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精神障碍治疗时间需要根据每个人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决定,有的人治疗一两年就可以恢复,而有的人需要终身维持吃药才能控制症状,这个病主要是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的精神障碍。首先需要积极的去做诱因,保持良好的心态。
只要病人别呆不住家三天两头就想往外赶就没问题,最怕到了外面偷东西大街上衣服脱得精光光。还睡马路滚大街么麻烦的。
正常人睡眠八小时,精神病患者至少要多休息在八小时以上。
因为越睡得多就不会闹腾。
因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用的就是镇静剂、安眠药之例的!
1.你要这样想:我是他大姐,他病了我得“罩”着他,让他感受到我的阳光(而不是你感受他的黑暗)。2.和一个或者几个和你好的,影响力强的正能量的阳光的朋友多相处,让别人影响你(从问题上看你是个容易被影响的人)。
感谢邀请。精神病人还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学校上课学习吗?该注意些什么?
很多家属都关心这样的问题,患病后首先考虑结局,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至少眼下,我们应该先治疗,因为对于精神疾病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的预知性,每一例个体也不一样,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来分析。
广义的精神疾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疾病、精神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等;
狭义的精神疾病,可能只是指精神症。不可否认,精神症的预后并没有那么乐观,大概有80%的精神症个体会随着病程的迁延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这里所说的社会适应包括患者的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照料能力。
精神症患病后,个体的学业进展、维持以及就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很多患者最终因为意志减退而停止原来的职业(包括学生)。在这之中会有一些个体,能够完成学业或继续工作,但总体的学习效率,以及工作能力会因患病而大打折扣。还有一个不太乐观的信息就是,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越早,往往提示预后越差。
对比之下,像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神经症等,经过良好的治疗,大部分能够回顾社会,但同时也要做好复发的准备。
而对于文章中我提及到的人格障碍,恐怕就不会有那么乐观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会出现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最终以多种可能,终止了自己的职业经历。
能够影响精神疾病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及时、准确的治疗。
有效的治疗能够延缓疾病的发展速度,减轻其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即便是精神症,也有接近20%的个体最终预后良好。那么这20%是否值得我们去努力?我想大多数的家庭都不愿意属于剩下的80%
既然提到了治疗,就不得不提到专业性。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对于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很多落后的偏远地区喜欢将该病归类为“神学”,这样一方面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还可能因此给予患者不良暗示,为疾病的治疗增添新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