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2002年心理学学者排行榜最新(诺贝尔化学奖1952年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是)

诺贝尔化学奖1952年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是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一,1952年)
  获奖项目:发明分配色谱法
  获奖人:A.J.P.马丁
  R.L.M.辛格
  A.获奖人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成就
  1、A.J.P.马丁(A.J.P.Martin),英国生化与分析化学家,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29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6年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室工作一年后,进入邓恩营养学研究所,在L.J.哈里斯和C.马丁领导下做生物化学研究,1938年转入利兹羊毛绒工业研究所工作,1946-1948年任职于诺丁汉的布茨纯医药品公司研究部生化处,1948年进英国医学研究院,先供职于里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后在该院医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52年任该所物理化学部主任,1956-1959年任化学顾问,1959年后一直担任波茨伯利有限公司主任,1973年任舒塞克斯大学教授.
  在大学读书期间,马丁完成的第一项课题是检测金属板对浸渍于液态空气里的吸引力,研究热电效应.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主要从事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在营养研究所则研究维生素E的分离和维生素缺乏症的病理分析.由于后一项研究需要经常应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析,为色谱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在羊毛绒工业研究所,他和R.L.M.辛格做氨基酸分析,并发明了分配色谱分析法,后又与A.T.詹姆斯发明气液色谱分析法.
  马丁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0),被授予爵士荣誉称号(1960);他曾获瑞士医学学会伯泽里乌斯奖章(1951)、约翰斯可特奖(1958)J.P.韦士瑞尔奖章(1959)、福兰克林研究所福兰克林奖章(1959)和勒维尔胡密奖章(1963).
  A.J.P.马丁于2002年去世.
  2、 R.L.M.辛格
  辛格(R.L.M.Synge),英国生物化学家,1914年生于利物浦,1928年入温彻斯特学院学习文学和自然科学,1933年进剑桥大学特里尼特学院学物理、化学、心理学和生物化学,1936年毕业,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利兹的羊毛绒工业研究所,1043年到伦敦的里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生化部跟随W.T.J.摩根做研究工作,1948年后,一再担任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部主任.
  1945年以前,辛格致力于分配色谱及相关内容的研究,他和A.J.P.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析法,于1941年6月7日在国际医学研究所的会议上向生物化学与会者首次展示了分配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其研究论文发表于同年的生物化学学报上.1945年以后,辛格的主要兴趣转为研究酞、抗生素和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的分析和检测,1942—1948年研究短杆菌酞类抗菌素,1946—11947年在乌普萨拉大学与A.蒂塞利乌斯合作研究吸收分析法对该类化合物的应用.
  1948年以后,辛格在罗威特研究所研究反刍动物的蛋白质代谢、植物中酞蛋白质及其他化合物成分、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分离与纯化的物理化学方法.1950年与D.L.姆德和A.蒂塞利乌斯合作,根据多糖的动电超滤作用,发展了分子筛效应的多种应用,特别适用于氢键断裂研究.
  1958—1959年辛格在新西兰的哈米尔顿,与E.P.怀特合作分离有毒霉的菌毒素.
  辛格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生物化学学会荣誉会员.
  R.L.M.辛格于己于人994年去世.
  B、获奖项目的意义及影响(略)

(2002•安徽)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

(1)根据函数关系式求对称轴方程、顶点坐标,结合草图回答问题;(2)求x=10时y的值;(3)求函数的最大值.【解析】(1)∵y=-0.1(x2-26x 169) 16.9 43=-0.1(x-13)2 59.9∴对称轴是:直线x=13即当(0≤x≤13)提出概念至(13分)之间,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13≤x≤30)提出概念(13分)至(30分)之间,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下降;(2)当x=10时,y=-0.1×102 2.6×10 43=59;(3)∵y=-0.1(x-13)2 59.9∴k=-0.1<0,开口方向向下,函数有最大值,当x=13时,y最大59.9即第(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有哪些核心的心理学期刊推荐

本答案原文来自心理学之家,由心理学之家提供。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心理学会和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心理卫生杂志

《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心理卫生协会,兼职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临床心理学杂志

《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健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科学》。我国还有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

刚看新闻吉林又增加一例本土确诊病例,密切

早上起来看到报道,吉林已经做好建方舱医院的准备了。如果一旦需要,24小时就能开建完毕……这其中的信息不难理解,形势不容乐观啊。

首先,要绷紧神经,做好自我防护。

吉林又增加一例木土确诊,甚至密切接触者达1000多人,这确实让民众头大,不仅民众头大,头也大。

面对的死灰复燃,普通民众能做的,就是绷紧神经、自我保护:

