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头条登出了十七岁的史学神童因抑郁症在高考前令人痛惜活生生的事实。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关注过这个问题,不知该说什么,是冷漠、无知、还是悲哀。我觉得家长和老师必须读一下!临床门诊中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包括海外回来的学生中发生的抑郁的实在不少,有些甚至近可以伴有轻度精神症状。家长、亲朋好友、老师往往认为孩子脾气、性格、青春期逆返去理解,一直到孩子不愿上学才发现问题大了。评估下来重点中学、中考、高考前1-2年或刚工作却不能适应环境的发病率较高。抑郁的发生与孩子发育后的性格定型有密切关系,可能十一、二岁前调皮、好动、活跃的孩子发育后像变了一个人:内向、话少、不爱与同学交往、对许多人或事看不惯、情绪化明显、有时沉默寡言、时而冲动、回家后不与家长交流甚至反感、把自己关在房内或电脑前、,等到成绩下降或不愿上学时这才引起家长的注意,这往往是青少年抑郁常见的表观。记得200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在校大学生做过一次心理评估,其中一条曾经有过的意念竟然占25%,当年上海楊浦区(主要是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新生也做过一次心理评估,同样的问题回答率高达30%。很多人不理解其实青少年心理状态不成熟、不稳定、理想主义色彩重、心理抗挫能力差、想法和观念易极端化。有意念和想法不代表会行动,尽管常见报导学生身亡了那毕竟是极少数,但是我遇见用刀割手腕、手臂自残或服安眠药企图的真有不少,有这种极端想法行为时孩子绝对处于抑郁状态下一种无助甚至厌世的表现。学生发生抑郁与上一代性格的遗传有密切关系,世界上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至多是在不同环境中对情绪控制后你见到的各种不同角色化的表现。尤其应注意的是发育后变得过分内向内向的青少年,这些人可能是天才、精英,也可能是精神和公理疾病的潜在对象,极少数会成为突发性的恶性犯罪犯份子如馬家爵、药家鑫等。发生心理障碍其原因有以下几条,这是家长和老师特别要重视的:1.从小就在父母的吵闹声长大的,有父母性格和心理问题,也有感情问题,尤其是各自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闹离婚又没结果的。孩子小,很无奈,整天提心吊胆处于恐惧中度过,久之会心生厌恶,从小的心理阴影埋下了,父母都那样还有谁可以信赖呢?因此产生了对人生的怀疑和对社会的冷漠感。2.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都是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已年青时没有机会得到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教育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把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忽视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恺不知无形中抑制了勤奋好学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时代许多好的天性被压制了,相反都成了校外补习班、刷题的机械人。不重视孩子的情商的培养:如何适应环境、溶入环境、发现自我,这样的孩子一遇挫折极易产生焦虑和抑郁。3.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普通学校的孩子通过金钱和人脉关系硬挤到重点学校。人和人不一样,爱因斯坦也只有一个,学习跟不上、环境不适应、原来的鸡头变成凤瓜。孩子就学习上的压力不甚负担、拖了斑级的后腿各种眼光、话語都来了。情绪不好肯定会发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因此注意力变得不集中,成绩越来越差。懂事内的的孩子更会觉得对不起家长的其望值,在班级又很压抑,于是抑郁不请自来。拔苗助长的结果、想利用好的学习环境所得到的结果适得其反。最后发展成不想去学校。4.学校内受冷落(本身内向)不能溶入学校环境,又不愿与人交际、沟通。也有的孩子受到校内不公正的待遇:老师的偏见、同学的瞧不起的眼光。现在还是独生子女时代,在众星捧月环境中长大、要什么有什么、成绩第一,发育后孩子们潜移未化中自我中心越来越强、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私利、心胸狭隘、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淡化。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老师如果把学校和家庭中产生的压力,个人情绪带到学生中,那不是育人而是在毁人。5.父母中有一个过分强势、,用自己的观念来判断孩子,使他们从小只懂得从父母的眼神中来衡量自己行为正确与否,长期处于压抑心情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和独立的思维。发育后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和叛逆,往往会带来更严励的“教训”,这些孩子更容易发生抑郁,因为他们的性格中本身就遗留着强势父母的烙印。总之每个老师、学校领导、家长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加了心理健康,培养出一个不能适应环境、不能溶入社会高智商低情商的名校博士生好呢,还是一个能愉快工作、生活,能溶入社会生活中去发现自我心理悝健康的普通人更好。我遇到不少由父母陪来就诊的留学生、名牌大学确不能上班的髙学历的年青抑郁患者,第一感觉不是可惜而是心痛,家里有这么一个孩子家长的心在流血,。没有冶不好的抑郁症,只是当今社会魚龙混杂,对抑郁症认知和治疗方法方面的滞后,让人觉得根本不能治愈或心病要用心药治疗,甚至还把自己从抑郁病史中苦苦挣扎多年后自愈了等种种错误看法。只要正确的治疗很快就能冶愈,以后他们完全能回归社会,可能服药时间长些,期间不断培养自信心和心理抗挫折能力,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情投入工作和家庭生活。但他们一辈子要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因为性格是无人可以改变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遇到这些、那些不愉快的社会心理因素,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挫能力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的角色。2018.8.3创建于2018.8.3怎么预防学生得抑郁症?我有靠谱回答
