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依恋模式的两种类型(依恋模式一般可分为七类)

依恋模式一般可分为七类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是其中最好的一种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合作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好奇,有创意,对同伴的需求比较敏感,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

形成安全依恋一般需要对婴儿的需求,能做到非常敏锐的察觉,和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陪伴,可以很好的理解婴儿的心情,需求,困难,可以给予恰当的支持。

第二种是沉溺型的依恋。

依恋类型具有什么性

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四中。前三种常常复杂地结合起来。

什么是依恋

精神分析家鲍比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的依恋模式有四种:我好你不好的抗拒型;我不好你好的回避型;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型;我好你也好的安全型。成人依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的依恋模式的再现。童年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系,会影响一个人往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无论所处的是亲子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恋爱关系还是婚姻关系,你都会发现这四种依恋模式的存在,同时也会发现,人最深的愿望或痛苦,人的爱恨情愁的情感是跟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紧紧相关的。我们简单阐释一下这四种依恋模式就知,人依恋情感背后的人形。

“我不好你好”的回避型,和“我好你不好”的抗拒型,都可说是焦虑矛盾形态,在成人依恋关系中就是你所说的焦虑矛盾个体。这两种依恋模式,表现迥异,但本质一样。前者是害怕和躲避关系,后者是依赖和主动掌控关系。深入看,回避型的主体,其自我内心建构的“客体关系”是:“我不可爱的自我”和“自大自私的父母”,他成人后的人际态度是小心谨慎,防备走近。 抗拒型的主体内心建构的“客体关系”是:“无所不能的自我”和“懦弱或溺爱的父母”,他成人后的人际态度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两类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就如你所体会到的:一方面希望和他人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对建立这样的关系没有信心;而他们对依恋对象的感觉,是极其敏感、多疑、控制。这都只因他们内心的“弱我”害怕受冷落、遭否定、被抛弃。这也反应了,一个人的外在关系状态是他内心关系模式的投射。

以亲子关系为例,回避型个体,犹如拖沓或自闭的儿童,抗拒型的个体,犹如任性或人来疯的儿童,他们成人后在亲密关系中反映出,前者就是那种容易隐忍、忧郁、失落的“受害者”,后者是那种显得焦躁、激进、强势的“者”。但他们依恋的本质相同:一个以被动攻击,一个以主动攻击而吸引对方的关注。换种说法,他们是以不同的控制,誓死到达对方或他人必须“爱我,接受我”的目的。

以婚姻关系为例,那种打不散的夫妻,即是矛盾焦虑型的依恋风格。他们犹如刺猬配对,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才那么既害怕抱得太紧(亲密)而分开,又恐惧疏远(分离)而亲密,以此的循环。深入看,他们能够忍受这样的矛盾亲密,其吸力应来自成人依恋模式的原型,心底深处那个熟悉而陌生的——爱我或不爱我的亲人(或客体)。

而“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反映在成人关系中是那种极度敏感、有个性缺陷的主体。比如偏执、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的依恋风格,是顽固地对对象索爱。要么,他们根本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要么他们在建立关系以后,因为他那“对关爱的病态需求,如过分依赖,毫无边界,软硬控制等”而终导致分离。这类极度不安全的个体,其内在的“客体关系”是:“被侵犯或被剥夺的儿童”和“冷漠或施虐的父母”,在他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他总会无意识地寻找那个——熟悉的陌生亲人(或客体)。其索爱与分离的重复,正是他内在关系模式(恐惧的小孩与坏客体)的投射,而应验着他的自我期许:原来我真的不好,你更不好,我真被你抛弃了。

相反,“你好我也好”的安全型依恋模式,反映在成人关系的双方,必然是人格成熟的主体。他们犹如两棵长势茂盛的榕树,相互依偎,但一定有边界;相互尊重,但一定有主见;相互信任,但一定不控制对方;相互体贴,但一定不迁就对方的无理;一句话,双方允许让对方做他真实的自己,在依恋关系里没有恐惧。这样的人,在他过去的依恋模式中,一定是获得过足够的安全体验的主体,其内心深处是建构有“我好你也好”的依恋模型。他们在相处的关系中,所感受的是熟悉的亲人(或自己),而非熟悉的陌生人。

何种依恋模式,决定了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何种角色,以及生活质量。每个人都在属于他的依恋模式中或痛苦或快乐地上演他的人生。

依恋和信任的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负面信息,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