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冯特,心理学之父,构造学派,把心理现象分类,认为研究心理学内省就行了;
之后机能学派,代表人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应用,单纯的研究心理现象是没有意义的;
之后格式塔心理学,代表有考夫卡、科勒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能割裂的单独研究某一种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以及潜意识(无意识),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并认为性冲动(他称之为力比多)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提出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作为意识的体现,与作为无意识的本我相抗争,他的学生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认为人活在世上都会伪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本我;
行为主义代表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认为之前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不科学的,心理研究应当可操作可量化,主张刺激-反应,这一最简单的公式,对于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条件反射.并做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加以证明;斯金纳重视强化与惩罚在行为塑造上的作用,而班杜拉则强调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被看作是新行为主义代表.
认知心理学派,起源于皮亚杰以及斯滕伯格,但他们都是教育学家.真正的代表人物奈赛尔,重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在他们看来刺激与反应之中还有一个认知过程,这才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托尔曼对于认知地图的研究比较经典;
还有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应当对人性更多地给与肯定.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力之源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不可知的,所以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其根据巴普诺夫的神经反射原理,提出人的行为是完全由环境塑造的,人的经验过程中产生条件反射,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条件反射,S(刺激)---R(反应).行为心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刺激、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他们试图通过刺激强化从而达到控制人行为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是随著科技发展与人们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对逐渐发展起来的,成为当前最主流的心理学学派.认知心理学最初是把人比作计算机,把人脑处理信息过程比作计算机处理.其最大的进步为考虑到人内部心理过程对人行为的影响.认知心理学重视认知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的作用,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需要不断通过奖励、榜样的替代强化等刺激控制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家更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愉快的或痛苦的)等认知因素. 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差异可以用一门课程来讲了,两者反映的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正:行为主义——自傲(当时人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自然社会、人)到认知心理学——自省(21世纪人类开始自我反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举例来说吧,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现实的生活中,老师要学生好好学习,就给予学生表扬,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行为,属于正强化。
日常生活中,家长批评孩子说:不让你干啥,你偏要干啥?
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负强化的结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如
学生A学习好,得到了一个奖品拉杆箱,就会继续好好学习;A的同学看到A得到了拉杆箱,也准备好好学习。
这些都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认为行为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有许多理论已经被生活化了,我们日用而不知。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对你有所帮助。
(1)建构主义:所谓的建构主义就是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2 ) 认知主义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
(3) 两者的联系: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继承了过去认知心理学的若干思想,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社会心理学思想,除此以外,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发现说包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实际上并不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过渡的产物,更大程度上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认知主义,它们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
(4) 两者的区别:认知主义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合作性,强调同伴的重要性,注重学会学习,即获得学习的能力.不限于学科知识性,而可以多角度去组织教材.宜采用“情境式教学”,强调学习环境应是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应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主张教师在课堂上提供问题原型,指导学生探索.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