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理论要点如下: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他又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2、本案例的学生的归因是正确的,但是考试仍然不理想,说明努力的程度不够,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样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3、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归因
(1)不同的归因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对因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平衡。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阳性强化。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2)、学会全面归因。这是针对片面归因而提出的。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全面分析,引导他们对较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个人努力等诸因素进行全面归因。然后让学生填写归因量表,并对几种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程度评定,最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对因下药”。
(3)、学会积极归因。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启发自己今后想进一步取得成功还必须继续努力;还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感,增强成功学习的信心,但应该注意不能过分肯定这一点,因为此归因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易产生自负、骄傲情绪。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取得成功是不是由于任务容易或这次运气好;因为这些都属于外部因素且不可能控制,从而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而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内容提要: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儿童网。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地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事情的结果归咎于其中的原因,就是有原因才有它其中的结果。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都慢情事,因为每一个事情的结果都是由原因所造成的。所以一定要谨言慎行,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决定,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才有机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1.作为教师在为学生归因时:
多做内部的可控归因,即努力程度的归因
少做外部不可控归因,即运气、工作难度等归因。
2.在归因时注意归因因素的顺序:
首先,对学生进行努力程度因素的归因。无论一个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还是失败,教师对其进行努力程度的归因,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对成功者可以体会到付出就有回报,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真、努力学习的动机。对失败的学生,也不会带来自尊心上的伤害,让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
其次,对学生进行能力因素的归因。这在实际教学中要慎用。对成功的学生,能力因素的归因可能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骄傲和自负,对后续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而对失败的学生而言,可能会导致学生获得"习得性无助",对学生失去信心,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最后,才是其他因素的归因。进行这些因素归因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的特点,不可错用、乱用,防止因教师的归因不当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出现。
3.作为教师,正确的运用归因理论,可以区别的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能力弱、努力程度高的学生应该及时表扬;对能力强、努力程度低的学生应该适当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