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是这样,总有人说精神障碍疾病丢脸,可生病有什么好丢脸的?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想生病??很多精神障碍患者本身就会因为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而感到自卑,周围再多一群带着有色眼镜歧视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这样的环境让这些患者怎么能正常的生活?怎么保证康复后的患者心理健康?所以,很多时候,这样的偏见会直接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复发,甚至加重。记得我有一名小患者,是在高二发病的抑郁症,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缓解的很理想,抑郁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小患者理所当然的返回了学校继续求学,但由于之前办理了休学,开学后到了一个新的班级,班级里的同学不知道在哪打听到了他休学的原因——抑郁症。所以,有同学去问她“为什么会抑郁?”,“有什么好抑郁的?”,"是不是装病?"。孩子们并不清楚这样的话对一名还没有成年的抑郁症患者有多大的伤害,小患者因此感到无法面对同学,无法面对自己的校园生活,觉得特别丢脸,所以又不敢去上学了,甚至还一度出现了用小刀划伤自己的自残行为。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有什么好丢脸的?能是她自己不坚强?是她懦弱吗?或者是她在装病?都不是,这些只是人们对抑郁症的错误看法,或者说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对抑郁症或者其它精神障碍,存在着相当大的偏见。如果有的选择,谁会愿意得抑郁症?谁会愿意得精神症?得焦虑症?你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吗?说实话,工作了十多年,遇到了很多抱有这样偏见的人,这两年在网上写一写科普文章,发现这样的偏见比我想象的更普遍。觉得抑郁症或精神障碍丢脸的人太多了,这样的结果也导致了患者朋友的病耻感,患病怕别人知道,怕指指点点,怕说三道四,怕丢脸,所以不敢去正常的就医,不敢正常的治疗。生病而已,哪有什么丢脸的?你会觉得感冒也会丢脸吗?希望我们的社会改变这样的偏见,别再让患者朋友们生病都不敢去治疗了。
不管是不是抑郁症,这种“情绪低落”的时间长了,对自己终究是不好的。需要想办法尽快让自己走出来。从方法上说,有三类:第一,找到根源,从源头上解决。第二,先做出情绪高涨的状态,让行为反过来带动情绪。第三,需求专业的帮助。我建议,可以选择3-2-1的顺序,或者一下子不能接受3,可以选择2-1。之所以都把1放在最后,是因为,第一类方法说起来简单,而且无比正确,但想做到很多很难,否则也不会有这么人陷入在情绪中了,不是吗?所以,找到问题的跟根源,往往是走出情绪陷阱之后,在回头思考的事,目的是避免下次掉入同样的坑。这样推下来,短期内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2,也就是:先做情绪高涨的状态。姿态和行为可以反过来影响和带动其情绪,这一点在科学上是有实验证实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先做不开心,你可以先用自己的手,拉住嘴角上扬,借助外力做出开心的动作,然后你就会真的开心。因为这个行为刺激了大脑,当大脑真的以为你开心,从而释放了真正让你开心的血清素,结果你就真的开心了。听上去可能有点绕,但这个方法,在缓解紧张,特别是演讲紧张的时候,使用地非常平凡,很多培训时都会建议:如果你上台之前感到紧张,就找个地方向上伸开双臂,做出胜利的姿态,然后你的紧张就缓解了。所以,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先反过来“骗”大脑,“我现在情绪高涨”,然后做出些“情绪高涨时会做的动作”,例如大笑(可以从微笑开始),例如伸展手臂等,可能对情绪的改进有所帮助。当日,慢慢来,先一点点改善,不要着急。如果因为着急导致情绪更低落,那可就适得其反了。
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不喜欢治年轻人抑郁?其实并不是精神科,医生不喜欢给年轻人治疗抑郁,而是有一些年轻人根本就不是抑郁,如果要说和抑郁扯上关系,那也是无聊的抑郁。现在太多的人在网上去做一些抑郁焦虑的量表,做完一看数值都很高,基本上都在中度或重度抑郁的范围之内,看到结果就认为自己真的抑郁了,其实并不是,我为什么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的抑郁都是无聊的抑郁,而这些所谓的抑郁基本上都是在自我烦恼的范畴之内。