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儿童发展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我儿子上大四,由于沉迷于游戏,现休学在家)

我儿子上大四,由于沉迷于游戏,现休学在家

问题分析:孩子的情况是属于心里障碍,如果长期的发展下去,容易导致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情况。意见建议:建议家属劝导孩子,不要直接刺激孩子,需要教育纠正孩子的行为思维,及时的带孩子去专家门诊看下。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自残的心理原因

问题: 我想要知道自残的原因 还有自残的人是有心理疾病还是心理变态 最合适答案: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

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尤其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  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自残的原因:   1、发展异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创造毁灭欲,GOPLA在解释自残行为的时是通过发展需求这层面的。

发展受阻的结果就是另类改变。这是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  2、断绝期望   非常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况。

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降低期望疗法>>)   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不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有些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3、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疼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

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的疼苦来减轻精神的疼苦。  4、策略   为了获取其他东西。比如、获取保险赔付等。

另一个明显做法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而进行的逃避性自残。罪犯往往可能自残。尤其是小偷,往往这已经成为惯偷早就计划好的行业脱逃手段,甚至团伙规则。

在帮派中,为逃避惩罚而自残的情况也比有些明显。  逃避性自残也体现为为某些不作为或不成功找借口等。  舍车保帅,以自残换取生命也是一种策略。

5、兴奋点短路   自虐的。一些人会从疼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

自虐中对的伤害就是自残。  其他疼苦的减轻,如毒瘾发作等。  6、未遂   本意,未遂的肢体伤害情况被认为自残。

7、冲动   冲动时的极端想法也能导致自残。比如赌气,发誓,酒后无法控制我等。  8、外界压力   许多外界压力会促成自残。

这时,自残是的,自残者并不愿意自残。伤害与否取决于外部意志。比如以肢体伤害为标的的的履约等。再如被恶势力强迫自残等。

校园暴力中自残情况也不少见。  9、无知   一些孩子并不太清楚自残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风气中受到误导。

比如文身,看起来是在追求"酷"。他们均在轻率决定后才出现后悔。  自残的其他表现形式:   1、头发   对于非常多女性,长发也被认为是肢体的重要部分。

对于感情重大打击,非常可能就以头发作为突破口。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残,都会被人认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因此难以被社会接受。

在自残者走入社会的时,社会可能会因为担心自残者的脆弱或另类而在非常多方面厌恶、限制或拒绝。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我全身上下均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我头上。

这几天非常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   注意我,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

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我专门的网站、俱乐部。

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我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我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我,终日郁郁寡欢。

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我一下,那时她感到这种感觉非常美妙,让她觉得非常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我。

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我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我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可以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

那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我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我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

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像裴女士这样的病人,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

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病人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我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

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我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是一种非常态心理。

自虐者多数对我不认同,有对我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非常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疼"。

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疼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

那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非常长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犯了个非常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我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

于是他就迅速找到我的水果刀,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非常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疼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非常爽。

后来每十天前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非常多自虐的人均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总是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可以得以解脱当下的疼苦时,就成了连我也讨厌的行尸走肉。

于是就折磨我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我为何还不死。

"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非常疼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增强我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我,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我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我,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大夫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不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提问人的追问    每当刀划过我的手臂时 那感觉真的非常美 那样的 让我疯狂迷恋 怎么样才可以不可以摆脱他 看到手上的伤痕时 觉得连他都在耻笑我 我不太清楚怎么才可以不可以离开他 他如同鬼魅相同 总跟随我 我害怕 真的非常怕我在作出更极端的行为 团队的补充    建议楼主有时间去看下心理大夫 这个非常无奈 和心理方面多少有些关系 回答1: 发泄的一种方法,要不就是为了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不过一般自残的人不太会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患儿10岁,经常会自己无故笑、多动、

心理分析:精神发育迟滞属于精神障碍。不过,儿童患上这种精神障碍后,亲人的关心和爱护很重要的,及时接受专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精神的发育的。

心理指导:建议:多给孩子一些关心、陪伴和鼓励,后期的心理行为训练对孩子的精神发育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不能因为患者精神发育迟滞,就放弃对孩子的心理行为训练。

通过适当的训练,孩子一般能够生活自理,甚至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的。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您好!非常感谢您提问。我将以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为您答疑解惑。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格发展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积极情感能力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当这个阶段孩子受到友好对待、被我们充分支持时,就能培育出孩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从而呈现出有能力的人格状态;反之,孩子就会出现缺乏生活基本能力感、自卑、无价值感等心理发展障碍。

六到十二岁,孩子开始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埃里克森认为,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和心智渐趋成熟,孩子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认知迅速发展。孩子表现出“勤奋”的心理状态,孩子愿意去学校,积极学习各种技能,愿意跟伙伴交往。当孩子愿意学习,主动做一些家庭事务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呵护孩子的这种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陪伴孩子写作业。小学阶段,孩子的作业量变多,我们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还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而我们跟孩子交流最多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和作业。

