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害怕一个人呆是抑郁症吗(不喜欢一个人呆着是心理问题吗)

不喜欢一个人呆着是心理问题吗

如果你只是喜欢清静这没毛病,但是莫名就喜欢一个人呆着这就有问题。

早期的抑郁症都是这样引起的,适当的引起重视!~

平常得空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好放享受下生活!~

约朋友出去吃个饭,到处走走也挺好。

总之就是给自己找点事做,才不至于让自己总是胡思乱想!~

得了抑郁症是不是很害怕

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会?

写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全球共有约4亿人患有抑郁症,少于25%的患者会寻求有效的治疗;约9000万人患有抑郁症,接受治疗的大概只有8%;每年有20多万人因抑郁。

“抑郁是爱的附属品”,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事实上,一个人的情感越是细腻,感情越是丰富,精神世界就越脆弱。

在此,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点需要提前分享,想郑重提醒那些怀疑自己有抑郁倾向的人,抑郁症的诊断和确认一定不要自己根据网上的测试或者自测来进行,即便是有很深资历的心理咨询师都不行。

一定要去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找专家咨询诊断!

一定要去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找专家咨询诊断!

一定要去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找专家咨询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每个人的表现症状和抑郁程度不同,而且很多人只是有抑郁情绪,这个跟抑郁症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好比眼镜和眼镜蛇,没有半毛钱关系,但网络上的“抑郁自我测试”很容易引起误解,造成严重后果,很可能是终身的。

精神病专家认为,涉及抑郁的相关词汇,在精神医学中实在是太多也太乱了,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轻/中/重性抑郁发作、反应/内源性抑郁、迟滞/退行性抑郁、原发/继发/复发性抑郁、季节性抑郁、产后抑郁、老年抑郁、脑病/感染/内分泌/中毒/药物/毒品等引起的抑郁、精神病性/神经症性抑郁、应激性抑郁等,这些概念要么存在不同的评价体系,要么来源于不同的起因,内涵处于各种交叉混杂的状态中。所以再次提醒,一定要去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找专家咨询诊断!

好了,下面现在说正题。

于我们大众而言,对抑郁症有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你年纪轻轻的有什么事情好抑郁的?”“你看看这个世界还是有很美好的东西存在啊”“我看你有时候笑得挺开心的怎么会抑郁?”

人们不理解,那些看似阳光开朗的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又或者,他们只是偶尔内向了点,跟我们并无区别啊。其实,很多看似开朗的人如卓别林、憨豆、周星驰都曾被抑郁症困扰,很多看似笑得很开心如张国荣、乔任梁等都被抑郁症夺取了鲜活的生命,很多看似逻辑清晰判断理性的作家如海子、海明威也因抑郁走上生命的终点,日本作家太宰治更是在生日前夕写下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人间失格》后跳水身亡。

其实,抑郁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生理方面的,还受个体所在生活环境、个人认知等诸多非生理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既包括大脑激素、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基因易损性、遗传、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共通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抑郁到想要呢?

丧失了感知能力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外人看来偏内向不爱说话,其实是对社交的恐惧,不仅如此,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丧失了感知能力。感知不到同学、朋友和亲人聚在一起聊天的乐趣,感知不到学习和工作带来的满足感,甚至感知不到亲人离开的悲伤。

曾经有一位重度抑郁患者说,他的奶奶因为癌症离世了,身边的很多亲人站在床边,大家相拥哭泣。只有他冷静地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们,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悲伤和难过,仿佛一切都跟他无关。要知道,他从小到大跟奶奶关系很亲近,甚至比跟父母待的时间还长。

可能对于常人来说,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放声大哭,所有的情绪得到了合理的宣泄与释放,然后投入到下一步人生体验。

抑郁症患者不是,由于丧失了感知情绪的能力,所有悲伤的、难过的、快乐的情绪(并非真的不存在,而是他们无法感知)堆积在心里找不到宣泄口无法向外释放,而是涌向内心,而内心无法承受这种日复一日带来的巨大情绪压力,总有一天会崩溃,就可能会选择结束人生。

长期失眠做噩梦

彻夜无法入睡,长时间盯着电灯甚至懒得眨眼,直到眼睛痛得不行。于此同时,大脑在飞速运转,脑子里面像放电影一样播放各种画面,没有一点睡意。

即便能够入睡,也是非常浅的睡眠,不停地做噩梦,梦里都是自己害怕发生的事情,醒来后对于梦境的感知和记忆非常清晰,以至于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

长时间失眠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白天没精神,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很困,但就是没法入睡,备受折磨。

周围环境的不理解

大量数据表明,糟糕的童年,即儿童期遭受的情感折磨与忽视,会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当然,有的人能很好的排解这种情绪,那么对成年后影响不大。反观另一部分人,在遭受身体的折磨与家庭暴力(既有家长对孩子施加暴力,也有父母之间的频繁暴力)的同时,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甚至被讥讽、嘲笑、歧视,虽然跟抑郁症没有直接关系,但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影响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处理能力,遇到情绪的爆发点,就有可能产生的念头。

