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11岁的儿童容易有哪些心理疾病(14岁左右的儿童有什么心理特征,以及应对)

14岁左右的儿童有什么心理特征,以及应对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许多家长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

“14岁”是个危险期

英国科学家曾进行过的一项研究证实:

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的年龄是14岁。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分析认为:“与儿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够权衡自身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是安全与否。

很多初中年级段的教师反映,14岁左右的年龄属于成长中的一个“危险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4岁左右的学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种心理特征:

第一,自我感觉“长大了”,表现自我的意识增强;

第二,不成熟,讲歪理;

第三,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适应性差,承受压力的心理空洞出现;

第五,出现消沉、颓废、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现暴躁、报复、易激动、寻求刺激等现象。

“14岁”是最佳塑造期

尽管1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多教育专家普遍认为:

“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冉乃彦认为,对孩子来说,14岁左右的年龄就是这样的关键期,家长要抓好孩子的这段关键期。为了说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他举了几个成功名人的故事:

桥梁专家茅以升14岁看到桥梁垮塌压死人后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桥;

14岁的爱因斯坦和两个同伴谈论世界新闻、科学成就,后来他们三个全部成为科学家。

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发展。

家长怎么做

对于这一年龄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在于“叛逆”、“不听劝”,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叛逆,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主要有如下四种表现:

1.很多家长会认为这个叛逆的孩子是这辈子用来折磨自己的,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2.面对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为力,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操控能力;

3.孩子已经让家长疲惫不堪,陷于绝望,同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4.很多家长感觉到很自卑,责怪自己教育孩子的和失败。

当然这四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那么真正应该注意些什么?

1.不埋怨

很少有孩子愿意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再埋怨孩子,其实,叛逆期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短暂的一个时期,它很快就会过去,所以家长们能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孩子,帮助孩子们把这个时期尽快度过去,未来你的孩子才会更爱你,更尊敬你。

2.认知自我

家长自己也极端情绪化,没等孩子发脾气,自己就先发火了

在这一点上,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因为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不了解,甚至自己并不成熟,遇到事情并不能理性客观的去解决问题。

家长这种不理智的情绪状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导火索,因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所以希望家长能改变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样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3.父母应留下一点自己的时间

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弃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

父母关爱孩子,但不能成为孩子的保姆,上下学接送,孩子看书,自己,一切围着孩子转,让孩子产生依赖性。父母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

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弃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利用这点空闲,夫妻间多交流与沟通,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闹离婚,使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这是应努力避免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11岁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怎么办

呵呵!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自律不严何以服众?关键还是要看家长们的做风!和做事的态度,管制孩子要有度!要懂得收放自如宽窄有度!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树立好自己在家里的形象!因为家长才是孩子们的最好学习耪样!

孩子都11岁了,还是老喜欢看一些小时候看

这样肯定不合适了。11岁的孩子,如果还是看这样的动画片,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小时候,心里拒绝长大,再就是精神可能有点空虚,生活没有意义。

孩子是跟老人还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养护人是不是对孩子过度保护了?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周围的人在干什么?有没有人因为他的行为而斥责他?养护人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是喜欢读书还是电视手机之类的娱乐?

如果觉得孩子有问题,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先针对以上问题反思自己,到底哪儿做得不好,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办法。把问题看作成长还是把成长看作问题,这个很重要。

建议你跟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要不就陪他看一次动画片,了解一下他到底为什么如此喜欢,平时多带他走出去,不要老待在家里,还有多陪他看书,让他多点其他的兴趣爱好。

在引导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即使心里不喜欢甚至反感动画片,也不要表现出来,更不要指责他的做法,既然他看了不是一年两年了,那改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好心理准备。

建议读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或许能从中得到启示。

九岁孩子喜欢看恐怖片,怎么办

尝试分析背后的原因,九岁的孩子,看看小时候是否有什么样的心理阴影,你可以先陪着孩子看一会儿, 仔细观察孩子看恐怖片时的反应,看完以后问问他的内心感受和他交流,一会儿多陪伴孩子一会儿。

小时候的心理问题怎么治疗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父母却在等我们的一句感谢。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我就是那个曾经一边哭一边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小孩......

为什么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因为童年的创伤影响大脑,影响人的一生。

婴儿出生以后,虽然大脑的框架大部分已经形成,但是链接各个部位的桥梁还没修好,这个桥梁就是神经元,孩子到三岁的时候,修桥资金才到位,才开始大量的修桥通路,而且它也不是全部一起修,因为它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它只能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修,直到整个交通系统全部修完,才能形成一整套复杂的神经回路。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讲要25到30岁才能真正完成。

那么是什么来决定哪些桥梁先修哪些后修呢?

那就是基因和孩子的经历和记忆。

人的大脑有一个“内瘾记忆”功能,那什么是“内隐记忆”呢?

“内隐记忆”就是,不需要刻意去想才能想起来的,是人在过往的经历中自然而然的就留存在脑子里的记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而且不会忘记。

那么基因呢,大家都知道基因是遗传来的,天生自带的,就像有些孩子性格内向,有些性格外向,它有天生自带的成分,但是它跟经历和记忆是相互作用的。

比如这个孩子本来就有忧郁基因,如果他的成长环境很美好,父母对他有足够的关心和爱护,经常带他去运动,学习音乐,那么他的这个忧郁基因就会被锁定,不会呈现出来,那么代表音乐、运动、快乐的桥梁就会先修;

相反,如果他的成长环境很恶劣,父母对他忽视、、不管不问,那么他的忧郁基因就会显现出来,就会形成:天生 环境=更忧郁,那他只能是在家里被骂,在学校被欺负,他没有反抗的勇气,那么代表抑郁、痛苦、失落的桥梁就会先修。

那么这个桥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去的桥梁,路况越熟悉,交通越顺畅,大脑就更愿意在这儿花钱投资,就变得越来越好;那不常去的桥梁呢,大脑就懒得投资,不想维护,路坏了也没人修,堵车也没人管,那么这条路就慢慢被废掉了。

因此大脑的原则就是:越用哪根神经就越发达,越不用就越迟钝。

所以这就是:经历决定大脑,大脑影响一生。

那么小时候的心理问题该怎么治疗呢?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论原生家庭的,痛苦纠结的亲生父母之痛。

文章的意义就在于:要让你明白,我们的亲生父母并不是官方的、书面的、歌唱的那种父母,那种父母只是通过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加工,赋予了光环的父母,那只是大家塑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和向往的心中的父母,那并不是真实的父母,你只是受了官方的、书面的、歌唱的影响,天真的以为那就是真实的父母,所以你就自以为父母就应该是那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以为的父母只是你自己以为的,而父母却未必就这样认为,所以你不要以歌唱的那种理想化的父母去看待和要求你自己真实的父母,如果他们做不到你就会很痛苦,因为你无法接受他们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你只有接受事情的,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父母,接受父母作为普通人的人性,只有你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看透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你才能真正走出来。

那么在这里,我也想对这些身而为人的父母们说:

如果你只是一个只注重自己感受的人,就请你不要随便结婚生子;如果你不幸已经结婚生子了,那么就请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后悔药,你不能用自己的自私换孩子一个千疮百孔的童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