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医保卡不能异地使用。
医疗保险报销是在出院或者转院之后报销。
住院及特殊病种门诊治疗的结算程序:
定点医疗机构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出院患者的费用结算单、住院结算单及有关资料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作为每月预拨及年终决算的依据;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每月预拨上月的住院及特殊病种门诊治疗的统筹费用;
经认定患有特殊疾病的参保人员应到门指定的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发生的医药费用直接记帐,即时结算;
急诊结算程序:参保人员因急诊抢救到市内非定点的医疗机构及异地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或单位垫付,急诊抢救终结后,凭医院急诊病历、检查、化验报告单、发票、详细的医疗收费清单等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办理报销手续。
惊恐发作是一种严重的焦虑发作,也就是伴有严重自经症状的强烈的恐惧发作。但是患者恐惧并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病人有濒死感或死亡恐惧;或者有失控感或害怕发疯;或者有面临大灾难或世界的体验。
惊恐发作常见的自经症状有: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头晕,感到坐立不稳或昏倒;心悸或心跳加快;震颤或发抖;出汗;恶心或腹痛;全身发麻或针刺的感觉;皮肤潮红或苍白发凉;心前区同或胸闷;全身难受不适感。
在这些自经症状中有心悸、心跳加快和心前区疼痛,感觉心脏疼痛很大原因是因为心肌缺血所致,我们在心跳加快时也会引起心脏代偿性的供血不足,而这些都是由于焦虑而引起。
惊恐障碍的发生也可以见于多种临床疾病,比如:急重的躯体疾病(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反应);还有药物特别是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生理反应(拟肾上腺素药物、阿托品中毒、毒品);各种精神病性障碍伴发的(急性妄想状态、反应性精神障碍、精神症)。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任何足以造成强烈生理扰动的状况,都有可能在易感性高的个体诱发惊恐发作。其实不仅是急性发作性焦虑如此,广泛性的慢性焦虑亦然,只是不如急性焦虑发作这么突出和易于识别。
提到治疗焦虑症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丁螺环酮、或者新型抗抑郁剂来对症治疗。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代表,阿普唑仑,有抗焦虑、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口服洗手迅速而完全,1~2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一般为12~15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经肝脏代谢,最后自肾脏由尿液排出。阿普唑仑适应症为焦虑状态、失眠症、癫痫发作状态、术前镇静等;但阿普唑仑这样的镇静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急性酒精中毒者;肝肾功能损害者;重症肌无力患者;未经治疗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危险精细作业者;老年及肥胖者都需要慎用阿普唑仑。除了上述患者需要慎用阿普唑仑,作为苯二氮䓬类药物,阿普唑仑还有些不良反应需要注意,首先是嗜睡、头昏、乏力等表现,大剂量服用是还可能出现共济失调,震颤,尿潴留、黄疸等;其次罕见的有皮疹、对光敏感、白细胞减少,个别患者发生兴奋、话多、睡眠障碍,甚至幻觉;最后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长期应用后易产生依赖性,停药可能发生戒断症状,主要以激动不安为主。
丁螺环酮作为第一个非苯二氮䓬类新型抗焦虑药物,属于5-HT1A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理是影响突触前和突触后的5-HT1A发挥抗焦虑作用,在5-HT功能亢进时,丁螺环酮起着拮抗作用,当5-HT功能降低时,丁螺环酮则起着激动作用。而该药不与苯二氮䓬类受体亲和,也就没有苯二氮䓬类药物镇静作用;在体内半衰期约为2~3小时,适用于各种焦虑障碍;但严重肝肾疾患、清关眼、重症肌无力、白细胞减少等疾病,需要禁用丁螺环酮。
除此之外新型抗抑郁药物也在治疗焦虑症方面有所突破,其作用机制也是调节体内5-HT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进而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如果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抗抑郁药物治疗焦虑症状的效果更好一些,对病人的周身不适感也能起到一定的疗效,而且还避免发生药物依赖,希望我的回答给你提供了帮助,谢谢分享。
有些观察者认为精神症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其他人则认为它是由无数基本的病症组成的综合征。传统的亚型分类把患者分成更为单一的组别,包括偏执型,解体型(青春型),紧张型与未分化型。偏执型精神症的特点是充满妄想与幻听,不存在显着的言语混乱或情感不适切。解体型精神症的特点是言语混乱,行为紊乱以及情感平淡或不适切。紧张型中躯体症状占绝大部分,包括静止或运动过多以及怪异姿态的装相。未分化型精神症则兼有各种症状表现。偏执型患者的功能受损程度较轻,对治疗反应更好。