曾经接待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好、性格内向的中度抑郁症患者。由于性格内向不爱喊人,父母嘲讽责骂他没礼貌,偶尔一次的成绩下降,被父亲殴打母亲谩骂。尽管他反复暗示自己没事,但一次次被父母打击导致情绪越来越糟糕,多次想要轻生。偶然的一个机会,被精神病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一直坚持吃药治疗,后期恢复的还不错。

只是他父母一直没办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觉得父母责骂孩子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观念的反差一度让人唏嘘。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但而亡的人中有一半是患有抑郁症的。部分抑郁症患者选择也不仅仅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跟个体所处的环境、个人认知等综合因素有关。

对我们来说,面对抑郁症患者不要试图通过说服的去改变他们,比如跟他们说“你不要不开心,这个世界很美好啊!”完全没!有!用!我们可以静静地陪伴在他们身边,或者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抛弃他们,周围的人与他们同在。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带他们去医院看医生!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可以适当地进行自我暗示,“我很好”“我很正常”,然后选择正规的医院坚持看医生、吃药,配合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走出去晒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看看书,适当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写在最后的话,通过往年接触抑郁症患者,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患者因为得不到恰当的治疗或者自行中断治疗而丧失了重获新生的机会,而绝大多是康复或者明显康复的患者都会懊恼“为什么我不早点来看医生”。所以你看,抑郁症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得到恰当的治疗,就跟感冒发烧会康复一样一样的。那么,你做好准备和我们一起加油了吗?

一个人待久了是不是心理会有疾病

一个人待久了是不是会有心理疾病,我的回答是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理由如下:

如果一个人独处时,能够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能够关注到自己的各种情绪,能够和自己愉快地相处,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充实且舒适,能够自行为自己补充能量,那么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人待久了也不会导致心理疾病。

反之,如果一个人独处时,经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无所事事,对自己失去自信心,不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无法自行给自己充电补充能量,那么一个人待久了,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比如焦虑、抑郁情绪、社交恐惧等。

不过这种情况也未必是疾病,可能只是一些心理问题,心理亚健康,但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因为若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心理问题很大可能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时常焦虑恐惧,不敢见人怎么办

亲爱的,当你能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恐惧的情绪,为自己点个赞,因为你开始对自己的情绪有了觉知,同时你还能意识到由于自身的焦虑恐惧,你有不敢见人的行为,在这里你找到了自己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份很好的觉察。

那你是否还察觉到你的这个焦虑恐惧情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面对谁?或者具体什么情况下焦虑恐惧会出现的更明显?

这个时候的你除了不敢见人这个回避行为,你还有什么样的表现【情绪,想法,行为,身体生理】

例如:

你焦虑恐惧前后脑海有什么想法(念头)?

当这个焦虑恐惧的情绪产生时,你的身体哪里有不一样的感觉?心慌?呼吸急促?胃部紧绷?

当您不敢见人的时候,你有觉察自己脑中又有哪些念头升起?看到这些念头,你的情绪又有了什么变化?

当除了用不敢见人的行为来回避恐惧焦虑,你还会用什么行为来减缓恐惧焦虑的情绪?哪些有用?

如果是你最崇拜的偶像遇到这个情况,你觉得他会如何处理?他会如何想,如何做?

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遇到这个情况,你会如何开导他?

……

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引起我们内省和觉察,让我们在焦虑恐惧的那个当下看看发生了什么,自己的念头和身体又是如何反应的。而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我们生而为人类的面对特定威胁或者预计可能面临危险的基本应急反应。你有,我有,大家都会有,只是你的反应行为是不敢见人,而其他人是其他的表现。

当我们有了这份觉察和认识,我们就可以保有一份智慧心去觉察当下。

以上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一些基本情绪的知识和调节技能,让我们可以疏导管理我们的情绪。

另外:焦虑恐惧是我们的生存本能,这样情况会在我们面临危险和威胁的压力状态下产生,我们需要有客观处理现实情境的生活问题的能力或者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处理压力,减轻焦虑恐惧。

最后:生命的魅力在于未知,有快乐和美好,也会有压力或者痛苦,因此出现压力痛苦是如何耐受的技能学习也是可以帮我们减轻焦虑恐惧,从而减轻不敢见人的行为。

希望以上回到能对您有帮助。

为什么人经常呆在一个地方会抑郁

呆在一个地方抑郁是因为这个地方不舒服,没法满足我们的娱乐需要,这个地方可能带给我们压力,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又无法改变,经常触景生情,不满越来越多,如果以前在此发生过不愉快的经历,更是无法言说的痛。能离开还是离开,散散心,不同的环境会给你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心情。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