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教育 > 大学生心理

英国大学心理学读几年(西方哲学心理学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西方哲学心理学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古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史开始产生于古希腊奴隶社会。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研究。最早的有米利都考试界,以后有毕泰戈拉考试界、赫拉克利特、爱利亚考试界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
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们很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但他们毕竟处于哲学思想发展的幼年时期,他们的思想不能不打上宗教神话的烙印,他们把人和自然,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不分主体与客体,因此,他们有些人主张"物活论"。"物活论"以为万物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如泰利士认为一切都充满神灵,阿拉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有生气的原则。"物活论"是17世纪的剑桥柏拉图主义者Ralph Cudwoah所造的一个词。
后期自然哲学家既然认为万物之基础不变,可是他们又不否认变,这就必然产生变的原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他们中间有的人倾向于把原动力看成是来自不变者之外,如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这种原动力是"奴斯"(nous)。这种思想是一种模糊的二元论,使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物活论"思想开始遭到破坏,在一定意义下,有分离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因素。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481-411B.c.)、高尔吉亚(Gor一gias,公元前5世纪)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自然哲学时期的各派学说都失之独断,他们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的真理。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一切都同样的真,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他的思想是相对主义的。高尔吉亚认为一切都同样的假,他的思想是怀疑论。
苏格拉底和智者一样,也是研究人的哲学家,他同样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同样反对未经批评的独断,但他与智者相反,主张有客观真理,主张认识是可能的。在他看来,真理不在个人,而在人类一般,不在感觉,而在思维。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道德的普遍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他的论辩诘难的方法是辩证法的最早来源。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代表人物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哲学系统。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的理念主要来源于爱利亚考试界的不变的本质和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以及毕泰戈拉派的数的概念;他关于感官事物变动不居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对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综合了这两方面的思想,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价值。柏拉图把理念看成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这使他在本体论上初步具有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个别的思想成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因此,他重视理念(他称之为形式);但他又注重经验事实。亚里士多德把这两个方面结合为一,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批评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独存,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亚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与个别之间建立起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关键在他看来就是有目的的发展,发展就是由潜能到现实。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使辩证法特别是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统化。
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死后约八百年的期间,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纯粹的希腊哲学渐成过去。
这八百年的前期,主要哲学流派有伊壁鸠鲁考试界(Epicure-anism)、斯多葛考试界(stoicism)和以皮浪(Pvrrho,365-270 B.c.)为代表的怀疑论。除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外,他们都集中于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个时期中对于某些具体科学的兴趣也出自伦理行为的需要。伊壁鸠鲁考试界和斯多葛考试界的伦理思想以小苏格拉底派为其前驱,怀疑沦则源于智者的思想。三派关于伦理问题的争论导致西塞罗的折衷主义。大约从公元前100年起,罗马哲学由伦理的兴趣转向了宗教,新毕泰戈拉派和新柏拉图派都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哲学,而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学"则更是一种十足的宗教哲学。在这个时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唯物主义者卢克莱修(Lucretius,99-55 B.c.)继承和发展了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鸠鲁(Epicurus,341-270 B.c.)的原子唯物主义;新柏拉图派的波菲利和普罗克洛关于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的概括。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史的诞生地,西方哲学史上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和萌芽,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占希腊哲学所阐发的各种思想又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
2.中世纪哲学
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足最大的封建统治者,教会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不过是使信仰有可能得到理性解释的工具。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之下。中世纪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教合流的产物,而在各个发展阶段中,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3-430)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教教义,确立了教哲学,他的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奥古斯丁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分为三个时期。
5一ll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时,人们对于古代哲学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片断和新柏拉图主义外,所知甚少。在这个时期的哲学中,新柏拉图主义比教的成分更占优势。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John Scotus Erigena,810-8777)。波爱修是连结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他对古代的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所提的问题做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视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爱留根纳是一个披着教外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主张"否定的神学",与正统的教神学观相左。爱留根纳认为统一的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等而下之,愈是多样性的东西则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实。不过他认为多样性和最高统一体(上帝)之间有桥梁可通,这就是"理念"。爱留根纳的这种思想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
11-14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第二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在此期间,教势力强大,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媒介在西欧广泛传播,这样,经院哲学就成了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而且不仅有了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因素,还添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因素,这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增长。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解释的方法又极其烦琐抽象。