一是再难受也要戴口罩。只要坚持戴口罩,感染概率就会很低很低。看报道,武汉封城期间,一个小姑娘天天去医院陪护感染的妈妈,但是因为自我防护做得好,愣是没感染。当然口罩要戴医用口罩,普通防尘口罩就不要戴了。

二是不聚集不聚餐少去公共场所。不聚焦、少去公共场所,被感染的概率就会低许多,在部分地区死灰复燃,不聚集感染链自己就会被切断。

不用感叹有完没完,有完没完一是取决于国家的防疫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自我防护。自作孽,不可活。自助者,老天才助你!

其次,相信国家,有了武汉经验、湖北经验,会管控好吉林的。

经历过2003年非典,又经历了今年1月2月3月的武汉封城,国家对防控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不公再允许吉林变成第二个湖北,也不会允许长春变成第二个武汉的。

在湖北一直坐镇指挥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回北京后,前一段时间又去了吉林,说明国家对吉林的高度重视。今天早上看新闻,连方舱医院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说明国家既做好了最坏的考虑,也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

当然国家肯定会尽一切努力把控制好的,尽可能不让滑向建方舱医院那一步的,放眼世界,只有我们的国家防控做得最好,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

其三,国外居高不下,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目前不容乐观的是,国外居高不下,特别是美国看不到拐点,俄罗斯后来居上跃升世界第二,南半球也进入爆发期。

而疫苗虽然说进展顺利,但是离最终研发成功及量产还有一段路要走,时间上最快也要到年底,大概率是明年初才能用上,因为即使研发成功,还要量产。由于需求量太大,产能跟不上,国家又承诺疫苗专利世界共享,更会时间拖长。

从目前到疫苗研发成功,还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时期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想尽办法熬,一直熬到疫苗研发成功,才能松一口气!

所以,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好在现在口罩不紧张,坚持出门戴口罩、不聚焦不聚餐,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也许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了。

