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您这样的情况,不算是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指导意见建议您平时生活中放松一些,对于一件事情不要可以的追求完美,自己调理调理一阵子就好了。
还好问的是阴暗面,而非"黑暗"若问人的心里有"黑暗"面吗?大概所有人都会坚决否认的,试想一个的心里都存有一片"黑暗"了,那他成了什么了人了。我认为,阴暗面的释义应是:所有人都有,只是某些人会因时因地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反之,有人不会表现出来,而深藏心中(从心理学上恐怕很难做到)而黑暗面的释义应是指违背社会规则(物质的,心理的,伦理的)有这种心理上的黑暗面的人不是没有,应属极少极少的了。基于上,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自由度可由答题来"操作"。可以说没有(我很阳光,坦荡,没有自我,心怀仁慈)一辈子都心静如水,见花都是佛!也可以说有,在岁月的某个阶段某个时刻有过那么一点事儿(心理的,物质的),但人生在世,孰能无过,知错就改,仍是一坦荡君子。以上一孔之见,不喜者,可忽略它!(简论)
浑身难受,去医院检查却没有毛病。这样的人群以女性居多,而且多集中在40-60岁之间,很多人长期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手里的检查单一大摞,却找不到病因所在,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种病居然应该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为什么?请往下接着看!这种病,被称作躯体形式障碍,精神科常见疾病之一,根据最新的ICD-11诊断标准,改名为躯体痛苦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简称BDD)虽然属于精神科常见疾病,但却经常在综合医院出现更高的就诊率。此病指的是以躯体症状为特征,导致患者对这些症状过分关注,进而反复就诊。这种过分的关注并不能通过临床仪器检查出来,而且,也不会因为医生的解释而缓解。因为这些患者都是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其次以呼吸系统居多,表现胸闷、胸痛;其他亦常出现周身的疼痛、烧灼感,以及皮肤的酸痒,喉咙的异物感等等,都属于此病范畴。该病具有以下特征:一、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但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强烈反应明显不对等;二、对躯体健康过分担心,包括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担心;比如我印象中的一位女患者,因为几天吃不下饭就怀疑自己患了癌症;三、反复就医检查,虽然检查结果阴性,医生也给予解释患者很健康,但其仍不能打消疑虑:还如上文中这位女患者:在本市医疗没有得到验证,为此去往北京大医院就诊,虽然没有得到患病的答案,但仍对自己病情过分担心;躯体形式障碍的核心是焦虑躯体形式障碍往往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国外研究显示,常为焦虑、抑郁的伴随症状,但就诊的患者通常又不会暴露其情绪问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再加上就诊的是综合医院,毕竟综合医院的医生对这方面考虑不多,就导致了疾病久久不能根治的结果。所以,在患者怀疑自己是此病,或者临床医生怀疑就诊个体属于该病范畴,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问诊:患者最近有无应激事件刺激、是否产生焦虑的情绪、应激事件与症状的出现是否存在时间上的联系等等。当然,诊断此病的前提首先还是要通过一些辅助检查排除此病。既然知晓的此病与焦虑情绪有关,那么治疗上,抗焦虑治疗往往有效,而且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抗焦虑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抗焦虑药物治疗,起效快速的如苯二氮卓类,但不建议长期服用,以免形成依赖;除此还可以选择SSRI类,但相比于苯二氮卓类,该类药物起效偏慢,约半个月才能看到效果,而且相对费用偏高;二、认知治疗,也就是最近几年心理学大热的CBT治疗,但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操作,否则容易适得其反;三、改变生活模式:包括运动,合理健康的饮食、稳定的人际关系等等,都能够帮助对抗焦虑。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问题
不是心理学能“改善”人的心理问题,而是心理学能够帮你找到自己问题的症结,然后还是要由你自己亲自去解开那个结。心理学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关联和应用。当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心理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从认知、觉察、洞悉、感受、觉醒、改变等一系列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的引导。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首先,经过全面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解释一些特定的心理现象。通过资深咨询师的敏锐洞察力、以及过往知识经验的总结,他们能够根据你的描述去找出引起你这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而你也可以通过自学心理学,进而疏导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就好比我们发烧了,你整天觉得头晕头痛,如果这时候你吃止痛药是没有真正作用的,你要找到导致你发烧的炎症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地“退烧”。