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疗

抑郁症自残疼不疼(精神病人——精神,抑郁症,哪一种更可怕)

精神病人——精神,抑郁症,哪一种更可怕

我就是抑郁症患者,十年了无数次的倾向,可是我挺过来了,药物治疗八年,现在基本有俩年没吃药了,这是一种大脑神经紊乱的病魔,很可怕,那个时候我天天不想见人,家里所有的沙窗帘全部拉上,但我又是一个极其乐观的人,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我有这种病,只是我的哥哥发现我的情况不对,老公和儿子都对我的病没有感觉,他们不以为然我的病情,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我会得这个病,但是我哥哥身边的俩个朋友都是因为这个抑郁症了,所以我哥哥很害怕我出事,就让我看了心里医生,医生看过后说我典型的抑郁症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吃药,好了!我挺过来了,奉劝朋友们感觉不好一定看心里医生去啊。

请问一个人生气爱自残是什么心理

内心不强大!

青少年心理学专业人,女孩15岁有自残倾向,轻度抑郁怎样引导

青少年抑郁现象越来越多。面对困难孩子,

首先要明确孩子是短期出现了应激的抑郁情绪还是长期的抑郁症。如果是抑郁情绪,可以自行调节或者寻求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等的帮助。如果是抑郁症,那就必须有专业的医生介入。

青少年抑郁一般有这几种情况引起:

1、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或者父母感情不好,留守儿童等等都有可能给青春期孩子带来压力。

2、学习压力。家长和老师严格要求,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让她感到无力和压力。有时候还会伴有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障碍。

3、青春期理想的身心发育和现实差距太大。青春期孩子本身处在身体高速生长发育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快速觉醒,想要更多的去把控自己的人生。但往往事与愿违,他们要上学,要听家长老师的话,还要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等等,这让他们的不成熟的三观摇摇欲坠,于是就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也会出现抑郁情绪。

如果孩子有抑郁情绪,家长一定要重视,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首先,我们要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医生,去判断孩子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情况不一样,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其次,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家长的和谐陪伴,爱的包容往往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治疗都是辅助,抑郁症需要自己努力,更需要家人的认可和陪伴。对于孩子,我们家长可以先尝试降低要求,给孩子营造一个氛围:无论你怎样,爸妈都爱你。

最后,不要讳疾忌医,谈抑郁色变,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抑郁,多角度的去了解孩子和自己,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但也不要反复强调。家长一定要做到平静,哪怕假装,也要装出一副平常心的样子。一定不要焦虑,否则会带给孩子更不好的影响。

自残的人一定有心理问题吗

自残的人,在精神分析人格分类当中,被称之为自虐型人格,也称之为自我挫败型人格人格类型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自虐不一定是一种病态,可能是一种自我约束。

儿童往往为了获得照料者的注意而使自己深陷苦境。早期经常感受到痛苦可以获得关注的儿童,会通过让自己痛苦的建立关系。自虐并不意味着对痛苦的钟爱,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受虐的妻子与施虐的男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因为她喜欢被打,而是在她的信念中,忍辱负重的目的要么是让痛苦合理化(维持家庭完整),要么是想避免更加糟糕的事情(被抛弃)。

虽然这种期待往往落空,但是她仍然很难改变主意,她始终期待忍受暴虐将带给她最终的幸福。

自虐型人格,自虐方向主要在两种,一种是关系的自虐,一种是道德的自虐。

思维、感觉、联想、应对和防御的核心持续不良,就很容易形成自我挫败的人格模式。由于抑郁者的心理驱力可以从情感依附(通过关系界定自我)到内摄(自己界定自我)的连续变化,因此那些需要强烈情感依附的自虐被称为关系自虐,他们的自我挫败行为源于不计代价的保持情感关系;而道德自虐则更普遍的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他们将自尊建构于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基础之上。

当出现自残行为,这对每个人的自恋是一种冲击,受了伤害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到了这种程度的话已经就是有心理问题了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