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游戏产业被称为“精神”?对于网游之弊的讨论,这些年从未止休,而其成瘾性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存在很大共识。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也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虽然网络游戏的主要受众并非未成年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手机的普及,玩网游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很多调查都显示,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成了网游痴迷者。这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未成年人群体,一旦沾染上网游,有些的确很难抽身,痴迷其中,对于身心发展不利。正因如此,近些年每次全国,都会有代表委员关注这个话题,场隔三差五也会有所聚焦。具体到行动,国家层面的防沉迷实名认证平台也已经建成,很多网游企业都接入其中。另外,对未成年人玩网游的时间、内容等,大多数网游平台也都有具体的限制规定。当然,现有的这些管理很难说收效完美,未成年人痴迷网游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怎么有效加强管理,依旧值得监管部门以及各大游戏平台探索。但同时需要提醒的是,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不仅是行业问题,同时也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过去,媒体报道过不少青少年沉迷网游的案例,其中不乏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父母做生意疏于照料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只能玩手机打发时间等。某种程度上说,网游是这些孩子逃避现实世界的手段,是问题的结果,而不是问题的原因。如果父母、学校、社会,能提前多注意孩子的教育和疏导,孩子们就会少一些沉迷网游的可能。游戏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网游争议的本质,其实就是怎么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多为孩子提供有价值、有趣味的活动,那他们自然会减少玩网游。其实,不仅是网游,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同样制造了不少“网瘾少年”。互联网使用者越来越低龄化,一味把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割裂开来,并不现实。在近年来的全国上,不少代表委员就呼吁,要给青少年网络游戏监管设立分级制度。网游本身有没有原罪?成年人用来打发闲暇时间无可厚非,在全世界都是一种普及的娱乐产品。网游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也不可能全是未成年人“贡献”的。重视网游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很有必要,但它到底够不够得上 “精神”“电子毒品”的标准,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讨论。“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来发展。”这句话说得没错。因此,对于防沉迷落实不到位、确实危害青少年的网游平台,该管就要管,该罚就要罚。有病治病,没病防病。无论如何,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要。
个人觉得最大的弊端就是价值观扭曲,让一些孩子认为不好好读书,光靠打游戏当个主播也能活的非常不错。但能出人头地的主播,游戏大神毕竟是少数,还得混杂诸多的因素才能成功走出一个日进斗金的”大神“。可孩子们不这样认为,他们总以为只要游戏打的好就可以了。还有社会上有些学校还开了电子竞技专业,TMD纯属坑人!!!
还没有人回答
全世界放弃他,你也不能放弃。两个真实的案例,你参考。两个孩子都是被同学带到游戏厅,从此沉迷游戏,不能自拔。一个孩子高三,一个孩子高一。高三的母亲天天利用送饭的时间,监督他,利用他较好的寝室同学报信,甚至找到老师让老师帮忙做工作。但是这都没能阻止孩子继续打游戏。于是一天晚上,母亲找儿子彻夜聊天,痛哭着表达对儿子的痛心,把责任都怪在自己的头上,诉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家里的各种困难,告诉没有能力帮他找工作他要靠自己,告诉他他以前有多乖。那天晚上儿子也哭了,他第一次看到母亲这么痛哭,内心受到了触动。他真的改了,以不是太高的分考上了大学。这个高一的孩子,沉迷游戏,不去上课,父亲打孩子管孩子,母亲溺爱孩子偷偷给他钱。后来孩子所有人的话都不听了,不让在家打游戏就去游戏厅打游戏,最后休学了。父亲让孩子参加了高考,条件是花钱送他去民办大学学习了计算机,孩子毕业后回到了父亲的单位,当起了临时工,父亲教孩子火焊手艺,亲自做孩子的师傅,单位经常出差,到偏远的地方,一去几个月没法上网,父亲给孩子找了个对象,孩子突然长大了,知道要赚钱养家了,跟着父亲好好的学手艺。父亲给他买了房子,他现在也成为了一个年轻的父亲,终于懂得了作为一个父亲的不易。孩子小时候会犯错,你是唯一能把他从深渊里捞起来的人,任何时候不要放弃,也不能放弃。尤其是男孩子,打骂只能起反作用。尽可能改变他,引导他,陪伴他,希望您能跟他一起度过他最黑暗的人生时刻。必要时可以找网瘾专家给孩子做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