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恋心理 > 恋爱心理

解决原生家庭之痛:不再追求父母的认可!_如果一个人爱你,但是却瞧不起你的父母,你

解决原生家庭之痛:不再追求父母的认可!

如果一个人爱你,但是却瞧不起你的父母,你

爱你是一种情感,瞧不起某人是现实。有些人要问问自己做过什么,可值得别人看的起?但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贫穷就瞧不起,那大概你们不合适。

不疼老婆护妈的男人女人要改变自己吗

不疼老婆,护妈的男人,这种称为妈宝男,这种男人对自己的父母比较孝顺,从小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觉得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即便是错了,我们小辈都应该不和老人计较。

如果男人只是一味的护着自己的母亲而伤妻子的心。妻子是感受不到在这个家庭中的温暖。往往这样最坏的结局就会导致婚姻破裂。作为女人需要改变自己,可以思考一下你和婆婆之间的矛盾你是不是主要原因,有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改变一下对婆婆的态度,修复一下你们之间的关系。

另外女人还需和男人好好沟通,让他知道这样做对你的伤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不和老人住在一起,所谓远香近臭,这样大家就会减少很多矛盾。

怎样克服原生家庭产生的心理障碍

你改变不了他们,他们的逻辑是自洽的。除非把他们重新变成婴儿,换一个成长环境,改变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

其他的,亲情、爱情、逻辑、交流,都很难真正地改变一个人。即使改变也不过是一些瞬间。

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故态复萌。

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缺乏发自内心的安全感和亲近感。这种东西一定是植根于过去而非将来。

你改变不了已经过去的那些时光。

再想想,你的哥哥为什么心智不成熟?

这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因为心智成熟没用,原生家庭环境并不会因此好起来。

你思考自己应该沉默还是反抗,其实根源上和你哥哥的潜意识很可能是相通的:我沉默,家庭会好起来吗?我反抗,家庭会好起来吗?如果都不能好起来,我该怎么做?

你们的内心深处,其实还依赖着这个家庭,所以才会抱有幻想。

家毕竟是港湾。

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首先得承认:原生家庭的确对你产生了影响。

这种影响不可能只是外界的,还有深入到你的性情和行为模式中的。

你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不管你现在看起来和家庭的其他人如何不同,如何地温和和尊重别人,但将来一些关键性的时刻来临时,你的父亲或者母亲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在你的身上重现。

比如当你和恋人相处的时候……

如果能够面对这一点,你就已经开始慢慢地在向着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方向前进了。

如果面对不了这一点,你将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怨怼父亲、母亲和哥哥的不足上,并且觉得自己的很多不幸都是由他们带来的。

这样的害处是什么呢?

当你把危害因素归结到外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不可掌控的。

所以你也会悲愤,也会觉得不公平,缺乏掌控感。

换句话说,你的内心难免把自己当作一个“受害者"去自怜。

而这对于解决本质问题却无济于事。

承认了自己可能被影响、甚至成为类似的人,也就承认了自己的局限。

承认了自己的局限,也就承认了这个世界上有些问题本来就是无解的。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人反而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而把精力放到真正可以解决的问题上去。

比如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说的,努力奋斗,让自己将来多一些选择,尽可能离开这个你不喜欢的环境。

“可是即使这么做,他们也还是我的父母亲人,我不可能一辈子不和他们见面呀?”

是啊,当然不可能。

寄希望于完美地解决问题,本来也是不可能的。

再次重复前面说过的话: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人反而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轻松到,你可以轻易摆脱他们在情绪和心理上对你的控制。

而你的大多数烦恼,实际上正是源于这种看不见的控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问题。

原生家庭差距太大,而我们俩的三观也不一致

放弃吧,即使在舍不得,还是要放弃。

我看到很多人会说,只要不放弃,只要努力解决,只要你有心,就可以改变,就可以克服。

当然可以克服,可是如果你想要经济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幸福,我劝你,放弃吧,过程实在太难了。

不然,等你经历了六十六难再放弃,多少有点可惜,还更多不甘,甚至还产生恨意,又何必呢。

现在可能你们都还处在恋爱的激情期,虽然你们看到了,家庭不同,三观不一致,但是你们还是觉得彼此都是最好的,你们觉得只要相爱,一切都不是问题,爱情这么美好,都有点想要迫不及待的步入婚姻了。

可是你们不要被美好的爱情给蒙蔽了双眼,因为,生命周期很长,爱情只有那么短的瞬间,往后,要面对的是漫漫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他最重要可是还有很多很多重要的东西。

家庭不同,你们结婚,会有很多不同的习惯,如果他家奢华,你又喜欢节俭,在别人的眼里,你不是有节俭的美德,而是你穷,是你小家子气,反过来也是一样。

三观不一致更要命,你们是要陪伴一辈子的,要相互扶持,要相互理解,更要尊重,很多时候,我们说的三观不同,大多数就是说,你们没办法理解对方。

一旦不能理解对方,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因为不管对方出发的目的为何,你总是看不惯的。

