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主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种现象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精神疾病包罗万象,有功能性的精神疾病,有器质性精神疾病,有感染性精神疾病,有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还有中毒性精神疾病。在这些疾病中,有的精神疾病发病前并无明显的先兆,看起来是正常的。如旅途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与其它疾病,也都是有其生理基础的,在精神疾病发生前,首先体内的生理环境,比如神经递质、突触受体、调控神经递质分泌的神经轴等发生了变化,然后才有精神症状的出现,因为精神状态、心理过程都是在物质基础上工作的,如果人体的内部生理环境完全正常的,我认为是不能发生精神疾病的。但是内环境的工作过程、细胞层面及分子层面的变化是看不见的,传导到外显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来,需要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质变发生之前,患者可以看起来,是“完全正常”的一个人。因此,一个人突然出现了精神疾病,我们不仅要关心精神症状,更要关心精神症状背后看不见的原因与生理机制,从疾病的症状治疗和病因治疗双重入手,才能尽快控制病情。但是有的精神疾病至今病因未明,所以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既不容易彻底,还容易复发,如精神、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病因未明,不是説就没有体内生理变化的基础,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目前认为上述精神疾病,主要是基因遗传与环境刺激共同引起的,但是我们现在对遗传缺陷尚无良策,只有从社会心理刺激入手,既着眼于正能量的环境营造,又着手于提升患者对环境刺激的耐受性、心理成熟度、心理安全感等可变因素,也可以显著提高精神、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的。
很高兴你提出一个这么专业的问题,精神症患者的大脑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整个精神医学界200多年。之前,碍于科学的发展限制,尤其是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没有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我们对于精神症患者的大脑是缺乏了解的,最正规的理解就是精神症患者的大脑没有器质性改变,所以精神症属于功能性问题。可到了今天,得益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我们在精神症患者的大脑对比中发现了很多共性的变化,所以,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精神症患者的大脑是存在结构性改变的。精神症患者脑结构变化按照现在的研究结论,精神症患者大脑基底核、左枕叶、前扣带、左颞上回、海马右额中回等近20个区域存在明显的灰质减少现象,尤其是发病时间越长,这种减少的对比越明显。而相对应的,精神症患者大脑背外侧前额叶、海马、前扣带回下部、顶下小叶等脑区存在功能性缺失或紊乱现象。所以已经精神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诸如幻觉、妄想、情感反应、意志行为等等与常人明显不同的症状表现。所以不管是幻觉,还是妄想,或者是言语和行为上的紊乱,都很有可能是由于某一个脑区在疾病影响下的自主变化导致的。那具体是哪一个脑区,什么样的结构变化对应的幻觉?什么样的变化对应的妄想?什么样的变化对应的言语和行为紊乱?目前我们的发展水平还解释不了,可能还需要几代人不断的去研究,去总结,去发现。再说说精神症的治疗为什么医生总说精神症患者一定要坚持药物治疗?为什么精神症吃药好使?因为我们目前的药物治疗是基于精神症另外的一组病因研究结果诞生的。包括多巴胺假说、5-羟色胺假说和谷氨酸假说,而其中最为重要,对治疗帮助最大的就是多巴胺假说。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症患者脑内多巴胺量的失衡及多巴胺受体活性的失调是引起精神症的主要原因。所以根据这一原理,人们通过补充患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药物来治疗和控制精神症的症状。可以说从上世纪中叶第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诞生,精神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告别了无药可治的窘境。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一很多因为没有按时服药而导致精神症状有所反复,疾病复发的例子。可能我们还是对精神症慢性疾病特性有所误解。起码目前,在医学上,控制精神症的复发,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坚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实在我工作的病区,反复住院的精神症患者中起码有80%是因为没有按时服药,或是擅自停药,或是私自减少药量,或是偶尔少吃一顿。服药,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如果希望减药甚至停药,一定要咨询你的医生,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
我28岁得了精神症为什么我儿子13岁也得了精神症?有的人看到这样的题目,基本想到的是遗传,我们探讨一下,究竟是哪些原因在起作用。28岁患上精神症,基本可以断定是在28岁那年受过某些刺激惊吓,在这以前可能还有过一些刺激,但在28岁那年爆发,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颗稻草起作用了,还有就是从小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这是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还可能教育孩子一些不恰当的知识,如要防着人等,等受刺激惊吓的时候形成条件反射。比如被害妄想症,基本都有以弱对强,以小对大,一少对多的被欺负的经历。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家长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孩子慢慢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也是没有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就怕受到一些刺激惊吓,而人都是在大千世界里,谁都没活在真空里,受一些刺激惊吓是很难避免的,由于性格敏感,受到一些刺激惊吓,就可能形成精神症,或者其他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核心因素是性格,绝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的性格是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自卑自责,害怕失败,不敢担当。而这种性格的形成,基本都是从小否定、指责、批评、不允许失败造成的,所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是培养合格的家长。
谢谢你,闲聊一下。我认为很多疾病是由基因造成的,也有不少疾病不能归咎于基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癌症、痴呆症、心脏病等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又如品、酗酒、胡吃海喝、长久不运动、自暴自弃、某些传染病等等造成的疾病不能归咎于基因。不是基因造成的疾病我们可以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是很有效果的。是基因造成的疾病也可以积极预防,早期干预,也可以延迟疾病的到来。祝大家身体健康,谢谢。至于基因疾病的形成,我不懂,不敢胡编乱造,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