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抑郁十多年了,都是因为当妈的责任感让我撑了下来的,无次数想过死,但又觉的把女儿带到人世来,就要对她负责,因为我就从没得到过母爱,从小一个人孤独无助的长大,所以为了女儿,再苦再难我都要挺住。女儿现在大学了,觉得任务基本算完成了,去前年抑郁又厉害了,有天到农贸市场买菜,看见两个十级残费人(先天奇型,手脚全变型,像猴〉在地上爬着乞讨,活了五十多岁,第一次见这样高残奇型之人,当时感触太深了,像他们这样的人都还要顽强的生活,我一手好脚好的人,与他们比起来,幸运多了,还有啥想不开的呢!瞬间心头就敝亮了。人啊!要想的开,不要老是拿别人好的来与自己比,要时常看到自己优势好的一面,知足常乐,即便有烦恼焦虑,只要想办法,总要克服的,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当你某天战胜了这些因难时,你会很有成就感的,你会佩服自已的。
这不是狗狗得了抑郁症,虽然有抑郁症的一些表现:情绪低落、不愿活动、注意力减退,但它的吃饭、睡觉却很正常,而且之前在你家里欢蹦乱跳,现在送回来又闷闷不乐,说明环境对它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应该检查它身体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出现了问题,或者是有什么东西惊吓到了它,也可能是遇到了一只期的狗狗,这些因素都能让它情绪发生变化。
泰迪很聪明,非常善解人意,也喜欢察言观色,它一般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上一秒可能还在呜呜生气,下一秒就会欢跳着让你抱。狗狗没有复杂的情绪,也没有像人一样的抽象思维,它的感情比较简单,也非常直接,高兴就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不会装,也不会拐弯抹角,你弟弟家的泰迪情绪有变化肯定是有原因的,最好找到症结。
让狗狗高兴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拉出去放在沙滩上,或者是在空旷的草地上,让它尽情奔跑玩耍,这会极大的释放狗狗的天性,让它在快乐中忘记一切不愉快,或者找其它狗狗玩一下,狗狗是群居动物,喜欢聚堆结伴,只要让它高兴起来,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还是建议你先给狗个身体检查,排除身体的问题,情绪的问题只要你用心陪它,它会高兴起来的。
谢邀!
得了抑郁症,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人基本就是报。
抑郁症除了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常伴有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其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一般人受不了,经常出现好多意外情况。
对于青春期的患者来说,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服药一段时间,就又停药。他们不想长期依赖药物,可以理解。结果是,用年轻的躯体抵抗疾病,自然会又出现心理痛苦,躯体痛苦。患者即便体验到痛苦,也拒绝吃药,唯努力活着,抗争着疾病。但是,从外表有时看不出,似乎没见到其怎么痛苦。其实,要说不痛苦是假的。
对于中年患者来说,上有老下有小,长期的住院治疗,一方面焦虑经济负担,一方面心理、躯体痛苦一直难以恢复而承受不起。一想到这里,感觉人生暗淡,活着没意思。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身体很无奈。因为老了,器官老化,同时,还有抑郁外的病变。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孤独感,偏执的性格,焦虑、恐惧、软弱感时常伴随,身体境况比较复杂。因为多年的习惯和性格难以改变,对病的治愈颇为不利。
总之,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障碍能读出来,躯体障碍不能读出,只好以身体不适表现出来。无论如何,几乎每天都有大难受、小难受。大部分患者自然会很压抑,脸上总是忧郁的状态。
抑郁症还有一个特点,懒。为什么懒?它就是得了一种懒病,干什么都没意思,也干不成。因为身心痛苦,不想干,所以懒,似乎让人感觉其故意懒惰,其实患者也不想懒,但患者假如没有毅力,很难改变自己的懒。
因此,大多数患者终身残疾,无可奈何呀!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关注自己的幼年经历?幼年的种种经历对抑郁症患者究竟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哪些方面才是最关键的点呢?下面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我们来先认识一个新名词、新概念:“虚假自体障碍”(false self disorder)。
唐纳德·温尼科特
这是英国的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他提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拥有“个体性”,而在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其“个体性”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关键时期,给与幼儿“个体性”建设的最重要的人,就是母亲,而母亲给与幼儿“个体性”建设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爱抚、亲吻、温柔的眼神等等“能传递爱”的行为。而其实,在幼年阶段,这样的爱的给与,其实就是一种“环境”,一种一个人在自我建设关键时期所处的环境。
但是,如果母亲给与不了“孩子能够接受得到的爱”的话,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唐纳德·温尼科特指出,当所提供的“环境”不能够让幼儿正常、充裕的得到“自体性”的建设的时候,婴儿就会对其母亲所表达出来的“不完美的爱”中表现出与自身自发性产生的、其生命之初就被赋予的内心产生异化并且与其母亲建立虚假联系,产生一种隔离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虚假自体”。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婴儿按照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了“非正常化”发展的表现,这样的表现被称作是“虚假自体”。在人们的理解中,这种掩盖了人之初“真实自体”的“虚假自体”是一种不真实和无效的行为,在之后的交流来往之中,这种虚假自体常常不能够真实的表现自我。
换做人再熟悉不过的话来说,那就是“小时候缺爱”。
“小时候缺爱”通常被认为是骂人的话,好像就是说一个人没爹没妈,但是,就算有爹有妈,也不一定真正的能够在幼年时期得到足够的爱。
反观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他们常常提起自己的幼年经历?即使是少得可怜的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幼年的抑郁症患者,如果你去问他相关的事情,他们为何也仍能清晰的记得一些琐碎?有的甚至还能够记得自己当时的想法?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建立和拥有的。即使是小孩子,他们也拥有尊严、羞耻心、廉耻心等等一些高级的品行,只是幼年时期并不被定义和被所谓的大人重视,这个时候如果受到一些异于常人的非理情的刺激,其自身就产生一种矛盾,这种矛盾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在今后会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一定的起伏或者说波折。
他们会认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一定差别;他们会认为自己拥有的情感与真实自我应有的情感有一种距离;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事物以及自身思想中都时刻存在一种不可协调的矛盾。而其实这种不可协调的矛盾感,正是一个人产生抑郁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一个人始终是在回味过去与展望将来以及执行现在的一个过程中前行的。但是,如果这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三者之间出现强烈差异化的时候,特别是在“过去”这样一个时间段“已经被拥有”的种种情绪并不能够适应今天所面对的社会与现实的时候,其自身,就会产生“隔阂”,自己与自己产生一种“代沟”,它表现在患者本身对事物的不理解、对别人的不理解、对自己的不理解。由此矛盾感产生,情绪达到一种不可控制的激烈化程度。
所以,不管是不是抑郁症,不管“爱的教育”对抑郁症来说多么重要。就算扩大范围,对于所有人来说,“爱”都是至关重要的,她决定着我们是否能表现真实的自我,更好的应对变换莫测的现代社会。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