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文字【概念】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2、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3、精神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4、其他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肠粘膜的低度炎症有关,如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高表达等等.【临床表现】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2、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3、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4、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5、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6、体征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7、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以及胀气型.【诊断】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注:指甲硝唑试验治疗和停用乳制品)符合上述标准者,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但要注意与一些表现隐匿或症状不典型的其它疾病鉴别,对诊断有怀疑者可选择有关的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乳糖不耐受症常见且鉴别困难.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习惯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罗马标准,最新的罗马3标准于2006年发布.【治疗】
一、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2、药物治疗: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止剂如硝苯地平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剂,故副作用少,用法为50mg,3次/日.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3.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的作用,被认为是治疗IBS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4.抗抑郁药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无明显者可试用.5.其它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胀、腹泻有效.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有助便秘改善.3、心理和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国外报道有一定疗效.病因学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和躯体恶习.病理生理学在IBS患者中,小肠和乙状结肠的环形肌和纵行肌对动力异常特别敏感.近端小肠似乎对食物和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具有高度反应性.在IBS患者的小肠转运变化多端,而且肠转运时间的变化通常与症状无关联.乙状结肠管腔内压力测定显示功能性便秘可以发生在结肠袋状分节运动呈高反应性时(如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增加),相反,腹泻与运动功能降低有关.IBS患者常常发生粘液过度分泌,这与粘膜损伤无关,其原因不明,但与胆碱能神经活动性过高有关.与患者对肠腔内正常量和质的气体存在时很易感到疼痛一样.IBS的疼痛似乎由小肠平滑肌异常强度的收缩引起或由对小肠肠腔扩张过度敏感引起.可能也存在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高敏感性.然而,激素的波动与临床症状并不一致.摄入食物热卡的增加可提高肌电图活动和胃活动的幅度和频率.脂肪的摄入可能造成动力高峰延迟出现,这种现象在IBS患者更明显.最初几天可能引起短暂前列腺素E2升高,导致疼痛和腹泻加重.这并非雌激素或孕激素所致,而是为前列腺素释放所致.症状和体征IBS多起于20~30岁之际,引起症状发作,而且不定期反复.在中晚年初发极少.症状常见于清醒时,而极少发生于熟睡的患者.症状可因应激或食物摄入所触发.IBS特征是疼痛可为排便缓解,排便习惯交替,腹胀,中有粘液和不尽感,症状存在越多,患IBS的可能性越大.通常,患者的腹痛特点和部位,促发因素及排便类型是各不相同的.常见症状变化或与常见症状有偏差提示同时并发器质性病症,应该彻底检查.IBS患者也可有肠外症状(如纤维肌痛,头痛,困难,颞颌关节综合征).IBS主要的临床类型有两种.便秘型IBS经常便秘,但习惯不同.大部分患者至少一个以上部位的结肠疼痛,伴有周期性便秘与较频繁的正常交替.经常含清洁的或有白色粘液,疼痛呈绞窄样,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可缓解.进食常会促发症状,也可以出现腹胀,胀气,恶心,消化不良和烧心.腹泻型IBS,特别是在进食刚开始,过程中或刚结束出现突发性腹泻.夜间腹泻很少.常有疼痛,腹胀和直肠紧迫感,也可出现失禁.无痛性腹泻是不典型的,内科医师应考虑其他诊断的可能性(如消化不良,渗透性腹泻).诊断IBS的诊断是根据特征,疼痛时间和特点,并通过体检和常规诊断性检验排除其他疾病后方能确立.标准化的IBS诊断标准已被确定.IBS罗马标准包括排便后缓解的腹痛,频度或性质的改变,腹胀或粘液.诊断的关键是病史的有效获取,应注意直接地,非强制性地对现有症状,病史,过去治疗史,家族史,家庭成员的关系,药物和饮食史进行描述.患者对私人问题的解释和患者总体情绪状态也是同样重要的.医患关系的好坏是决定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体检时,IBS患者一般呈健康状态.腹部触诊可有压痛,尤其是左下腹,有时可能有压痛的乙状结肠.所有患者都需进行指检查,对女性应作盆腔检查.应作隐血检查(最好为期3天连续进行).若无相关的旅游或症状(如发热,血性腹泻,严重腹泻的急性发作)的支持,极少需进行常规虫或寄生虫检查或培养.应进行纤维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伸入和注入空气经常会诱发肠痉挛和疼痛.IBS患者的粘膜和血管常正常.在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妇女中,粘膜活检可排除是显微镜下的结肠炎,其有两种类型:胶原性结肠类,3色染色显示粘膜下胶原沉积;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粘膜淋巴细胞数增加.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0~65岁,女性多见.