由于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泛神论思想与正统的教教义相抵触,教会早已视之为异端,加上到了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量从阿拉伯文以至希腊原文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大为增长,教会逐渐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教义相合的方面。于是被教教义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官方哲学。托玛斯·阿奎那是这种官方哲学的最高权威。他明确主张哲学服务于神学,反对阿拉伯先进哲学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说,他区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图调和二者,他认为启示高于理性,哲学是以理性解释上帝,不能与宗教信仰相矛盾。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托玛斯采取温和的实在论的立场。
14世纪初一15世纪中叶,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加之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
3.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亦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即15-16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从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现实的此岸,从清净的僧院走到了纷扰的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桎梏,要求发挥人的主体性,这就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面貌。自然和人成了当时思想界所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而又有…定区别的思潮。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表现为对古代文化和各种哲学流派的研究和利用。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有柏拉图派的普莱索(G.Pletho 13557-14507)、贝沙里杨(Bessafion,14007-1472)、费奇诺(M.Ficinus,1433-1499)和亚里士多德派的彭波那齐(PierrePompnazzi,1462-1524)等。
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萨的尼古拉(Nicolas of cusa,1401-1464)、特勒肖(B.Telesio,1508-1588)和布鲁诺(G.Bruno)''1548-1600)。这些自然哲学家在15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唯物主义反对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反对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用辩证的思想反对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方法。不过,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毕竟还刚刚开始,对自然的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纠缠在一起,新科学尚未完全获得独立的地位,因此,与这种自然科学状况相适应的自然哲学,还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哲学家尼古拉和布鲁诺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把握对立统一的途径问题。尼古拉从当时自然科学的材料出发,在近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对立面一致的原理。他把多样性的统一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只有对立的统一才是最高的真理,他还明确主张,要把握对立面的一致,需要经过相辅相成的三个阶段实即"感性"、"知性"和"理性"。
17-18世纪末,是近代哲学的第二期。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现实世界成了可以由人类把握的对象或客体,哲学的兴趣集中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统一上,主体性原则成了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真正的近代哲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近代自然科学日益脱离神学而繁荣昌盛。公元1600年前后的一百年左右,出现了哥白尼(Nicolaus Copemicus.1473-1543)、开普勒(J.Kepler,1571-1630)、伽利略(Galileo,1564-1642)等许多科学上的伟人,17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这时,科学的标准不再像过渡时期那样,往往是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教的教义,而是自然本身;科学的方法也不再像过渡时期那样,掺杂很多神秘的巫术,而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和数学的演绎法。与此相适应,在哲学上,从前被认为是由神灵统治的世界,现在则被认为是由因果必然性支配的世界。机械的宇宙观一时占了统治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下半叶康德的时代。
近代科学的方法肇始于伽利略,他同时也为近代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的方法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数学的演绎。他与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同时,他们都很重视归纳法,但培根轻视演绎法,而伽利略则归纳法与演绎法同时并举。归纳法与数学演绎法两种科学方法上的分歧,在哲学认识论上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西。经验论者都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注重玄学问题的研究。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经验论者重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多样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唯理论者重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士(Thomas Hobbes,1588-1679)、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和休谟(DavidHume,1711-177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Benedictde Spinoza,1632-1677)、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和沃尔夫。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哲学中重个别性的原则,就由洛克的"概念论"经巴克莱的极端唯名论到休谟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而发展到了顶峰。休谟的经验论及其取消主体与客体的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17-18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包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宗教的斗争,但只是到18世纪的法国哲学,才出现公开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拉·美特利(La Mettrie,1709-1751)公然宣布,唯物主义是惟一的真理;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至死还拒绝承认有上帝。法国哲学不是一些纯粹理论性的东西,而是同政治伦理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18世纪法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卢梭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Claude Adfien Helv6tius,1715-1771)、狄德罗、霍尔巴赫(Holbaeh,1723-1789)。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是当时法国哲学的最高成就,其思想来源,一是笛卡尔的唯物主义思想成分,一是洛克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法国唯物主义者明确主张,只有物质实体,思维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他把精神实体统一于物质实体,这在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上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都取消了洛克的"内省"经验,认为经验的惟一来源是感觉,他们一般地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他们用因果必然性解释一切,完全排斥偶然性;他们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甚至超过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论断,认为"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自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近代哲学进入第三期。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历史辩证法和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在各方面的成就,促使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到了自己的最高阶段。上一个时期中盛行的伽利略的数学方法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方法被代之以发展、进化的观点。这个时期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运用辩证法总结了前人的思想特别是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创立了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他们看到,自文艺复兴以后,固然由神权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机械论的宇宙观,又把人的精神和主体性束缚于自然界果必然性的支配之下,个人的自由意志被抹杀了,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没有得到统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置身学院,在抽象的哲学范围内,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起而再一次为维护人类精神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主体性而斗争。他们给哲学规定的任务是,在思维第一性的基础上,力求使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他们一致认为,世界的本质足精神性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都占中心地位,所不同者只是这种精神性的东西被把握的程度如何,以及如何加以规定和说明。他们都承认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真理是多样性的统一以至对立面的统一,统一性更根本,所不同者只是这种最高统一体能否由思想认识来把握,以及对这种统一体作何理解。他们都认为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有片面性,企图在肯定思想概念更根本的基础上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所不同者只是结合的与程度如何。
