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他的道德发展有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对是非独立的判断标准。是最高阶段,对事物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世俗规则的限制,但是更多考虑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①道德发展的核心是认知;
②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
主要运用道德两难法,这也是论证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
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处在这级水平的儿童,往往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而非常规的道德准则或社会期望来判断。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儿童已能理解维护家庭或社会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结果。
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力求对道德价值和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评价时能超越普遍原则,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道德准则。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前习俗水平分为两阶段:
(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2)相对功利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二、习俗的水平(9-16岁)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顺从传统要求,符合大众意见,期望得到别人赞许,并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又叫做好孩子定向阶段。
(2)维护权威(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
这一阶段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制约,达到完成的自律水平。所以说成年人中只有少数才能达到。分为两个阶段: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认识到法律和道德准则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而来的,既然是商定而来的就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处于这一段的人认为法律法规应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改变或修订。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与秩序和法规定向阶段两个阶段都涉及到了法律法规,不同之处:秩序和法规定向阶段认为法律是不能变动的,只能僵化的遵守;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修订。
(2)普遍的道德原则(良心)定向阶段。(这是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道德判断系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发展的,有一定的发展顺序.成熟的标志是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原则.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