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听一堂好课,如同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裘袅不绝;又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再看学生,个个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住似的听着、想着、记录着…….回忆教师生涯,为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也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也经常观摩同组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此就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做到的“三须”.
一、必须精讲重点,深入浅出
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学中,通过仔细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战争前后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
战争前,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行使全部;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的领土、司法、关税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战争前,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二、必须结合实际,方法灵活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早在1941年,同志就在《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
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些方法也不尽人如意.但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三、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当然,由于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以上也是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小的心得,作为随笔记录下平时教学的点滴
朋友圈是传递安全信息的一个平台,一个通道,譬如,前段时期回了一趟老家,都不用打,朋友圈一发,亲朋好友都知道我回家了,真方便,快捿,
爱发朋友圈的人不夸张,也不是显摆,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跟自已的旅游生活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爱发朋友圈的人是自信的,阳光的,我爱发朋友圈,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图片是,《自贡老街宽巷子》,
写日记好处多的是,把平时的事记下来,有时看一下,回忆往事难忘开心的样子
教师资格老师是对职业技术的认证,了解自己得专业方向,考试时真实、专注、用心、坚持自己的题材。
父母辛苦把孩子养大送出国,孩子却把父母杀掉了,这真是没有人性的事情。养出了这样一个儿子,太悲哀了!
儿子黄某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黄某的父亲是中均律师事务所律师,母亲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因此,很多网友都感到不可思议。父母都是文化人,应该是非常重要教育的,为什么儿子却被教育成这样呢?
黄某此前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因要再次出国与父母发生矛盾。矛盾激化行凶后,将空调温度调低,拿到钱后,在柬埔寨被抓。
他的父母年收入百万,他有一个条件非常优越的家庭。该男子4号杀害父母后还在家呆了两天,6号才离开。
难以理解,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为何孩子会做出这种事情?到底是教子无方还是天生就是一个恶人。
姑苏老师来说说我的看法:
1.父母会溺爱孩子。
先谈教育吧!虽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但是他们并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家庭物质条件好,因而会溺爱孩子。
在黄某杀害父母逃跑后,警方在金边玛卡拉区一家大酒店将其擒拿归案,他们缴获了3部手机、1台笔记本、2个行李箱、17枚戒指、1个包、2张身份证、10张银行卡和2张手机卡。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谁会给孩子买这么多东西?一个人需要3部手机吗?还有17枚戒指,很可能是儿子找了女朋友。他一个人有2张身份证,说明造假了一张身份证。从这些物品中可以看出黄某是个贪图物质享受并且不诚实的人。
2.母亲太温和了,难以管教孩子。
他的母亲性格很温和。有一名陈教授的学生说:“我上学期上过陈老师的课,她的声音特别温柔。”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是很温的。这种性格的人也很善良、软弱。从她的性格中可以推断出,她在管教孩子时,会缺乏坚定。容易被孩子牵着走。
他们的邻居说,黄某阳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内向的宅男样子,阴郁。黄某阳的一名高中同学称其性格偏激,极端,容易被一点点小事激怒。这种人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后,很可能会用极端的来解决矛盾。母亲也管不了他。
3.他并不是天生就是恶人。
也许有的人天生就带人坏人的基因,一生下来就是坏人,但是他不可能。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温柔的人,性格很好。两个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有修养的,因此,孩子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这样。
最大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可能父母平常太顺着孩子了,因此,在父母拒绝孩子后,孩子就会感到非常愤怒,他受不了拒绝。所以,一怒之下就把父母杀害了。他当时最大可能就是想要钱。父母都死了,他们的钱自然就都是他的了。
父母赚多少钱都是父母的,与孩子毫无关系。父母在物质上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贪婪。
把孩子送出国,孩子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自由,想杀谁就杀谁,真是太悲哀了!这个悲剧的发生,给多少家长敲了一个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