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也想知道原因。认识一个挺帅气的小伙子,刚上初二。第一学期时积极上进,活泼开朗,每日笑容绽放。家境也不错,父亲开了个培训机构,母亲专职在家。期中考试,他由过去的班级落后考到了班级第七名,进步明显,家长、老师都为他而高兴。本想期末考试再看看怎样。谁承想,石门来袭,学校提前放假了,考试没有进行。第二学期刚刚一个月,他要么不来学校,要么到校后就萎靡不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在家表现的很烦躁,据说把家里所有的玻璃用具打了个稀巴烂。父母带他去就医,医生给的诊断是“躁郁症”,具有双相情感障碍。家长很着急,老师也很无奈,本来好好地在进步,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这样。还知道一个小姑娘,也在初二。小学时天真可爱。父母为了培养孩子把她送进一个知名的私立初中去就读。结果,她表现的非常封闭,不再和周边人交流,甚至接受不了一点点意见,成绩也不断下滑。家长觉得是自己决策的错误,不该这么小就让孩子离开他们去住宿。所以,又想各种办法,把孩子转到了一所离家近的公立校去就读。谁知,就在去的第一天下午,老师找孩子问了问过往的情况,孩子回到教室就用小刀在手腕上划了三下,血流不止。可把老师和学校吓坏了。这样的孩子一旦在学校出了问题,老师和学校可承担不起啊。于是,只好回家休养。孩子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屋子里,即便吃饭,也是放到门口自己吃。我们都感到惋惜,原来那么活泼的孩子,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类似的例子太多了,近在身边的朋友,总有那么几个,孩子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了,就是封闭在家,初中、高中都有。远的如女儿班里的同学,也是原本前三的男生,前十的女生也是如此,男生是休学了好长时间,才回归,勉强上吧。成绩再也回不到前三的位置。女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勉强跟着,父母也再不对成绩有什么要求,只要能正常跟着上就可以了。我猜想这些孩子之所以出现抑郁的表现,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的重视,准确说是高度的关注,深切的关爱和过度的溺爱。我是个70后,我们那时父母根本就顾不上管我们,因为他们一心为公,舍小家为大家。那是人们整体的思想状态是奉献于事业的。现在却不同,个体的位置提升,人们更为重视家庭的生活,也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孩子可以舍弃一切,生活的重心放到孩子身上的居多。所以,孩子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爱,自己对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弱,这就使他们极为脆弱,承受不了生活上哪怕非常微小的磕碰。就如同血友病患者,一个小小的伤口,就会血流不止,痛苦不堪。二是学业上过重的压力。不可否认,孩子们现在所承受的学业上的压力高于我们那时数倍。我们那时虽然也是应试教育,考大学的压力也很大,但似乎考不上的居多,考不上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坦然接受,进入社会大学呗。现在,却不一样了。社会分层很严重,从幼儿园起,就有种种差别。若想在有名的教育环境下,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好好学习。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一个都不轻松,学校里也是周测、月考、阶段检测,一个接一个,哪一个都不能松气。学习的硬件环境虽然好了,可学习的难度和要求却更是提高了很多。学习好的孩子也很难轻松应对,学习落下的同学更是要接受各种煎熬。这些日积月累难免就在心理上加重了很多负担。三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的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比过去多了很多,孩子们关注的兴趣点也较以往更多。对于手机、电脑等等智能设备的依赖也更加明显。孩子们所面对的精神世界也比过往丰富了许多,这些周边丰富的世界影响着他们的审美以及整个精神状态。我可以说当下我们一些媒体所营造的世界也是脆弱的和多元的(实际应该用个贬义词,但)。看样学样,有些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更加敏感多愁。当然,还有一些是因为家族的遗传或家庭里重大变故以及家庭氛围的压抑等等导致,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了。以上,仅仅是我的感受和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要说原因,那应该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只提两个线索,一是有人连续几年宣传富人排行榜,目的可能不是炫富,但给人的感觉是在炫富;二是有人以各种过多地讨论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排名,其目的可能不是给百姓压力的,但结果却给百姓增加了压力。于是,对于这些问题,便有一种“说不清、想不通、看不惯、放不下”感觉,这是很多人罹患抑郁的心理结节。“攀比”之心即是内在的根源。为什么别人能够这样,我却不行呢?于是,开始了几天、十几天、几十天的思索,最终的答案是:不服气-----不甘心-----没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群,几句话很难说清楚,我现在提出了核心内容,请您做个判断。如果有道理,那再做具体分析。因为,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这个问题群里纠缠不清,所以,抑郁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在家呆久了,觉得无所事事,面对外面的又感到可怕,导致抑郁、焦虑、恐惧等的心理不适。