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症哪个重(创伤性应激障碍,抑郁症)

创伤性应激障碍,抑郁症

非常理解,目前已遭受到这种痛苦的经历,长期的这种压抑的情绪表现,会严重的影响到你的基本的情绪变化,要告诉家人在家里的陪伴之下,按照医生合理的诊断和处理,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长期的行为感一治疗,让你从战争痛苦的回忆当中走出来

创伤应激障碍症在伤情鉴定里能评几级

伤残军人患有心境障碍复发性抑郁,躯体形式障碍可以鉴定为几级伤残需要由当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劳动者的受伤程度和受伤部位进行综合的评定,以最终的伤残鉴定结论为准。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需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局的网站一般有下载)、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
2、如果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一般设立在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获得的补偿是不一样的。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伙食补助费、护理费等。
4、如果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及其他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无法申请工伤认定,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经过劳动仲裁确认存在劳动关系后,再申请工伤认定。
5、相关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保险条例。

是否存在群体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存在。群体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发生于灾难、战争、自然灾害等群体性创伤件中,据统计,在地震中所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5%以上。而2010 年的1—5月间,拥有45万员工的深圳某科技集团先后发生12例员工跳楼事件,照成10 死2伤。据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出现行为后,会对其周围至少六个人产生长久而巨大的心理影响。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在针对地震、洪灾之后,有一个很迅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能有效的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生。

但是,心理创伤一旦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上,唯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国人和谐才能有效的应对不被欺凌、不被、不受创伤!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考点总结20条

1.应激的概念: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2.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3.应激的概念模型有:认知评价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

4.“系统模型”的意义: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急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中。

5.“反应模型”和“过程模型”的意义:有助于清晰理解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6.“认知模型”的意义: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

7.按性质分类,应激源可分为: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

8.应激反应的概念: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9.情绪性应激反应包括: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10.认知性应激反应包括:偏执、灾难化、反复沉思、闪回与闯入。

11.适应不良的行为性应激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12.心身疾病的概念:指心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13.躯体疾病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自我意识转变、对疾病的认知反应、情绪反应。

14.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是: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行为检查、综合分析。

15.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目标包括:消除心里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

16.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的三大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行为学习。

17.心理生理学认为的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是:心里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

18.应激营气的精神心理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

19.“应激易感模型”概念: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20.生理层面的应激易感性的反映指标有:心率和血压、心率变异度。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