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芳华精神病看演出(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芳华》)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已经突破四亿,不管怎样,最终没有杀入国庆档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尽管这部电影被很多人诟病,觉得冯小刚对红色元素的歌颂几近无耻,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对比同时期当下的很多院线电影,其优秀之处就很明显了。

虽然,影片有很多冯小刚私人化的青春念想和意淫荷尔蒙,抛开时代追问,套了一个 时代布景,讲述了一个类似于《致青春》的故事,这未免让很多人觉得必重就轻。

但是,《芳华》对于情感的处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的确过于表现,每一个人物都没有足够细腻的刻画,给人脸谱化的感觉。

在减掉了某10分钟之后,故事的衔接、人物的动机都显得十分突兀。

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影片,还是有很多电影可以看的,而这些电影在尺度和力度上,要高出《芳华》很多。

当然,在视觉影像和叙事上,可能已经不是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观影口味。

我下面简单地介绍一部。

《高山下的花环》

谢晋拍摄于1985年的影片,抛弃了主旋律电影假大空的语言风格和叙事侧重,讲述了赵蒙生被母亲动用权力派到连部担任指导员,为转正做服务的故事。

炮排长靳开来对他十分不满。紧接着,越战来了,母亲见危险想调赵蒙生回去,遭到了一致的鄙视。在战争中,连长梁三喜牺牲了。

影片侧重展示了军人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其中的台词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啊”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芬芳青春,花样年华。

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落泪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芳华》里的人物一般的年龄,比他们小很多。但是我目睹了那个年代,看着这些可称呼为老大哥、老大姐或者小叔叔、小阿姨的人们,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沉浮挣扎。

男主角刘峰这个红色年代的“五好美男”,仅仅因为向一个女子表白了爱情,竟然形象塌落,被从文工团发配到伐木连,再从北疆走上西南自卫反击战的炮火连天战场。当他愤怒抗拒审讯人员的下流逼供时,我跟他一同愤怒;当他手臂中枪无力抢救战友眼看战友被沼泽淹没,我跟他一样悲伤;当他失去手臂在海南跑车低三下四送礼求人时,我莫名无语……这是怎样一个男人啊,他经历了无数个男人一辈子的荣辱悲欢!

女主角何小萍,亲生父亲被打成,她一直在别人鄙视的目光中成长,继父的家庭里又饱受冷漠压抑。终于她被选拔进了文工团,却没想到在这里依然要承受被人嘲笑、被人误解、被人孤立新的打击。这样你就不难理解当有一天表演的主角这个曾经梦寐以求的理想降临时,她却是决绝地回绝不演!这样她也跟刘峰一样从文工团到了卫生队,随后在南国自卫反击战的战地医院里救死扶伤,然而立功的荣誉并没有让她从此获得尊重,反而刺激了她成了精神病人,神奇的是最后还是那个文工团的表演梦想让她恢复正常……又是一、二十年过去了,刘峰的妻子不堪忍受贫穷跟别人跑了,生活的偶然和命运的必然让刘峰和何小萍的肩膀靠在了一起。

《芳华》里的其他人呢,家庭条件优越的依然优越,下海经商的成了大款;刘峰爱情的初恋嫁给了华侨富商,远走海外……

逼真的画面,嘹亮的歌声,红色的舞蹈,激昂的演说,一切的一切,这都是我们难忘的青春,这都是民族记忆的历史。

什么玄幻穿越,什么臆想神剧,什么鲜肉美眉,都是速食垃圾,只能让人轻浮,只能让人肥胖,而不会带来丰富,更不会带来思想。

感谢《芳华》,思想的力量永远芬芳,历史的丰富永远华美!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