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罗森塔尔效应是谁提出(罗森塔尔效应的故事)

罗森塔尔效应的故事

1968年,罗森塔尔教授就开始策划一项心理实验,当时他在美国加州的某所小学选择了一批学生,并且开始当着老师的面,预测了18个人的未来,但是他都采用了赞美的口吻,说他们都非常有潜力,是大器晚成的材料,并且要老师和18位同学都要严格保密这件事,但是实际上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他选择的这18位学生都是随机的,而且赞美的话也是提前准备好的。

而在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再次回到这所小学,给曾经被赞美过的18位学生进行了二次考试,而这时奇迹发生了,据说他们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并且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甚至连求知欲也更加旺盛,对于和人打交道的也更加高了。

罗森塔尔效应的本质

怀有期望的激励。

罗森塔尔效应的本质,可以用期望理论解释。

维克多·H.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工作激励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通过人们的期望来解释激励问题。

期望理论指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有目标的,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

“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人们抱着希望而做的。” 人们如果做着没有目标、没有希望的事,那是没有任何积极性的。他们认为: 人们对一件工作动力的大小由其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及由目标导致期望利益的可能性之大小所决定的。

这个结论在实用上、在理论上都是很有用处的, 也很有趣。例如,一件工作的指标定得过高,达到指标的可能性很小,人去干这样的工作就不会有什么积极性,如果指标定得很低,可能有吸引力,但工作可能会受到影响,没有发挥出人的潜力, 只有确定得适当,对工作对职工才都有好处。

现代信息论的研究表明,只有那些确定得当的目标对人们才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样的信息量,被人脑吸收得最多,不高不低地确定指标、 目标,在领导科学中被称为“0.5艺术”。目标确定合理,那也不一定能吸引人,那还要看完成目标任务后能带来多大好处,达到个人期望利益的可能有多大。

每个人的期望利益是不同的,一项任务,对一个人有吸引力,对另一个人就不一定有吸引力。例如,青年人喜欢多挣钱,对完成任务大小与报酬紧密挂钩的工作,他们可能就更有兴趣。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自我期望效应.源于一次实验,实验者通过暗示教师哪些学生有天赋,致使教师对这些学生付出格外的关注,而教师的行为也传达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许向好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这个效应被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运用到了心理学上。他从老鼠开始进行教育效应的实验: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

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通过穿越迷宫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什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当人们对某个人或事物抱有高度期望时,这个人或事物也会表现得更好。

这种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提出,被称为“罗森塔尔-雅各布森效应”。

所以当人们对某个人或事物抱有高度期望时,这个人或事物也会表现得更好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