一些年轻人所出现的抑郁,其范围都是神经症出现的一些症状,而正常人也有可能在阶段性的或者短时期的出现这些症状,基本上都是以烦恼为主体的情绪体现,比如由于工作上的问题或人际关系的问题,以及情感、生活等现实性的和回忆式联想所造成的一些情绪,就认为自己是抑郁症了,迫不及待的上网上找一些焦虑抑郁亮点去做结果不是中度就是重度的,但是这种结果根本就没有准确性,而在医学诊断上,任何人所做的量表的结果都是给医生作为参考而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现在的年轻人,在谈恋爱过程当中有情感上的责任,在结婚以后又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上,由于职称的问题、工资的问题、同事关系的问题等,尤其是一些本身和别人相比就有些自卑的心理,自己的住房拥挤物质生活也不如别的同事或者朋友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可能造成情绪低落,也就是心情不好,但这些情绪的体现都是一个过程性的,正常人的情绪,如果遇到这些问题也会这样,这只是在生活当中或人生过程的而产生的烦恼,多为现实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抑郁这种病态症状的体现。如果一旦将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所谓的抑郁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心情也会满意愉快,因此尽管他们在网上做的预量表,或者是到医院所做的抑郁量表,可能评分都很高,但是他们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所以医生也没有办法,根据你做的一余量表的分数来给你诊断为抑郁症,你这些现实性的问题,而医生根本就给你解决不了,医生不可能给你提高,你现在的职位也不可能给你涨工资,更不可能给你解决住房拥挤的问题,当然医生没有那个能力给你呼唤回来已经离你而去的恋人。所以可能有一些根本就不是抑郁症的年轻人,会产生一些误解,在这里可以告诉这些年轻人,你根本就不是抑郁,你是现实性的烦恼,当这些现实性的问题解决以后,你的一切不好情绪或者说是抑郁情绪,都会缓解消失的。针对任何一个,不论你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只要你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任何一个医生都会给你制定治疗计划而努力的为你治疗,帮助你尽快的康复。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关于剧情尺度,近些年出品的影视剧,大多把握的非常好,至少不会直接震碎观众的三观。但是,十几年前,当乐哥还是个羞涩小男孩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影视剧,“刷新”过我的三观,“粉碎”过我的节操。且听我慢慢道来:《特工》这是一部2002年的电影。这也是那个年代,我看过的,尺度最大的电影。尺度到底有多大呢?小伙伴们可以搜索一下完整版。当时乐哥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一方面震惊于李美琪那种独特的气质(媚与艳),另一方面,被影片中大尺度的情节震碎了三观……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情节:一是李美琪跳钢管舞那一段(后来被删减了);二是组织特殊的“毕业典礼”(也被删减了)……十七年前,这两段剧情的尺度,那是相当的夸张!弱弱的补充一句:当时我是在网吧看的这部电影,屏幕前围了一圈人……画面相当美,不敢想……《色戒》2008年,《色戒》刚上映不久,乐哥有幸看完了这部电影……也许是当时年纪太小,也许是自己的趣味太低级,到目前为止,我依然看不懂导演要表达什么东西!可能导演只想考验观众的定力,所以让影片的尺度能有多大就有多大;也可能汤唯在用另外一种,只是乐哥看不懂。后来看过很多关于该片的影评,但,还是搞不明白:灵与肉、情感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我这个俗人,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尺度大……《古惑仔》小伙伴们想必都看过《古惑仔》系列电影吧。这一系列电影,剧情中并没有多少大尺度的镜头,之所以把《古惑仔》列出来,是因为该系列电影的台词和观念“尺度”太大,震碎过乐哥的三观。山鸡的粗鄙之语,片中对于男女关系的开放程度,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的江湖义气……,仿佛这一切都和我的认知完全相悖,让人倍感凌乱……要说真正的“尺度”,个人认为,《古惑仔》绝对颠覆过无数人的三观!结语其实呢,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出发,人体本身就有一种神圣之美。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情爱之事,也会越来越看淡。最后呢,衷心希望,国产电影能尽快分级制度。因为,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适合全年龄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