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精神科的重性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甚至可能导致病人出现轻生行为;抑郁障碍的核心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患者在反应灵敏度上下降,自觉反应迟钝,记忆力差,高兴不起来,周身不适等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接触的抑郁障碍患者大多数不愿主动就医,也不愿意和医生过多交流,表情愁苦,闷闷不乐,整日郁郁寡欢;家人会反应患者活动少,食欲下降,有些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消瘦,这些表现严重影响着病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防御机制,在遇到压力,挫折时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是防御机制带来的正常反应,随着我们注意力的转移,很多负面情绪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但很多人出现负面情绪后不一定能够通过自身调节而消失,相反自己会深陷其中,让原有的抑郁情绪变得迁延不愈,还会出现其他附加症状,如果超过半个月情绪仍不见好转,我们建议还是需要到医院就诊的;这样首先给自己的精神状态做个评估,再根据患者目前的状态选择治疗方案,轻度的抑郁发作我们可以试着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服用抗抑郁剂作为辅助治疗;如果病人抑郁障碍较严重,甚至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状,那我们还是建议患者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对于精神症状还应该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对那些伴有行为或者观念的病人,首选无抽搐电休克还是比较安全的,临床上治疗效果较好,能在最大程度减少意外的发生。
作为医生,我给予病人的意见是最中肯的,当然很多人会有误解,觉得医院就是想让患者住院,这样收入就会增加,给医院创收等等;其实创收虽然是每个医院的任务之一,但绝不是首要任务,公立性医院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疾病带给患者的困扰,更何况这是针对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生命。现在医患关系复杂,很多病人不相信医生,这也和一些个别医院或者医生的行为有直接关系,但是希望大家正确看待医患关系,不应该妄下结论,毕竟多数医生还是有良知的,请相信他们。
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当时是急性发作,躯体症状很严重,怕死不敢睡觉窒息感,非常痛苦。是那种想死又不敢死的感觉。网上查了治抑郁症的药,都有很大的后遗症或者说是反应,开始不敢去医院。后来想着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活下去一点意义都没有。还是得去吃药,药物反应管它呢。后来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找了一个专家门诊。配了药。吃了两个礼拜,感觉越来越好。后来就一直吃了半年,慢慢减药到停药花了半年时间。现在好了。
和医生跟我说,抗抑郁的药是不会上瘾的,纯粹治疗睡觉的安眠药是会上瘾的。
我觉得吃抗抑郁的药是一个方面。它能改变你的躯体症状,但家人的理解和关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让你坦然的面对抑郁症,这是保证你抑郁症病愈之后不复发的关键因素。
陪孩子一起面对,先休学一年治病吧!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会患上抑郁症,而且这种病症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变低了。不过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会患上抑郁症,而且这种病症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变低了。不过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抑郁症是可以缓解的,不过很多患者一旦受到刺激,抑郁症往往也很容易复发。那么一旦抑郁症犯了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等。
第二,抑郁症后首先要使用抗抑郁的药物,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以后,再配合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最好还是要坚持服药。
第三,自我调养对尽早康复也至关重要。做最感兴趣的事,如果事业上没有获得成功,想办法增进自己的技能,从最感兴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寻找其他成功的机会,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活动。
第四,生活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广交良友也有帮助,这样可以避免和医治孤独和离异感,减轻抑郁症状。
第五,抑郁症不易治愈且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去除心理因素,药物只是控制了疾病的某些症状,当遇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时又可能复发,因此建议最好采用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六,避免服用避孕药,巴比妥类,可的松,磺胺类药,利血平等药物,另外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和氨基酸的食物。如谷类,鱼类,绿色蔬菜,蛋类等。
这些就是对抑郁症治疗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和治疗方法,有一点说是非常在理,就是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在作怪,有时候药物往往只能治疗抑郁症的外在症状,所以关键还是要放松心情,让自己从心底真正快乐起来,才是关键所在。
指导意见:你好!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目前病因未明,容易复发,又叫"心理感冒",目前主要是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促进病情好转,但抗抑郁药物治疗起效需要一段时间,至少两周到六周,甚至更长时间,因人而异,在抗抑郁药物治疗起效之前,抑郁症的病情是在发展中的,所以感觉服药后病情加重了,实际上是药物在与抑郁症状竞赛,只有等药物浓度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起到控制抑郁的作用,这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有效果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