与IBS相同,表现为非血性水样腹泻,可通过直肠粘膜活检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应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沉;6或12项生化谱,其中包括血清淀粉酶,尿液分析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应根据患者基本病史,体检,年龄,随访评估的结果选作腹部声像学检查,钡剂灌肠,食管胃十2指肠或结肠镜.然而,这些检查只有当损伤轻和花费少的检查显示异常时才进行.对IBS诊断不应排除对伴发疾病的怀疑.症状变化可能提示着另一种疾病的存在,例如疼痛的定位,形式和强度的改变,习惯,便秘或腹泻的改变,或者反之亦然,并且新的症状或主诉(如夜间腹泻)可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他需要检查的症状包括粪便中混有新鲜血液,体重减轻,十分严重的腹痛或异常的腹部胀,脂肪泻或明显恶白的粪便,发热或寒战,持续性呕吐,呕血,促使患者从熟睡中醒来的症状(如疼痛或急于排便)或症状持续性恶化.40岁以上患者比年轻者更易夹杂器质性疾病.鉴别诊断可能与IBS混淆的常见疾病有:乳糖耐受不良,憩室病,"药物性腹泻",胆道疾病,轻泻药的滥用,寄生虫疾病,细菌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或肠炎,显微镜下(胶原性)结肠炎和早期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年龄呈分布,故对年轻和年老两组患者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状况.对年龄超过40岁,特别是以前无IBS症状史者,若出现习惯改变,必须通过结肠镜排除结肠息肉和肿瘤,对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应该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妇女的盆腔检查有助于排除巢肿瘤和囊肿或子宫肌瘤,因为这些疾病症状可与IBS相似.对于腹泻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癌综合征,甲状腺髓样癌,VIP瘤和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的可能性均应被考虑.便秘且无解剖学病损的患者,则应被考虑有无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吸收障碍,应进行吸收测定以排除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糜泻和Whipple病,最后,对所有非便时需过度用力的便秘患者,应考虑排队其他病(如盆底肌肉不协调).治疗治疗有支持性和对症性.医师具有同情心的理解和引导非常重要.医师必须解释基础疾病的性质,并令人信服地向患者证实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存在.这就需要时间去倾听患者诉说并向他们解释正常肠道生理和肠道对应激食物或药物的高敏感性.这些解释工作使我们有基础尝试重新建立肠道运动的正常规律和选择适合于该患者的具体疗法.应该强调IBS继续治疗上的流行性,长期性和需要.应该寻找,评估和治疗心理应激,焦虑和情绪异常(参见第187和189节).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促进肠道功能,尤其是便秘患者.一般而言,应该恢复正常饮食.腹胀和气胀的患者还是少食或不食豆类,卷心菜和其他含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宜,少吃苹果,葡萄汁,香蕉,各种坚果和葡萄干也可减少胀气的发生.对乳糖不耐受患者应减少牛奶或乳制品的摄入.摄入山梨醇,甘露醇,果糖,或山梨醇和果糖一并摄入也可使肠道功能紊乱.山梨醇和甘露醇是一种用于营养的食物或作为药物载体的人工加甜剂,而果糖是水果,浆果和植物的基本成分.餐后腹痛的患者可试用低脂高蛋白质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对许多IBS患者有利,尤其是便秘型患者.可给予刺激性小的食物,如糠麸,开始每餐15ml(1汤匙),并随液体摄入的增加而增加.或者服用欧车前草亲水胶浆液剂,每次用两杯水合服,此法常可使肠内水分得到稳定并有增加容积的作用.这些制剂有助于肠道内水分的潴留,可预防便秘.它们也可以减少结肠转运时间,而且还可作为震荡吸附剂防止肠壁之间的痉挛.加入少量纤维通过吸收水分和硬化也可有助于减少IBS的腹泻.然而,纤维的过量应用会导致腹胀和腹泻,所以纤维的应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抗胆碱能药物(如莨菪碱0.125mg,餐前30~60分钟)可以配合纤维素应用.不主张用麻醉药,镇静剂,催眠和其他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对于腹泻患者,可于餐前给予苯乙哌啶2.5~5mg(1~2片)或洛哌丁胺2~4mg(1~2粒).因为可以发生对止泻效应的耐受性,所以不主张长期应用止泻药.抗抑郁症药物(如脱甲丙咪嗪,丙咪嗪和阿米替林,每日50~100mg)对两种类型IBS的患者都有帮助.除了便秘和腹泻另外抗抑郁药物还可缓解腹痛和腹胀.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下调来自肠道的脊髓和皮质的传入神经的活动来减轻疼痛.最后,含某些芳香油(止痛剂)可通过松弛平滑肌来缓解某些患者的痉挛性疼痛.在这类患者中胡椒油是最常用制剂.预防常识: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碍及食管、胆囊运动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及培养、钡剂灌肠、结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发现,病理学检查也无异常,在排除了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血吸虫感染、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乳糖酶缺乏症、胃肠道激素肿瘤、内分泌疾病、盆腔疾病等器质性疾病后,才作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为良性疾病,不危及正常生命和健康,预后良好虽反复发作,适当治疗后可逐渐好转甚至消失.病人慢性病主诉作掩盖新发生的肠道恶性病,应随时提高警惕,善于识别在功能性主诉中的器质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并作必要的一些检查.在治疗方面,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负担、增强信心非常重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加强锻炼,增进体质.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戒烟戒酒.腹泻者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便秘者除多饮水外,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并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根据腹痛、腹胀和排便情况调节每日的药物用量,便秘者尽量避免使用各种泻药.腹部安放热水袋、按摩、日光浴和温水浴、频谱等理疗有一定作用.
