年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个体的人格过了幼年还会继续发展。
5、其他概念:人种假设、人际需要、紧张降低模型、动力机制、经验模式。
21、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1、人格作为整体——“心灵”
2、心灵:有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
意识:个体能够觉察的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功能是适应环境。(最外层)
个体潜意识:一个经验储存库。(情结: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观念丛。如自卑情结。)
集体潜意识:各种原始现象的储藏库。(原型:是情结的核心。最重要的4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补偿作用、对抗作用、联合作用。
22、简述荣格的人格类型论
意识的两种倾向:外倾和内倾;
意识的四种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八种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科学家、研究人员)
外倾情感型:易动感情,外界细小变化都可能会情绪波动,多愁善感,寻求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生意人、政治家、打折、促销、女性多)
外倾感觉型:追求欢愉、快乐、新感觉、新刺激,善交,适应强。直觉受压抑(若在男性上表现多,则男性花心;品酒师、油漆工)
外倾直觉型:凭主观预感,异想天开,喜怒无常,好改变主意。(发明家)
内倾思维型:喜欢离群索居,沉溺于幻想,实际判断力差,社会适应性差。(哲学家、理论科学家、某些发明家)
内倾情感型:安静、多思、敏感,情感藏于内心,沉默寡言,感情冷淡。(作家、艺术评论家)
内倾感觉型: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中,对外界很茫然,爱好艺术,沉静、随和,但思维和情感不够深层。(肖像艺术家、古典音乐家)
内倾直觉型: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偏执,喜欢做白日梦。(荣格;预言者、神秘学者、宗教幻想家、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
23、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习惯族系等级:习惯彼此有相互联系,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
24、比较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1、经典性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S-R的直接联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的适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出现的情境下发生的有机体行为),R-S,有机体可发挥主动性。
2、
前提的区别
反应和强化之间关系的区别
两者的生物学意义也是不同的
25、简述强化物的来源
强化物是指一种能够改变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后继刺激物(增强=正强化物)
斯金纳按照来源分为:一级强化物(初级)和二级强化物(次级)。一级是与有机体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如食物、水。二级指原本不具备强化作用,但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相结合而获得强化作用的刺激物。那些与多种一级相联系的二级叫概括化强化物,如母亲。二级经过配对后能产生其他二级。
26、试述多拉德学习的四要素
内驱力: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内部驱力(如饥渴:原始内驱力;恐惧:二级内驱力)和外部驱力(炎热、寒冷)
线索: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的刺激。
反应:是人格主要的结构性概念,它是由内驱力和即时的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看到一家餐馆(线索),就会走进餐馆(反应)
奖赏:就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
27、试述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说
挫折是指目的行为受阻时的伴随状态,攻击是指以伤害某一有机体或其替代物为反应目标的行为。其基本观点:攻击是挫折的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挫折引起攻击的影响因素:挫折感的强度、受挫折的范围、遭受挫折的次数、对攻击行为后果的预期。
(后期修正):认为攻击并不是挫折后的唯一反应,攻击只是一种主要反应。个体受挫后的两类反应:一、情绪性反应;二、理智性反应。
挫折引起消极反应的因素:一、挫折的性质;二、对挫折的认识。挫折是否导致攻击以认知为中介。
挫折与攻击的关系有先天的和后天习得的。
28、试述多拉德和米勒关于早期教育的四个关键情境
喂食情境:愉快的经验使正面印象被"概化",推广到其他人;不愉快的经验产生负面印象,可能对人际交往有退避,冷漠的反应.关系到婴儿自身的发展和他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小便训练:父母过分严格会导致儿童退避或形成强迫性倾向.
早期的性教育:引起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困扰.性观念是童年期获得的,如性别观念.
愤怒—焦虑: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相违时,或兄弟,姊妹之间的和争吵.父母在管教时若宽严得当,能引导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攻击行为;若父母过严,立即责备和惩罚,儿童会压抑,对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9、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学习理论:强调环境或情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会因情境而改变;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意义
特质理论:强调人的倾向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格具有稳定不变的特征.