孩子一到家,一些家长就开始唠叨了:“赶紧吃饭,吃完饭要写作业了”, “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等等。更夸张的是,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做各种规定,比如进门先拖鞋、放书包,然后去喝点水、吃饭,吃完饭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还得早点洗漱等,孩子一进门就给孩子安排好各种事情。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对孩子自主安排学习、安排生活的干预。孩子处于“勤奋”的心理状态,本来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我们家长的要求和控制会破坏孩子的“勤奋”状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慢慢走向自卑的心理发展状态。

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做是呵护孩子“勤奋”的发展状态呢?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家是讲爱的地方。孩子回到家需要爸爸妈妈爱的滋养,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永远是微笑的面容,大大的拥抱,给孩子拥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挑战。

其次,我们家长要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处于“勤奋”的心理发展状态,我们家长要做到收手,提供孩子自由和空间,相信孩子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回到家,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做的是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告诉孩子:“宝宝,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你有什么需要可以来找爸爸妈妈。”

第三,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学阶段也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家长可以在孩子学习的时间,自己在一边看书或者跟随一起学习,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以及同伴的认可。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孩子参与生活的机会,孩子自己打扫房间、独自去超市买东西、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的学习用品等,我们都可以借机肯定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告诉孩子:“妈妈真开心!宝宝可以自己打扫房间了/自己去超市买东西了/准备学习用品了,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鼓励孩子,肯定孩子,满足孩子需要被认可的心理发展需求。

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还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从身高、体型到学习成绩,孩子都会跟同龄的小伙伴比较,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一起学乐器的孩子说:“我要跟他比一比谁厉害”这类的话。孩子在比较中获得认可和自信,但是我们家长要注意的是自己不能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相比,一味地拿自家孩子跟别人相比,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自卑。我们家长要在孩子有这种比较的时候,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竞争。

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我们家长要做到用心呵护孩子的勤奋状态。帮助孩子走向勤奋、自信、进取、有能力的发展状态。

感谢您的阅读思考。希望您有收获。了解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系统落地的家庭教育方法,习得家庭教育的能力,欢迎关注我们。@怎么做家长

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善莫大焉!欢迎转发!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

我们是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看隔壁家的谁谁学生,他每年考试考全校第一,还那么勤奋又有礼貌,你怎么不像他?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父母想要促进孩子而说的一句话,在孩子看来是那么地不能接受。

“你的言下之意是,不要我咯?”孩子反驳。

孩子最害怕家长说以下的话:

1. 傻瓜,你真笨。

行为:对孩子直接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数落孩子。

结果:孩子被贴上了标签,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直接用“笨”来逃避现实。

应该做:无论孩子做的事情再怎么不合常理,也不能贬低孩子的人格,用侮辱性语言攻击孩子,孩子正在被引导的阶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不是让他记住“笨”的标签,而是让孩子学会下次避免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2. 你就是个废物,什么都不会。

行为:对孩子也是人身攻击,自信心降低。

结果:年幼的孩子会自卑,自暴自弃以外散失做事的动力和信心。

应该做:对事不对人,只探讨事情的做法,不攻击孩子的自尊心。

3. 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行为:用听话来约束孩子的自。

结果:站在高度用道德指责孩子的结果,让孩子成为一个不能独立的人。

应该做:和孩子探讨事情的由衷,一起分析问题的最佳解决。

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而赞扬别家的孩子?

那是因为每一个父母的心里:有一个不被自己接纳的小孩。

父母的担心:

1. 害怕因为赞美自己的孩子之后,而使得孩子骄傲不再上进。

2. 父母心中有一个高标准的自己。

那些在父母自己幼年时的被要求,被期许,所有自己没有实现过的梦,希望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得到实现,就像格式塔的未完成,那些童年没有完成的事件,希望在另一个时间段里,另一个角色里得到实现,于是有了,拼命希望孩子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遗憾。

3. 父母无法真正接纳“内心的小孩”。也就是没有真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完美才是常态。无论是接纳自己内心小孩的犯错,还是现实中接纳孩子的实际犯错,都应该知道,孩子犯错上帝都会笑。那是因为孩子正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为的归正需要家长的潜移默化地引导,这样地引导不是硬性的要求,更像是朋友式地交流。

怎样才能改变总是贬低孩子的行为?

1.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3. 当孩子犯错时,先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要先提自己的感受。了解孩子真正的情绪反馈之后,在与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4. 再提出善意建议之前,记得先夸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5.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同样也是对事不对人的赞美,由衷地赞美。

我是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萤火虫老师,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