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是美国科学家亨利·K。比彻1955年发现的,亦称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却因为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使病患症状减轻的现象。所谓的安慰剂,其实就是不含任何药理成分,外形和真药很像,实际成分不过是蒸馏水、葡萄糖或淀粉之类的制剂或剂型。 心理学专家认为,安慰剂之所以会在病人身上产生积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在心理上给予病人积极的暗示,并通过精神影响,进而达到稳定病人情绪、发挥治疗作用的目的。对于那些头脑简单、容易神经过敏或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患者,它的效果最好。 这就是所谓的“信则灵”。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有个人头疼得厉害,就找来了两片止痛药,因为没有送药下肚的水,就放下药去弄水,可是中途却被别的事情打了个岔,就忘了吃药的事。他却以为自己已经吃了,还对别人说,这药很管用,现在头不疼了。 这和美国牙医约翰•杜斯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27年的行医生涯人的不同情况来决定。
主试效应(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