焦虑症会引起以下症状,腰酸腰痛、腹痛腹胀或胀气、灼蜻滥妗⑾涣肌⑹秤跬嘶蜇食、胃痛、胃内搅伴感或翻腾感、有气顶住、腹部或门下坠感、打嗝反酸、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或尿频尿痛、便秘、腹泻或急、或其周围不适感或疼痛、异常的或大量的分泌物、性及方面的症状。
对焦虑症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以同情心去关心体贴患者,帮助其消除病因,正确认识病因,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地解释,并配合服用适量的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焦虑、紧张、恐惧,并可稳定情绪,兼有镇静催眠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苯二氮䓬类,代表药物有阿普唑仑、艾司唑仑、西泮、、氯硝西泮、奥沙西泮等,丁螺环酮类,代表药物有丁螺环酮、坦度螺酮,以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首选抗焦虑药,主要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苯二氮䓬受体,选择性地抑制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发放和传播,发挥抗焦虑作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常见宿醉效应,表现为服药后的次日清晨,醒后感到头晕、困倦、嗜睡、疲劳,尤其是、氯硝西泮等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构音障碍、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记忆力下降、抑郁、易怒等。可以引起呼吸肌松弛,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呼吸抑制。持续服药可引起依赖性和耐受性,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出现反跳性失眠、异常激惹状态、神经质、恶心、呕吐、胃痉挛、肌肉痉挛、颤抖、异常多汗等戒断症状。
丁螺环酮类是一类新型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主要通过与海马和杏仁核中的5-HT1A受体结合,激动海马锥体细胞突触后5-HT1A受体和中缝核突触前5-HT1A受体,发挥抗焦虑作用。)丁螺环酮类常见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少见失眠、兴奋、震颤、共济失调、麻木、疲乏、感觉异常、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可能诱发轻躁狂或躁狂;大剂量时能升高催乳素、生长激素浓度,可出现心境恶劣。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有效的抗抑郁药,对焦虑症也有良好的效果,主要通过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出间隙5-羟色胺浓度,从而增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功能,发挥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见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乏力、口干、头晕、头痛、多汗、失眠、震颤、尿频、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少见心悸、感觉异常、食欲改变、味觉改变、焦虑、肌痛、肌无力、体重变化、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可能会出现心境异常,倾向增加。长期、大剂量服用存在耐受性和依赖性。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可以很确定的说,胃肠功能紊乱是有可能引发焦虑症的,胃肠与抑郁、焦虑存在关系。但,请一定要注意三个关键的字,就是“有可能”。
那么,我们先说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个独立的、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它的独立,是指它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完整的系统、有自己的诞生基础;而它的开放性,是指在焦虑症真正出现之前,可能存在很多诱发它出现的东西。
为什么说胃肠功能紊乱是可能的一个基础呢?
肠胃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恶心等状况。而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很多人都有肠胃问题。
而我想你也会发现,肠胃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它可能会持续很久,并且经常反复。
那么,这就给我们带来了“这个问题一直不能好起来”、“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很大收获”等感受,而基于此,焦虑也就出现了。
其实在很多慢性病人身上,都会有一些焦虑的表现。它们诞生的基础,也都是和刚刚类似。
也就是,被慢性病折腾的受不了了、自己内心的期待不能变成现实、内心十分无助。
虽然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因为这些因素出现焦虑,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但是同样的,我们还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些朋友会出现导致焦虑出现的这些因素”,因为在另外一些朋友身上,是没有这些因素的。
慢性病确实是一个很折磨人的事情,我想很多朋友都深有体会。
比如肠胃病,半夜往床上一躺,本来安安心心的看看电视剧,突然一阵疼痛,一疼还疼好久,那种折腾,还有平日里看到想吃的东西,却又不能吃的内心纠葛……
这就好像生活不自觉的增加了一些不可控的突发事件、失去了一些享受。那,如果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一不舒服就出现很多乱想的话,那我就很容易陷入焦虑中了。
同样的循环也存在很小的可能性引发抑郁症。
在这里我用的是引发,原因在于,一些外在条件往往只是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的推手,而不是致病原因。或者说,个体本身已经存在了一定的焦虑基础或抑郁基础,推手轻轻一推就变成了问题。
所以只能说胃肠功能紊乱,与焦虑、抑郁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大。
而同时也要注意的是,肠道本身同样是与焦虑、抑郁存在联系的。
是的,刚刚说的是胃肠功能紊乱,这里说的是肠道本身。两者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研究发现,肠道内部的菌群,与人的情绪、性格、食物选择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菌群出问题,我们的性格、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它可能带来胃肠功能紊乱,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
1、慢性病与心理、情绪存在联系,但这是由于我们本身不能很好的与其相处所产生的结果,是可控的;
2、肠道菌群本身与心理、情绪存在联系,它是基于人体的某些机制产生的,有一定的可控性;
3、心理、情绪本身,又会反作用于慢性病、肠道菌群。
所以,如果是调节的话,心理和生理是同等重要的。心理需要不断成长,而生理要更加考虑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什么。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