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犯罪后的心情(一审被判处死刑后,罪犯的心态会如何变化)

一审被判处死刑后,罪犯的心态会如何变化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多次接触一审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对他们的情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下面就简单说一下:

1、罪犯被一审判处死刑后,当即一审宣判后。看守所就给罪犯带上脚镣,以防止这些准死囚犯发生不测。

2、罪犯被一审判处死刑后,一开始心里都非常崩溃,心乱如麻。但是求生的又促使他们大多数人都要求上诉,因为上诉有可能改判,但至少可以拖延几天。

3、罪犯被一审判处死刑后,会更加思念亲人,留恋社会。一般都会给家人写信,写遗书。写信的内容:首先就是谢罪父母,恕孩儿不孝等等;其次就是教育子女以后千万不要犯法,可谓幡然醒悟;最后劝妻子该嫁还是嫁了吧。等等。

总之,罪犯被宣判死刑后,心情是痛苦、绝望和复杂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长期关押监狱的人,出狱后会对社会产生无力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反映人性、道德、法治的外国电影,和国内的情况不能完全等同,只可以借鉴。

在国内,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是可以很好地生活改造的,基本上不会对社会产生所谓的“无力感”。

第一,罪犯基本生活保障很充分。罪犯伙食费由国家财政支出,伙食标准有制度规定,能够达到实物量标准,很多时候还有改善伙食、加餐、自购营养品等机会,罪犯营养健康没有问题。

第二,罪犯医疗卫生保障很到位。罪犯卫生费由财政保障,季节性流行病预防、诊治都可以免费进行,个别大病如果较为严重可以申请暂予监外执行,也叫保外就医。很多罪犯愿意保外就医,因为家属不愿意接受,耍无赖让监狱治病,有的监狱为了维稳需要真拿出几十万给罪犯治病,享受到省部级干部的待遇。

第三,罪犯学习教育条件有保障。在监狱,罪犯必须参加劳动和教育学习。劳动岗位也能为你培训一技之长,很多监狱还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班,在里面可以考证出来就业很抢手。文化课、识字课、法律课、心理教育、个别矫治,都会让你的心态逐步往认罪悔罪的道路上走。每个季度还会有文体活动,开展文艺、体育、书画项目展览比赛,放松罪犯身心,舒缓思亲挂家情绪,稳定监管改造秩序。

第四,罪犯回归社会的路径较为健全。罪犯日常有亲情、亲情短信、亲情书信、亲情会见、日常会见等等机会,可以让罪犯与家属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两年还流行了离家探亲,更是让改造良好的罪犯更好地改造。在即将出监狱之前,还有出监教育,对当今社会流行的消费模式、交通、通讯进行模拟,帮助你顺利回归社会。

第五,当前的刑罚执行制度有利于改造。当前的刑罚执行制度有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基本条件都是:认罪悔罪、遵守监规、认真学习、积极劳动、没有再犯罪危险等等。所以说,你只要在狱内不违规违纪,好好改造,减刑假释的幅度是很大的。一般十年刑期,如果好好改造,努力挣分,最多刑期过半多一点就能够减刑释放。这对很多罪犯是很大的激励,也保障了狱内正常的改造秩序。

有以上几条,罪犯基本上会对回归社会充满期待和向往。但是,也存在着部分罪犯不能回归、不愿回归的现实。比如,孤寡、慢性病、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孝顺等老年罪犯,由于出狱之后缺乏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保障,往往不愿意回归社会。这个时候,地方社区矫正机构和村居也会进行妥善安置。后面这段就是考验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了。

亲人坐牢了伤感说说

1、想念坐牢的亲人,这是一件多非常痛苦的事情。

2、心里想着亲人,难以自拔,可以想到他们在牢房里受苦,感到心如刀割。

3、无论多么想念,也无法化解亲人坐牢的痛苦,但仍然每天晚上想着他们,心中暗自流着泪水。

4、每天在家门口等着他们回家,看着他们受苦的样子,心痛的无以言表。

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有哪些

会导致、失控,乃至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被犯罪分子用来实施、、等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
非法持有行为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和社会隐患性,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非法流入市场和社会的一方面给部分有预谋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工具,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也加剧社会矛盾了激烈化、扩大化。一旦非法持枪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或纠纷,事态的发展便极有可能失去控制。
这些行为人持有的本意固然只是用于个人收藏或是狩猎,但在情绪波动巨大、思维紊乱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作为行凶报复的工具,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有效打击非法持枪行为势在必行。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