推荐一种很有效的心理疗法,即“森田疗法”。这种方法是我上师范那会儿,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如今还记忆犹新,因为作为老师,常用此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日本心理专家森田正马,年轻时得了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多种心理疾病,使得他什么也干不下去,吃了很多药也不起作用。后来他干脆放弃药物治疗,不予理会,任其发展,结果反而更好了。后来他为了解除像他一样的病人的痛苦,大学专修了心理学,成为一名心理医学博士,创建了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法—森田疗法。他的治疗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纠缠于一件事不放,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1、把什么都看作自然。 大自然永远是纯真的、美丽的。远眺到的山川属于大自然,不断冲刷岩壁,反复流动着的波涛属于大自然,茂密的森林属于大自然。动物界的现象也是自然,人类社会的现象也是自然,物价昂贵也是一种自然,。不论宏观的或微观的,在观察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时,看到的那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们,也是自然。比如这次防控,把呆在家里也视为自然,医护人员去一线奋战也是一种自然。因为你去了救不了病人,自然就是医护人员的事了。2、不要用情绪支配行动。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待不安应既来之则安之”,“对情绪要顺其自然”,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现了不安就听凭这种不安去支配行动。3、不要特意设法取消某种心理障碍。比如你说的出门感到恐惧,就非要出门克服恐惧,倘若真这样,你恐惧的痛苦成为双重了。降临在身的灾难,涌现在心的痛苦,除了承认事实、听之任之,别无它法。就像禅家所说“心头无杂念,烈火也觉凉”那样。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去努力灭却心头杂念的话,那就不能顺应自然,心头杂念自然也不会灭掉。4、不必刻意安排 我们只要能照朴素的去活动,就可以了。不必害怕心身的消耗或毙命。因为在我们身体中,存在着象安全阀那样起到自我调节作用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死按那些机械的理论去休息或休养。在活动的过程中,就会不断调剂急缓,自然进行工作上的变化,通过它是可以自动调节的。“心随万境变,变化之处实幽玄 ”,意思是:人的心境随着境遇不同而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说:这种现象实在是玄妙。在森田疗法中它赋予的含义是“情绪就像天气一样容易变化;情绪恶劣时不要悲观,情况顺利时也不要高枕无忧,要着眼于行动努力去干就是最健康的心理。
这牵扯两种病症,分别说一下:先说比较广泛的抑郁症吧,没有哪种职业或特定人群完全免疫抑郁症的,如果要谈及克服,更多的是要从自我认知为起点,随着病情的程度不同,选择对应的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或者两者并用。而自我认知主要是知道病情的原因,自己需要调整的方向,由于有的抑郁症成因不同,涉及行为与并发症不同,因此会有很多人无法自我救助,就需要三甲医院的医师配合治疗师来进行治疗,对应的抑郁症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霖士心理”以往的悟空问答中都有详细解释,也可以透过了解我之前发布的【治疗笔记】内的文章来获取,最起码可以达到增加一定的自我认知为目的。但抑郁症还需要增加以下的意识:抑郁症是一种真实的疾病,而并非是意志薄弱导致的;这种病症不能说明我们心胸狭窄,不必为自己带上一些负面的标签;抑郁症也不代表我们生性懦弱,或者自我调节能力有缺陷,这本身是没有强关联的;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不要用有色眼镜来看待患抑郁症的自己,甚至是尝试,本身就等同于我们身体情绪的“感冒”;抑郁症可以让我们增加自省,让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值得深思,这对于我们未来是很有帮助的;以上4点对抑郁症患者梳理理念尤为重要...再者我们说一说社恐,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而言,并非仅仅是害怕在公众说话,担心被人注视,而更多严重也会害怕繁杂的环境,会让自己不安,甚至伴随其他躯体反应。而社恐就需要我们为自己增加以下的意识:而需要增加自己的社恐抵抗力,就需要社交恐惧症患者们尝试接纳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要厌恶自己,可以承认这就是缺点;尝试鼓励自己,每天找到激励自己的证据,例如和别人多说了一句话,和治疗师可以聊5分钟等。只要不否定自己,学会鼓励自己,倘若有社交场合,可以多做想象,拟个稿件;不宅在家里,多走动,长时间不晒太阳,脑中神经介质不会太活跃,反而导致不好的负面情绪传递,这就容易让自己内心更加封闭,压力释放不出去。由于两种症状确实解答起来并非如此简单,复杂和伴随的脑神经、个体反应各有不同,也不能直接套用,但希望这些内容能给你些许启发。倘若已经确诊为抑郁症或社恐,建议跟随三甲医院的医师进行阶段性治疗,切勿着急与自责。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到你,如果觉得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霖士心理”,最近也在做官方的活动,希望在新年大家能抽到新年解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