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幼儿心理学中的道德感(广义和狭义德育区别是什么)

广义和狭义德育区别是什么

广义和狭义德育区别是什么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是什么,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A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B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C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格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各方面特点的总和,尤其是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内容:
(1) 个人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2) 情感反应与心境的倾向性:乐观的或抑郁的,焦虑的或平静的等;
(3) 意志特征与行为的选择性,果断的或犹豫不决的,坚强的或懦弱的等;
(4) 认知能力特征,感知的敏锐与迟钝,观察的细致与粗糙,注意力与记忆里的强弱等.人格主要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
人格本是一个 抽象的概念,“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但一旦将人格赋予法律性,赋予其 主体、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等多重内涵时,人格就上升为法律人格.所谓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法律人格的有无,决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资格的有 无;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发展也扩展 了人在民法中的权利.可以说,法律人格的不同状态,显现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从而 也决定了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黑格尔说:“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伦理人格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讨论一些什么问题?有人说,它讨论善和应当的问题;也有人说,它是关于价值的一种学问;还有人说,它的任务在于分析道德命题的意义.诸如此类的说法,当然有它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认为,伦理学的真正含义乃在于它是关于“人”的学问.人的经验性意义也就是外在的人,它是可见的身体,一系列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还有可分析的心理过程、神经反应系统,总之,它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层次和一系列特性.这样的人是伦理意义上的人的基础,但还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伦理意义上的人主要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和精神性的人,简单说,就是位格或人格(person).人格具有精神性、单一性、独立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person与human是很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精神性的,后者是自然性的.严格的法律体系必须以对“人格”的界定为基础,事实上,伦理也必须以人格的界定为前提
何谓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
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概括起来说,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两部分构成的,它们密切联系交互作用,不能随意割裂开来.道德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组合和整合.
潘岳同志在文章中有如下的观点:“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防备犯罪行为于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惩罚犯罪行为于后.”对于潘岳同志对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论断,笔者不敢苟同.法律存在的意义是维持社会的秩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执行必须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力手段;道德的产生与意义涉及复杂的伦理学讨论,这里不多讲,但道德的贯彻依靠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品德,并且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道德与法律完全属于两个范畴.那么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自然也存在这种关系上的区别.法律人格存在的基础是法律对人的精神的约束力,道德人格的基础是修养与文化对自身精神的约束,进而上升到行为的约束上.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并不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人格极其低的人未必敢,因为畏惧死刑.而道德人格极其高尚的人未必不会去作法西斯,主持南京大的松井石根不就是虔诚的徒?的清廉和道德高尚一直为人所称道.合乎个人道德观念的并不一定符合法律.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息息相关,却与环境法律不搭界.
二者虽然有那么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惊人的结合力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道德人格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你不可能奢望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都特别高,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个人的道德人格都不可能是完全健全的.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对法律完全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奢求每个人都是律师或官,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个人的法律人格都是完整而没有一点缺点的.尽然这样我们就不可能仅仅靠道德人格或是法律人格去约束整个社会,任何一个的独立都是走向失败的标志.
由以上看来,我们必须使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法律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去起作用,这样的约束具有明显的强制力,即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较细微或是法律的空挡中去发挥明显的作用,这就是道德人格应该待的也是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
这样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的统一必然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特别的稳定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样以来,我们的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小班幼儿的主要心理特点有哪些

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一、爱模仿 小班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二、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岁多,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小班幼儿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 三、认识依靠行动 1、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岁多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 2、小班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小鸟飞起来了”,就用手做飞的动作. 3、小班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幼儿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4、 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你如何理解幼儿社会化问题?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 二)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上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与行为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婴儿出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四)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