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而抗抑郁药物往往也可以治疗焦虑,有些抗精神病药也可以治疗抑郁、强迫,因为这些药物都可以作用于大脑的5-HT、DA等多种神经递质,而这些神经递质和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均有密切的关系。。祝你健康。
神经官能症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会遗传吗?
神经症,过去叫神经官能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等,这些心理疾病,都是焦虑引起的,并伴有一些躯体症状,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全身疼痛等。这是因为人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体内的一些植物神经会不受控制的痉挛。
在以前,如果说神经官能症,一般特指现在说的疑病症,就是总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到处检查,常见的有心脏神经官能症和胃神经官能症,这是因为心脏和肠胃是植物神经分布最多的地方。
几乎所有的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等,都是以焦虑为主要情绪体验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会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其中以疑病症最为明显,因为疑病症患者天天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焦虑,就放大。
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基本都是敏感多疑的人,大脑里有一些不合理认知,受过一些刺激惊吓,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这些病不会遗传。
不同的时期,对神经官能症的解释有所不同,神经官能症,过去现在叫神经症,是一大类很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4种,以前还有神经衰弱,加起来是5种,现在神经衰弱这个诊断取消了,保留了4种。
过去有的医生如果说你得了神经官能症,就是特指神经症中的疑病症,就是担心觉得自己得了绝症。诊断标准里也叫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患者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很焦虑,到处检查,医生怎么解释都打消不了顾虑,或者只管用几天,一难受又去检查。所以叫躯体形式障碍。
植物神经紊乱是指人体出现的一组症状,常见的有胸闷气短,头痛头晕,心慌心悸,尿频尿急,全身疼痛等,虽有症状,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是因为人体内分布着很多植物神经,也叫自经,尤其在心脏,胃肠周围多,这些神经,在人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会出现痉挛,导致有症状。
有的医生把疑病症说成植物神经紊乱,这种说法不准确。还有的患者,各个医院检查,有的说你是焦虑症,有的说你是疑病症,有的说你是躯体化障碍,有的说你是这世间,患者和家属就蒙了,我的了多少病。所以建议临床规范名称,就叫疑病症,是担心得大病的一种神经症。
抑郁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基本都是以焦虑为主要情绪体验的,而焦虑会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出现很多躯体症状,如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头痛头晕等。
所以说是抑郁症,焦虑症一起的植物神经紊乱,而不是这世间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
现在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并且呈现低龄化,很多学生因为抑郁症不能上学,推广正确的治疗调整抑郁症的方法非常重要。
抑郁症是长期的高焦虑形成的,抑郁症患者焦虑的基本都和自己的能力,前途有关,认为自己不行,什么都做不好,别人都比自己强,自己的将来一片黑暗,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抑郁症患者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觉得太痛苦,如果在抑郁症痛苦的时候,有正确的方法帮到他,让他看到希望并行动,是不会走极端的。
现在的家庭教育跟不上,社会组织,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才导致一幕幕的悲剧发生。
神经衰弱是神经递质紊乱出现的精神和躯体障碍,常表现为失眠、疲乏、无力、心情不好等;在近年的医学分类中,已很少提及神经衰弱一词,而是根据其症状不同划分归类于抑郁症、神经症、焦虑症等疾病类别中。
神经衰弱的患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
植物神经紊乱也叫自律神经,而自律神经包括我们常见的,唾液腺的支配、血压的升降、心率的快慢、汗腺的分泌等等,这都属于一个低级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它一旦出现紊乱,临床上可以出现心慌、气短、憋气、心率加快,或心率缓慢,面色潮红或发白,经常出冷汗等等。
而植物神经在临床上表现,在一些个消化道,在心慌、心跳、汗腺的分泌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排出了自经的功能紊乱以后,器质性病变以后,就可以诊断一个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紊乱的确诊,应该由专业人士来排除其他器质性改变以后,才能够确诊是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
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衰弱,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所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往往表现的浑身出汗,手脚发痒,乏力等等症状,一般来说多见于更年期的女性,相对较为多见,老是存在一些焦虑紧张,胡乱猜疑的心态。
如果是神经衰弱的话,往往出现一些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心慌,记忆力减退疲劳,胸闷,四肢发冷等症状。
可以采用改善环境、减少刺激、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压力、放松身心的心理治疗法,觉得难受的时候,可求助专业人士来进行一对一会诊,对症下药。改变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积极对症治疗,预后一般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