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过年”
谢邀。
以小孩子的视角看待过年,那是在十多年前的小时候了。那时候一心只盼着快点过时过节,过年则是一年之中最为期盼的。平常过节,作为小孩子的我们,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当过时过节的时候,家里长辈都会过来和爷爷奶奶团聚,家里热闹又有很多好吃的,亲戚带来的小朋友也很多,还有的会给我们买小玩具。过年的时候更是热闹,不但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爸爸妈妈回来了还会给我们带回来新衣服,虽然那时候不像现在一样可以自己挑你喜欢的,还是那时候很容易被满足。当然家里也会少不了争吵和打闹。那时候几乎每年父母过完年都会打一架,我们很不理解,只认为爸爸很凶,妈妈太倔。家里也不会把这些事情告诉我们。
出来工作以后,终于知道小时候得到的那些,都会在长大了的时候一点点的是要还回去的。买礼物,包红包给长辈,小孩。随着时代变化物价上涨。以前几十块钱能搞定的,现在几百都不一定能够满足。然而社会残酷,当就过年回家一趟就要花费小半年的工资,还免不了三姑六婆左领右舍的“关心”,常常感叹,以前是多么的纯朴,一句话说不出两种意思来。不成家还好,一成家烦恼更是双倍的。再加上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完善,为了环境管理,空气治理,宣扬相信科学,开始禁鞭封迷信,几乎看不见张灯结彩,唯一的贴个春联没几天都被要求撕掉。过年期间要不是大街上冷冷清清完全感觉不到任何过年的气息。曾经的把酒吟欢变成了如今的瓶酒吹捧,过去的磕着瓜子聊着瓜子演变成了麻将桌上的大杀四方。剩下的,也都是沉溺于手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可能,网吧会比家里热闹。。。。。
你说,为什么大人越来越害怕过年呢?过年,是在外游子逃不掉的思乡愁。
过年放鞭炮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鞭炮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又是一年春来到了,在外的游子也都纷纷的回家团圆,高高兴兴的过年。那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了,他们最喜欢的是每到除夕夜就要放鞭炮了,这也是几千年的传统,只在过年,我们都要放鞭炮,这样的年味才喜庆吉祥。那过年放鞭炮的由来是什么呢?它最早是起源在哪个朝代呢?
其实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就是说在当时的每年初一放鞭炮是为驱鬼,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
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年。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30字
除夕
贴门神
贴春联
贴福字
守岁
给压岁钱
开门炮仗
拜年
占岁
贴画鸡
聚财
大年三十有哪些习俗
说到大年三十的习俗,那每个地方可能都不太一样,这里说说我们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吧。
(1)大年三十贴春联、上供、“踩岁”。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用红纸写上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贴完后鞭炮齐鸣,非常热闹!除此之外还要供佛龛、神像,祖宗牌位前摆上九堂大供,家境一般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除此之外还要在院子里铺满松枝、芝麻秸等,名为“踩岁”,取岁岁平安之寓意。
(2)吃年夜饭。除夕的晚上,无论是当官的、做工的人们都要早点回家过年。哪怕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要赶回家来团圆,合家欢聚已是中华民族传统习惯。掌灯时分,各家各户的人们准备吃年夜饭。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还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饭”,在饭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挂上铜钱,小纸元宝等,宛如一棵。刚解放时老北京还残留着一些封建民俗,吃饭之前先要请财神,接灶王。人们摆上供品,燃香点蜡,以求福寿平安生活美满。然后,在阵阵爆竹声中、家人开始吃团圆饭。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3)守岁。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4)吃饺子。老北京人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这天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老北京人喜欢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生子……吃下来,一大家子人都会乐开了花。
(5)放鞭炮。一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年”又出来作恶了。说来也巧,当时村里正好有几个小孩在玩甩牛鞭子的游戏,他们将牛鞭子甩得劈啪作响,声音非常大。“年”正好听到了这个声音,它非常害怕,赶紧逃离了村庄。它走啊走的,又到了另一个村庄,准备继续作恶。谁知到了另一个村庄,它看到一家门口正晒着一件血红色的大衣。“年”不知道那是什么,吓得赶紧逃走。它走啊走的,又到了第三个村庄,看到一家家里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赶紧溜走了。
后来,这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渐渐摸清了“年”的习性,知道它怕响、怕红还怕光,于是利用它的这些弱点、想出了很多对付它的方法,即在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放鞭炮,将家里弄得灯火通明。
你知道哪些有趣或奇特的春节习俗
我们这里,过年都流行游山玩水。唱山歌、玩花灯、唱书、跳地戏、耍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