你好,抑郁障碍如果症状非常严重,服用抗抑郁药物还是最有效的,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既需要药物治疗,还可以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物理治疗等手段,用来缓解病人的抑郁情绪,作为朋友,我觉得首先应该试着了解一下朋友的症状表现,然后再结合一些针对抑郁症的护理经验,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劝说病人坚持服药或者尽快接受系统的抗抑郁治疗。首先抑郁障碍是一类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它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的持久低落,兴趣的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有观念和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和妄想,导致病人的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无常生活或者工作;您朋友得了抑郁症,那他是否已经明确诊断过,还是凭借自己的理解认为患上了抑郁症;抑郁障碍确实容易使病人情绪变得不稳定,能力减退感、疲乏感、周身不适感等表现会始终困扰患者,久而久之病人难免会有自我评价低,悲观绝望的想法出现;这也是抑郁障碍最危险的表现之一,所以身边的朋友应该尽可能的了解一下患者的想法或者目前的心态,如果病人暂时不愿意交流,那我们可以做一名倾听者,默默的陪在病人身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如何预防抑郁症患者发生意外抑郁障碍中最危险的就是行为,它可能发生在抑郁症患者的各个阶段。急性期:不能适应低落的情绪或失眠之苦,病人抑郁表现明显,自觉无法忍受,而出现行为。严重期:因有极度的悲观、失望,对其个人安全有极大的威胁;特别是自卑和罪恶感,会使意念不断涌现。恢复期和痊愈后:随着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的逐渐减轻,其活动的增加易产生行为;也有因患者了解了有关的疾病认识,担心抑郁复发再受折磨而,这也是成功率较高的阶段,监护人容易在这个阶段放松对病人的看管,而导致意外的发生。的特征表现,很多患者在前有充分准备,下定决心,制定计划、手段严密,其成功率高,一般男性较女性高。我们发现问题后应该适时的给予干预,但也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因为担心患者出现意外而对其进行严防死守,甚至采取软禁的措施;这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当患者有被“拘禁”的感觉时,更会加重他的绝望感,加深其丧失求生的意义;或视剥夺自由为惩罚,而不顾一切地走上绝路;家庭成员应高度同情和体谅有观念或行为的患者让他重新考虑和体验他个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将他关在所谓安全的斗室,或是限制他的自由。风险的日常观察内容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患者抑郁情绪的变化,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无故哭泣,频率是不是明显增多;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患者下定决心后情绪反而可能平静下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病情的“好转”,但虽然表面上有所“好转”,病人还是对事物缺乏兴趣;对家人表达内疚感,反复自责;极力否认、回避问题,突然拒绝继续治疗,为做具体的准备,如写遗书、与亲人最后见面、对身后事做交待、嘱托等等,如果患者有这些表现,我们应该提高注意,不要让患者一人独处,增加的风险。您的朋友在服药上可能有顾虑,可能是对抑郁障碍的了解不够深入,相信他也是受着疾病的折磨;其实有必要告知您的朋友,抑郁症状发生的原因是和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有关系,我们应用抗抑郁药物恰恰是针对这种原因来对症治疗;如果患者能够真正知道药物的作用机制,应该可以充分配合治疗,毕竟抑郁障碍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情绪不稳定其实也是可通过药物来改善的,我觉得对于这名患者,我们可以给他多种建议来选择,如果比较排斥吃药,我们先去心理门诊进行咨询,给自己的抑郁障碍做客评估,看看现在是什么程度;之后我们可以先尝试做一些心理辅导,还可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这些办法病人对抑郁障碍应该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通过心理治疗如果病情明显改善,势必会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也会更加积极的配合下去;病人在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应该可以配合辅助药物治疗,选择适当的抗抑郁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治疗来辅助;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让病人治疗,抑郁障碍不可怕,也不需要对这样的疾病过分担忧,目前的医疗手段完全能够治疗病症,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正视这种疾病,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只要能够积极配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希望您的朋友能尽快走出阴霾,让自己获得新生,感谢关注。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sign.toutiaoimg.com/tos-cn-p-0000/77f041cb07b44a009122d7ddca784db7~noop.image?x-expires=1997808615&x-signature=SwarCs3F7Nt4enpbbQrIrn1GYtw=", "thumb_width": 1440, "vid": "v020166b0000bqfdh1kqs4skmivjs1f0", "vu": "v020166b0000bqfdh1kqs4skmivjs1f0", "duration": 148.1, "thumb_url": "tos-cn-p-0000/77f041cb07b44a009122d7ddca784db7", "thumb_uri": "tos-cn-p-0000/77f041cb07b44a009122d7ddca784db7",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48.1, "h": 808, "w": 1440}, "ultra": {"duration": 148.1, "h": 808, "w": 1440}, "normal": {"duration": 148.1, "h": 808, "w": 1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