30、自我实现:个人发挥最大潜能,实现生命价值&朝向个人自身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高峰体验: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和完美体验。
自我概念: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即对自我的感知和认识。
积极的自我看待:指个体对自身具有的特点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即愉快地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Q分类法:一种评估技术,测试被试对自我描述的分类。是一种自我评定的方法,要求被试将写有描述自我特征的一系列卡片,根据卡片中符合个人的程度分成若干类,要求被试按照正态分布的来选择卡片,然后研究者按照被试分类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他的自我特征
31、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分类:基本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本能的
心理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超越本能
二、需要的层次: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个是基本需要,最后一个是心理需要)
注:并不是说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才会有高级需要,也可以是低级需要部分满足时,有高级需要产生。
32、试述精神(功能)完善者的特征
1、向经验开放:体验任何刺激。
2、重视此时此地。
3、信赖自己。
33、比较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相同点: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上一致,如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自我实现等.区别:从各自的理论要点逐一分析,尤其突出马斯洛强调需要层次,罗杰斯强调自我理论
34、特质:个人所特有的、一般的、现实焦点的神经生理结构。
个人特质: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许多人所共有的一种特质,就像一种文化。
首要特质:也叫显著特质,表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渗透性极强,几乎所有行动均受此倾向影响。
次要特质:最不显著的特质,偶尔表现出来。
核心特质:也叫中心特质,仅次于首要特质,于平时生活中比较频繁的行为倾向。
表面特质:是彼此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解释性概念。
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是个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支配个人的一贯行为,是人格当中的基本元素。
机能自主性: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项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进行活动的那些原因。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一种高级统计技术,其本质是通过统计处理,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的因素。如卡特尔的R技术和P技术。
35、分析比较类型论和特质论
类型论:直观简便、典型,但忽视个体差异,中间型其他特点显得简单化和片面化,使人格禁止化、固定化,忽视人格发展。平常一般情况下用的。——质。
反应群间的差异,质的差异;依据独立不连续的类别。
特质论:人的多种特质来反映人格,是性格分析的观点,通过测量的方法(问卷)来研究人格。——量。
反应个体差异,量的差异;依据连续性的向度;特质是人格构成的元素。
共同点:都认为人格是稳定的。
其他:类型中往往包含着特质。
36、简述大五人格因素
1、外倾性(E),也称外向性,指人们活动能量的强度与数量。其一端是极端外向,一端是极端内向。涉及领域生理。
2、宜人性(A),也叫随和性,是测量人际关系的维度,意指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这种相互作用指个人的人际喜好由同情到憎恨的一个连续区。涉及领域人际。3、尽责性(C),也称谨慎性,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涉及领域工作。
4、神经质(N),或称情绪稳定性,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调控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涉及领域情绪。
5、开放性(O),也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涉及领域智能。
37、简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三因素多层次理论模型。
1、三因素:&与相应的生理基础
外向——内向维度,与大脑皮层兴奋性(唤醒水平)相联系,外向低、内向高。
神经质——稳定性维度,与边缘系统、自经系统(网状激活系统)相联系。
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可能与荷尔蒙有关。
2、多层次:
由高到低为:类型层次、特质层次、习惯反应层次、特定反应层次(行为层次)。
(拓展:艾森克人格问卷ENPL、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示范疗法。)
38、构念:是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概念,人们用他解释外部世界。
控制点: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角色建构测验:简称CRT或REP,是一种测量方法,以考察个体运用什么建构来解释世界,其分为个人式和团体式。步骤为填写“角色称谓列表”、比较所列角色的异同、主试分析被试的建构特点。
固定角色疗法:就是让来访者扮演一个由心理治疗者设定的新角色,来访者按照新的角色要求来行动,治疗者鼓励患者以新的来看自己,以新的行动,并以新的来解释自己,也就成为一个新的人。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而产生学习,在观察学习中,被观察的对象就是“榜样”或“示范者”。
自我效能感: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完成某种行为的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自己能成功表现某种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预期或主观评估。
39、阐述罗特行为预测论
研究行为的选择的机制。行为带来的回报的大小及行为带来回报的可能性。
要预测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除了要考虑情境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认知因素,这包括知觉、预期、价值。以下是与认知因素相关的四个概念:
行为潜能(BP):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选择表现的所有行为,其中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预期(E):指的是人们对在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行为性质的认知或信念。
强化价值(RV):当各种强化概率相同时,对某种强化的偏好程度。
心理情境:指体验到的有意义的情境
公式:BP = f (E * RV) (行为潜能等于预期和强化价值的函数)
人格心理学

什么是人格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