康德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他继承和发展_『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的体系。他结合休谟和莱布尼茨一沃尔犬考试界的思想,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要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他认为,作为感觉经验之外部来源的"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的"自我"(主体)的"综合作用":"自我"靠自己的"综合作用"把多样性的东西统一于普遍性、必然性之下,从而构成科学知识。就康德极力说****维中普遍性、必然性的客观意义而言,他是企图在现象界内使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的。
但是人心的综合决不满足此种统一,人心还具有比"知性"更高的"理性"阶段,"理性"要求超出有条件的知识、经验的范围之外,以达到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理念。知识、经验是现象界,理念是本体。前者是可知的领域,是必然的王国,后者是不可知的领域,但可为信仰所把握,是自由的王国和道德的领域。康德受卢梭自由思想的影响,确信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道德意志高于知识。他虽然企图把情感当作连接知识和意志之间的桥梁,但他毕竟没有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可以说,康德为了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而有意地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
费希特原来主张斯宾诺莎的机械的因果决定论,后来受康德的影响,认识到因果必然性只是现象,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仆而是独立自由的主体。他为了更彻底地伸张人的主体性、伸张人的独立自主性,便打破康德的二元论,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皆自我--主体所创造。此自我不是个人之我,而是普遍的我,是道德的自由的我。自我、非我,二者的统一,这就是一切事物进展的历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是按因果必然性联系起来的,而是趋向于此道德之自我,为完成此道德之自我的目的而存在的。
黑格尔是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的哲学家。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一次系统地自觉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人心思变,就思想界来说,17一18世纪的机械观仍未被根本打破。黑格尔把这样的时代归结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时代,他认为这些、对立的病态只有在统一中才能得到医治。统一的趋势已经到来,问题是如何从哲学上加以说明,所以他在早期著作中就已经明确规定哲学的中心任务是扬弃,达到统一。在他看来,康德、费希特、谢林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但远未能完成。
黑格尔认为,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分离对立的东西,都不是最真实的,只有普遍性、统一性才是最真实的,不过这种普遍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的普遍,叫做具体普遍(黑格尔又把普遍与特殊的这种有机结合叫做个体),这种统一不是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叫做对立统一或具体同一。具体普遍、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另一方面,黑格尔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又认为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单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可能有普遍性、统一性,因而也没有真实的存在。脱离精神无真实性,和脱离统一无真实性,这两条原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
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的正反合的思想,把"绝对精神"这一最高统一体展开为逻辑、自然、精神三大阶段,也就是从思维到存在、从主体到客体又到二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了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同一说。逻辑理念不脱离自然和人类精神,思维不脱离存在,主体不脱离客体,但逻辑理念是自然和人类精神的灵魂和根本,思维、主体是存在、客体的灵魂和根本。而自然则不过是逻辑理念的外部表现,至于人类精神,乃是自然发展中所预想的目标之完成,是逻辑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就此而言,人类精神又是最具体的、最现实的,因而也是最高的。黑格尔明白声称,关于人类精神的学问是最高的学问。这是他和其他德国唯心主义者一样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的表现。精神的特点是自由。"绝对精神"是人类精神和自由的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人的主体性的顶峰。在这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没有异己的东西限制自己。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就是趋向于这种统一和自由的过程,这就是人类精神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之所在。不过他根据具体统一的思想,认为自由必须与必然相结合,个人必然与社会整体相结合..黑格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概念的至上的性质,由于主张普遍概念的超时间的永恒性,他的逻辑理念最终还是超感性的、形而上的东西。
关于人类精神是否能把握以及如何把握最高统一的问题,黑格尔既不同意康德的不可知论,也不同意谢林等神秘主义者所谓凭直观就可以一蹴而就地加以把握的观点,他认为最高统一体可以凭思维加以认识,而且必须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他把这条道路不仅一般地按尼古拉、康德等人的基本观点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而且又把它们细分为一些较小的阶段。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次把人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法做了系统的、详细的阐述。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是唯物论者费尔巴哈。他驳斥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思想和不可知论,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论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他以灵魂与相统一的人为出发点,建立了"人本学"唯物论,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黑格尔等唯心论者所喧嚷的抽象自我、抽象主体转移到了有血有肉的人和现实世界。
4.现当代哲学
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哲学史进入了现当代哲学的发展时期。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大工业生产更加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面对社会上新的矛盾和自然科学上新的发现,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和新的哲学概括。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已失去光辉,黑格尔考试界已经解体。但是黑格尔以后的各种哲考试界别都同黑格尔哲学以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有各式各样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本思想,在以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渐产生了其他各种哲考试界别,它们或则发展了黑格尔哲学,或则批评甚至反对黑格尔哲学(我们把这些流派姑称为"现当代西方哲学")。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出现了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流行的主要哲学流派有新实在论、实用主义、人格主义、逻辑原子论、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国家流行的主要是分析哲学的各支派如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用主义、历史社会考试界、日常语言哲学等,以及科学哲学;在欧洲大陆国家主要有现象学、存在主义、新托玛斯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
西方现当代哲学虽然派别林立,但大体上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关注科学,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研究哲学,甚至把科学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其中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人文主义思潮关注人的问题,其中有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什么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1908年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

