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学同理心理论(共情的原理)

共情的原理

所谓“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译为“同理心”或“移情性理解”,指的是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做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研究表明,共情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一种重要沟通机制,对于双方的成功交流发挥着关键作用。共情也有助于个体产生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同时有助于减少群际,改善群际关系。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会不会很痛苦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很痛苦,因为存在着角色转换,除非在体验对方内心世界的过程中,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情感。因为“共情”能力很强个体,通过他人的描述,就能够很容易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对方的情感与思维。如果,碰到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就会很容易引发自己的情感,如果不是很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很痛苦。

一般情况下,体会对方内心世界的时候,是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共情”也被成为“通情达理”、“设身处地”,我们说一个人很“通情达理”,就表示这个人能够很好的体会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对其理解。体会对方内心世界就是:自己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位置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而对其理解则是:站到自己的角度,对自己体会到的对方内心感受,做出自己的反应。

在“共情”的过程中,存在着角色转换,所以在体会他人角色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导致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完全全体会对方的内心世界,只能是大概的去感受,这个感受也只是通过体验得来的,当角色转变回来时,就会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体验到的这个感受,所以,“共情”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理解,而个体表现的情绪、情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这个体验。

如果,“共情”对象和自己有共同的经历,那么,个体就很容易引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个情感并不是“共情”的情感,而是因“共情”他人,所引发出的自己内心情感。所以,共情能力很强的人,除了引发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愉快体验外,是不会很痛苦的,如果情商高的话,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

区别: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不过,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出来的。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将这些引入游戏中,加深孩子的体会。这对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什么是共情,如何感知别人的情绪

共情是被心理学认为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关键,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就是说与一个人共情,需要以他的视野看世界,要进入他的世界里,一同感受所有的感受 。 共情也可以说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沉淀或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 比如,听到老人讲革命事迹,仿佛真的回到那烈火战车上的豪情;讲到上阵杀敌,恨不得我们也共赴现场,就是这样一种共情,荣辱与共也是一种共情。

那么如何用共情来感知别人的情绪?

要能感知别人的情绪,要先理顺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可分积极情绪和消积情绪。 我们要用共情来感知情绪: 首先,要接纳情绪所处状态,客观实际的分析,对方实际情绪产生的特点原因和文化背景。比如,用共情来感知孩子的情绪,需要明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的特征,会产生什么阶段性的想法,才能够更好地遵守孩子的成长规律,客观感知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长久的还是阶段性的,从而明白其实际需求。 其次,走出自己的心里世界,换位思考,进入对方心里世界。摆脱以自我中心,让自己处于无我状态,用"你感到…因为…"引导诉说,一边倾听来对方的叙述,一边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所处的情绪状态。这里要因人而异,善于感知,使用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把握好角色,感同身受。 最后,跳出来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情绪体验的理解,回应传递给对方知道,明白他的表达,让他感受到是可以与他的内心世界情绪同频共振,甚至也可协助对方了解他未知或逃避的部分情绪。

人与人的交往中,总在情绪场中,一个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个低头回眸,一声若无其事的微笑…都可能体现着对方千变万化的情绪,要想准确感知,唯有用心,唯有用真诚进入对方世界,时刻以对方视觉感受所有情绪。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