晚放弃不如早放弃,等结婚后,等鸡飞狗跳后,等后悔后,等回忆后,一切都来不及了。

相爱容易,相处难啊。

怎么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消极影响

要想摆脱原生家庭,就要知道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英文为family of origin,由美国的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在1960年代提出。

如果你问萨提亚什么是原生家庭?她会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家庭,包括看护人及其兄弟姐妹。

原生家庭的父母不一定是他的亲父母,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就是由亲生母亲交给养父母抚养长大,而养父母才构成了乔布斯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的家庭关系深深影响了你看待别人、交往朋友的关系,也会影响你组建新家庭后的家庭关系。《都挺好》里的老大苏明哲为什么一直喜欢爱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止一次地欺骗他老婆,不顾自己小家庭生活质量的降低, 这和的影响不无关系。

那么苏明玉的拒绝就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了吗?

拒绝的本质是反影响。母亲希望苏明玉平平淡淡,苏明玉非要轰轰烈烈。母亲希望苏明玉长大嫁人,苏明玉就是不想谈恋爱。

想拼命摆脱家庭的苏明玉,其实还是受到了家里人的影响。

无论你承认还是否认,而原生家庭给你的最大影响就是设计了你的人生脚本。

而你的生活都由你的人生脚本决定。

心理学家伯恩艾瑞克·伯恩在《人生脚本》一书里提出了“人生脚本”这个概念。人生脚本包括

  1. 父母的指令

  2. 在指令下的人格发展

  3. 童年时期的决定

  4. 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失败

  5. 确信的态度(当下对过去的事坚信不移)

我们的人生脚本分为三种类型:赢家脚本、非赢家脚本和输家脚本。

赢家总是信心满满,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未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输家总是事后诸葛亮,后悔要是当时我怎么样就好了。而非赢家则是看到装着一半水的杯子后,庆幸至少还有半杯的水,非赢家不想赢,而只想平局。

当然,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但是日常真正的言行却暴露了他们真正的企图。苏明玉母亲的言行,就很明显期望苏明哲成为赢家,苏明成是非赢家,苏明玉则成为输家。

那么,如何改变你的命运?

人生脚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变化和重构。你可以通过重新叙事的修改你的人生脚本。

在《都挺好》的最后,苏大强得了老年痴呆症,明玉辞职在家照顾他。有一次犯病他存了钱给明玉买习题集,苏明玉感动的大哭,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件事改变了苏明玉的人生脚本。

在苏明玉原来的想法里,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她的人生脚本里充满了这样的情景:母亲从未给自己加过鸡腿、不让自己上高三补习班、让学习繁重的自己给二哥洗衣服、让自己让免费的师范生。

所有这一切,因为这件事,让她对过往的一切进行重构。她搜集了记忆中父母对她的爱,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脚本,从而影响了她未来的言行和表现。

幸运地是,你看到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这个方法,你就无需通过偶然地事件触碰,才能逆天改命。你可以主动地去修改你的人生脚本,以自己的去生活。

去吧,让你成为你自己。

看了关于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的书,为什么没

单纯去回忆或者呈现不好的回忆,不能说像往伤口上撒盐,至少也是看着伤口什么都不做,对于伤口而言还是伤口。你的痛苦还是你的痛苦。除非你看到伤口以外的事实,并且采取措施去处理这个伤口,否则只能依靠自然疗法了。

还有一种非自然疗法。这种疗法首先需要你注意到以下事实:

1)宽恕他人将会治愈你;宽恕切断了你和伤害你的人之间的锁链;你可以放弃惩罚的,内心充满爱;爱和宽恕可以帮助你克服任何阻碍、困难和心痛;你可以不必让自己遭受的对待来决定你是谁;对于每一个情境你都可以选择爱和宽恕的态度回应;你也可以宽恕自己并且爱自己;你可以选择同情之心,原谅并从过去解放出来。

2)你可以依据内在的真我而选择成为有价值的人;无条件的爱是唯一真正的满足;你可以只以真理和爱来回应一切;你可以选择向他人敞开胸怀,体验生命中的爱和喜悦;你可以只因自己的本质而感觉完整和圆满;你可以选择享受生活,庆贺生活;你可以选择爱和尊重自己和他人,并接受他们回应的爱和尊重。

3)当你的意识和理解扩展时,变得清晰,你可以选择看到并据此行动;你可以选择相信存在于内心的实相,相信真理可以让你获得自由;你是可爱的、被宽恕的、有价值的、充满希望的;你可以让自己安全;你可以爱真实的自己,也可以信任自己和他人;你可以选择享受每一刻,每一刻你都是有选择的。

当你看到这些事实,然后再回过头来看到回忆或伤口,你就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让爱与充满治愈能力的宇宙和世界能量开始治愈自己。

我此刻也全心全意希望你幸福。

如果一个人爱你,但是却瞧不起你的父母,你
标签: [db:tag]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