精神症还可根据诸如情感迟钝,积极性欠缺和目的感减退这些阴性症状的表现和严重度进行分类。缺损性亚型患者存在显着的阴性症状,这些症状无法用其他因素(如抑郁症,焦虑症,环境刺激不足,药物副反应)解释。无缺损性亚型患者存在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但阴性症状相对较少。与后者相比,缺损性亚型患者一般受损较重,预后较差,更排斥治疗。
患者表现出的亚型可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一般是由偏执型变成解体型或未分化型,或从无缺损型变成缺损型。
诊断
目前尚无对精神症的权威诊断方法。现在一般根据临床病史,症状,体征作出综合评定进行诊断,从辅助渠道如家人,朋友和老师处获取的信息对于确立起病时间表往往非常重要。根据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要点有:在一个月病程中大多数时间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典型症状(妄想,幻觉,言语混乱,行为紊乱,阴性症状);伴随社会,职业或自我照料能力受损作为疾病的前驱表现,持续6个月,其中1个月表现明显。
通过临床检查以及查看病史,必须排除躯体疾病所致或物质滥用伴发的精神病以及有精神病表现的原发性心境障碍。此外,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潜在的表现为精神病的内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障碍(如维生素缺乏,尿毒症,甲亢,电解质失衡)。
在精神症患者组中,常可发现MRI或CT扫描可见的脑结构异常,但还不够明确,没有诊断价值。一般而言,中上部颞叶异常伴有阳性症状;前脑皮层和脑室系统异常伴有阴性症状。对脑局部葡萄糖或氧气代谢的功能研究发现,精神症患者前额叶皮层以及中间-边缘区域活性减退伴有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失调。
自然史
精神症的易患性在起病前可表现为前驱期功能不良,社会技能下降,行为怪异,隔绝或退缩。精神症的起病既有急性(几天或几周)也有缓慢隐袭(几年)形式。
精神症的病程可分成前后相继的几个阶段。前驱期即可察觉危险因素的影响以及发展中的易患性。在前驱期,像退缩,激惹,多疑和紊乱这样的亚临床症状和体征已在疾病显露之前得到发展,显示代偿失调日益逼近。在疾病早期,出现阳性症状,缺陷性症状以及功能残缺,即可确诊精神症。在中间期,症状可以是发作性(可以识别恶化和消退),也可是持续性的(没有可识别的消退);功能性缺陷进一步加深。在疾病末期,疾病模式已可确定,残缺程度趋于稳定,抑或显现进一步的病症。
在曾经发作过精神症的患者中,60%~70%的人会有再次发作。可有持续或间歇性病程。在发病的第一个5年内,患者可有功能恶化,社会和职业技能下降,日益忽视自我照顾;阴性症状的严重度有所上升,认知功能下降,尤以缺损型患者为甚。此后,功能残缺的程度趋于平稳。有证据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在晚年可得到缓解,女性患者的表现更为明显。有严重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即使没有应用抗精神病药,也可出现不自主运动障碍。
精神症伴发的风险约为10%.是精神症患者寿命较短的主要原因,平均可降低10年寿命。起病晚,前驱功能良好的偏执型患者是预后恢复最好的一组,但他们的风险也最高。因为这些患者保留了悲伤和痛苦的功能,基于对自身病情的真实认识,更易在绝望中有所动作。
精神症导致暴力行为的风险相对较小;远远低于物质滥用的结果。患者遵从幻觉指示或者袭击虚拟的者时,暴力威胁和轻微攻击性行为要比危险行为普遍得多。在极少数情况下,重度抑郁,隔绝,偏执狂患者会袭击或谋害某个据信构成其所有痛苦根源的人(例如,权威人士,名人,配偶)。精神症患者可在急诊部以暴力威胁要求食物,庇护,一般治疗或精神科治疗。对精神症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应包括对危险性和风险作彻底和不间断的评定。
预后
在1年期的病程中,预后好差与是否遵从医嘱应用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紧密相关。病程更长时,预后有所变化。总体而言,1/3的患者取得了显着持久的改善;1/3患者虽有部分改善但时有复发并留有残疾;还有1/3的患者永久性地严重残疾。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前驱期良好,起病晚和/或突发,心境障碍而非精神症的家族史,认知损害极小,偏执型或非缺损性亚型。以下因素预示预后可能较差:起病早,前驱期功能差,精神症家族史,有许多阴性症状的解体型或缺损性亚型。男性预后不如女性好;女性对于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反应较好。
精神症可伴发其他精神障碍。当伴发明显的强迫性症状时,预后特别差;伴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时,预后较好。
精神症患者中高达50%的人存在明显的物质滥用问题。患者滥用物质明显提示预后差,可以导致患者不遵医嘱用药,反复发作,频繁入院,功能减退,还会丧失社会支持,包括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
治疗
患者在就诊以前平均已有12~24个月的精神病症状。在出现精神病症状到首次治疗这段时间,称为未经治疗的精神病耐受期,此期与初步治疗的起效速度,治疗效果以及阴性症状的严重度紧密相关。如果及早治疗,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往往会更快更充分。如果没有应用预防性的抗精神病药物,曾发作精神症的患者中70%~80%的人,在以后的12个月内会再次发作。持续应用预防药物可以把1年内的复发率降到30%左右。
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防止症状性发作的复发以及伴随的功能恶化,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良好地发挥各项功能。抗精神病药物,社区支持机构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是治疗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