而我们普通人,如果不了解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问题的发展机制,就永远只能靠止疼药止疼,炎症还是得不到消除!你始终还是会不断地“发烧”。举个例子:你因为妻子对你的不信任而极度苦恼,她整天用各种方法去调查你的行踪,对你各种不信任,让你苦不堪言。如果不了解心理学,你就会认为妻子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她疑心病,她不懂道理,她非常令人厌烦。你甚至觉得与这样的人生活是痛苦的,她越是控制,你越是想要逃离,久而久之,这种婚姻关系就会出问题。而如果你了解了一些心理学常识,你就会明白,你的妻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她内心的一系列深层逻辑的。尽管她的逻辑不一定正确,可是你无法改变她的心理逻辑,在她的认知里,她百分百是没有错的。妻子对你的这种控制行为,来源于她自身强大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在她的潜意识流的最深处,她是不被爱的,她是极其无助和痛苦的。所以她只有通过这种看似无理取闹的去寻求她自己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安全感”。那些越是控制欲强的人,内在越是极其虚弱,这种虚弱让她恐惧,而当我们受恐惧支配时,她的一切行为模式早就已经脱离了她的本意了。所以你对她的判断都是错误的。如果你了解这些深层逻辑,就会明白,解除妻子的不安全感,要从她的原生家庭和童年时期的压抑去找路径。她的这种不被重视、不被疼爱的凄凉感,深深地压抑在她的内心深处,那么,这种孩子长大了以后,就会变得敏感多疑,控制欲强。而她的所做所为,往往又会引起对方的极度嫌弃和反感,于是,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而妻子的痛苦也会逐渐加深,最终非常可能导致抑郁,必须吃药才能控制她的行为。不是不爱了,也不是不自信,控制欲来源于深深地恐惧,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如果你能够对妻子有这样的认识,你就不会一味去责怪她,你会心疼她。所以你会首先去找到她不安全感的来源,然后尽量去补足她的那些不安和恐惧。她没有了恐惧,就会心态平和,也不再敏感多疑了。以上只是一个片面的小例子。目的是想说明,我们一切思想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层逻辑在推动,如果我们不去了解那个逻辑,只是针对表面言行进行劝导和批评引导,不仅毫无作用,还会阻碍了交流的通道,最终让问题彻底打上死结。第二,心理学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预测也是基于对心理现象的洞察,以及过往经验的总结。你会根据自己的心理发展路径,预测此刻的心理现象,将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发生。如果你能够在那个行为发生之前就预测到,就可以避免那些不期待发生的行为的发生。比如,只要是提起你的某个令你非常痛苦的“伤疤”,你就会进入“非理性防御”状态,那么,你接下来的行为就会变成“失去理性控制”的应激行为。那么你就可以在这时候,人为控制这种不理性行为的发生了。而这一切都基于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第三,心理学可以控制行为的发展进程。其实这一点也就是基于预测之上的控制。当你能够预测到接下来的思想行为模式,你自然就能够控制行为的发展和进程了。而这一切依然基于对自己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具有深刻洞察的基础上。而深刻洞察则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所以,心理学能够拓展和引导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的逻辑性,在源头上去控制自己的言行。找到心理症结,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为什么资深心理咨询师,却多年都无法改善自己的问题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个体差异性对心理干预的敏感性不同,所导致的问题了。比如,资深心理咨询师他完全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一切症结,也知道该如何解决那个症结,可是,解除这个症结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课题”,却又是那个心理咨询师所极度敏感和排斥的另一个心理问题了。比如: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在婚姻感情上出现问题,她完全洞悉自己婚姻里需要面对的深层逻辑,也知道如何去改变,只要按照这些路径去走,她一定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而她也已经为无数家庭无数遇到相同婚姻问题的家庭解决了问题。可是,她偏偏没有办法走出“亲密关系”带给她的阴影,那种强大的心理印迹让她在明知问题症结的情况下,却没有能力去完成那个“修复”,而如果这种修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她就需要更长时间去修复那个阴影,而有些心理阴影,是我们终生都永远都无法消除的。如果你没有那个心理阴影,那么,你的问题就按照解决路径得到解决了。哪怕她是心理咨询师,她也解决不了。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留下了很多印刻在生命里的“制约”和“阴影”,心理学只能帮你找到它、认出它,而解决问题,仍然需要你自己的努力。最后:心理学可以引导你,去找到你的心理症结,你自己勇敢地去打开它。可是心理咨询师自己本身,也有很多他眼睁睁地看见了、就悬在那里的、打不开的结。但是,看到了那个结,是你打开那个结最关键的一步。连看都看不见,何谈去打开它呢?这就是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不是,它做不到对你的心灵进行一个全面清洗,打开所有被锁上的结。但是心理学给你一扇门,一扇让你走进去,去真正了解你自己的大门……-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