心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问达高考心理学学科评估心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心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心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模拟志愿填报 1关注者1个回答白日梦梦A 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A-的学校有: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B 的学校有: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B的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第四军医大学B-的学校有: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C 的学校有: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深圳大学,西北师范大学C的学校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C-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由北京校区、珠海校区两个校区(含四个校园)组成。北京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珠海校区于2019年4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现有本研学生3600余人。学校设3个学部、27个学院、2个系、11个研究院(所),4个书院。馆藏图书490余万册、电子图书970余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现有38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学、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 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首都新型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1个、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重要平台15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35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教职工3437人,其中专任教师2313人,9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2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4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4人、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42人。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国际交流合作广泛。2020年,学校发布《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助力建设全球卓越学术共同体、教育创新共同体、青年发展共同体、高校社会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愿景。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深造、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佛山南海和汕尾4个校区。 学科水平整体提升。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5个本科专业,18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布局覆盖除军事学外的12个门类。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等4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其中心理学获评A 。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物理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现有专任教师数2598人,其中副高654人,正高68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23名(含兼职,项目数)、省级人才298人(含兼职,项目数),院士(含双聘和外籍)12人,国家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25人(含兼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部“四个一批”人才8人,国家四青人才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3人,广东省重大人才项目5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45人。 立德树人成绩斐然。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在校28292人,硕士研究生13012人,博士研究生1437人,博士后在站275人,留学生507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0门。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是全国唯一同时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师范大学。2016年作为5所高校之一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19年获评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科研创新基础扎实。拥有“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能高安全性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隔膜材料与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教育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5个。成立“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和“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拥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核心竞争技术的项目和产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整体实力以及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师范高校前三,近三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20名。先后三届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拥有殷墟甲骨文、战国出土文献、商周金文等绝学成果。 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师范生覆盖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全领域,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硕博全层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比例均居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前列,培养质量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名列前茅。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教育部“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均落户我校。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国培计划”培训教师数稳居全国高校前三甲,率先持续开展中美、中英、中芬等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培训。服务广东教育综合改革,牵头推进“华南师大-普通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成立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与多个地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优质附校资源辐射省内17个地级市。是最早在澳门合作办学的内地高校,被誉为澳门师资三大力量之一。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携手港澳成立湾区教师联合会,组建“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联盟”,引领湾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对外合作日益拓展。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升研率和被世界一流大学硕士录取率屡创新高。成立国际联合学院,与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南海区签署四方协议共同打造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入LHCb、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与大学合作共建“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4个省部级高端智库平台。“一带一路”学术交流机制常态化,举办多届东南亚论坛。与柬埔寨发展资源研究院合作申报的澜沧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获批通过。在柬埔寨、和印尼设立了3个海外研究基地。设立马来西亚研究生教学点。在海外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其中2所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其教学点总数达32个。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教师教育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办学思路,积极打造人才队伍高地和科研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内涵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 ”“生态 ”“健康 ”“智能 ”“国际 ”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1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2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16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智能 ”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3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可授予22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5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414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089人,其中含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4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38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3人,硕士研究生16,11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4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 493.86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教育集团以“卓越”为引领打造基础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58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探索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注重推进内涵式发展,统筹提升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数据截至2022年5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3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67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62人,其中教授771人、副教授1315人,博士生导师540人、硕士生导师1691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其中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A 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A-的学校有: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B 的学校有: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B的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第四军医大学B-的学校有: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C 的学校有: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深圳大学,西北师范大学C的学校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C-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由北京校区、珠海校区两个校区(含四个校园)组成。北京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珠海校区于2019年4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现有本研学生3600余人。学校设3个学部、27个学院、2个系、11个研究院(所),4个书院。馆藏图书490余万册、电子图书970余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现有38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学、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 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首都新型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1个、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重要平台15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35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教职工3437人,其中专任教师2313人,9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2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4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4人、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42人。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国际交流合作广泛。2020年,学校发布《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助力建设全球卓越学术共同体、教育创新共同体、青年发展共同体、高校社会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愿景。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深造、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佛山南海和汕尾4个校区。 学科水平整体提升。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5个本科专业,18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布局覆盖除军事学外的12个门类。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等4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其中心理学获评A 。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物理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现有专任教师数2598人,其中副高654人,正高68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23名(含兼职,项目数)、省级人才298人(含兼职,项目数),院士(含双聘和外籍)12人,国家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25人(含兼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部“四个一批”人才8人,国家四青人才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3人,广东省重大人才项目5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45人。 立德树人成绩斐然。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在校28292人,硕士研究生13012人,博士研究生1437人,博士后在站275人,留学生507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0门。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是全国唯一同时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师范大学。2016年作为5所高校之一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19年获评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科研创新基础扎实。拥有“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能高安全性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隔膜材料与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教育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5个。成立“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和“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拥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核心竞争技术的项目和产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整体实力以及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师范高校前三,近三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20名。先后三届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拥有殷墟甲骨文、战国出土文献、商周金文等绝学成果。 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师范生覆盖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全领域,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硕博全层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比例均居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前列,培养质量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名列前茅。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教育部“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均落户我校。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国培计划”培训教师数稳居全国高校前三甲,率先持续开展中美、中英、中芬等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培训。服务广东教育综合改革,牵头推进“华南师大-普通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成立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与多个地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优质附校资源辐射省内17个地级市。是最早在澳门合作办学的内地高校,被誉为澳门师资三大力量之一。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携手港澳成立湾区教师联合会,组建“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联盟”,引领湾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对外合作日益拓展。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升研率和被世界一流大学硕士录取率屡创新高。成立国际联合学院,与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南海区签署四方协议共同打造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入LHCb、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与大学合作共建“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4个省部级高端智库平台。“一带一路”学术交流机制常态化,举办多届东南亚论坛。与柬埔寨发展资源研究院合作申报的澜沧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获批通过。在柬埔寨、和印尼设立了3个海外研究基地。设立马来西亚研究生教学点。在海外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其中2所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其教学点总数达32个。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教师教育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办学思路,积极打造人才队伍高地和科研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内涵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 ”“生态 ”“健康 ”“智能 ”“国际 ”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1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2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16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智能 ”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3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可授予22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5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414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089人,其中含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4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38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3人,硕士研究生16,11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4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 493.86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教育集团以“卓越”为引领打造基础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58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探索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注重推进内涵式发展,统筹提升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数据截至2022年5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3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67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62人,其中教授771人、副教授1315人,博士生导师540人、硕士生导师1691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其中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阅读更多发布于 2024-03-09 模拟志愿填报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地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地理科学护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护理学工商管理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工商管理学物理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物理公共管理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公共管理学功能推荐想出国留学,还不赶紧来测评!高考报考时你不知道的加分项测测你适合学哪些专业?测测你以后适合什么工作?相关案例前辈的高考经验都在这!在线助手报考有难题?点我预约咨询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