列朋著的《群众心理学》曾被译成16种文字,在法国再版45次。他认为任何群体都表现了与其成员的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群体“使他们以一种与其各自独处的完全不同的感受、思考和行动”。他用本能、气氛感染及易受暗示 3种因素解释群众的过激行动。他对群众虽有贵族式的偏见,但提出的问题对以后的群体研究却有较大影响。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少天

权威说: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巩固习惯需要3个月。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的说法就是扯淡。

比如,那些贪玩好耍的孩童、嗜赌成性的赌棍、丢三落四的邋遢王、成天买买买的女人、朝三暮四的健身者……好不容易坚持一段时间,因为一个小小的中断,就会前功尽弃、打回原形。

所以我觉得,好习惯的养成全靠自己内心强烈的愿望,只有自己想改变,才会真正的改头换面。否则,一切的改变都只是自己恶习中的小插曲,没有用的。

我的表弟上初中时,是个十足的游戏王,他本来在住校,却经常逃课去打游戏,晚上也不回寝室睡觉,偷偷在网吧打通宵。为了打游戏,可以一天只吃一个馒头,把饭钱拿去付上网费,还把给他买的手表、自行车、衣服都拿去贱卖了。不仅因上网时间过长而虚脱了好几回,还被学校开除了。把哭得死去活来。

没有书读的他托关系到了一所乡镇中学,继续死性不改,亲戚朋友轮番规劝,仍然我行我素,还威胁大家说:谁再管他,他就!把大家都吓得不敢作声了,只好由着他了。后来,他勉强毕业了,因成绩太差被送到了职高。进去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说:我不打游戏了,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被学校保送读专科,将来还要读本科!这石破天惊的一席话,差点让我们喷饭。他爸妈欣喜若狂,比中了头奖还高兴。

我们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但他从此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人生也像开了挂,如愿保送上了专科,现在正在向本科冲刺。他每周都会坐车到成都补习数学,你很难想象一个数学得零分的人是怎么把数学题做会的,但他却自信满满,乐此不疲。问他有女朋友没有,他说:耍啥子女朋友哦!我现在一无所有,谁会要我呢?等我拿到文凭,学到本事再说。

所以说,习惯的改变,需要的是一个彻悟的瞬间,从那一刻起,只要你下定决心改变,就一定能痛改前非,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反之,多少天都无济于事。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