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我儿子确诊高能自闭症,他的症状,我小时候都有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麻烦的是这种病程可持续一生,难以逆转。目前自闭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晰,所以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自闭症是一种生理性疾病,受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环境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自闭症儿童大脑早期发育异常可能是自闭症发病的直接诱因,神经毒性物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物质等都可能是自闭症的病因。目前已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同双生子之一患有自闭症, 另一个的患病几率可达 60%, 甚至90%; 而异双生子则只有 5%的患病几率, 结合自闭症的发病率, 有研究推测自闭症及类似行为特征的遗传性达 90%。除此之外,直系亲属患病率也受遗传因素影响, 自闭症患儿的兄弟姐妹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家庭中有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 那再生一个孩子患病几率可达 5%到6%。简单的来说,自闭症的遗传基因让后代更容易忠上此病。环境因素生物异源物质、重金属杀虫剂、农药、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正常人体不存在的生物异源物质进入体内会对人体产生伤害。某些重金属,如砷、铅、汞、镉、锑和锰等会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毒害。有研究发现,重金属和生物异源物质会引起硫代谢异常,氧化还原水平以及甲基化都会受到影响。怀孕期间的的行为自闭症的发病时间通常是三岁以内,关键时期是出生之前、期间或出生后不久,这段时间正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怀孕期间的多种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 如怀孕期子宫感染和孕期并发症、接触化学物质、环境污染、围产期和产后健康状况等都将增高幼儿患病风险。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肠脑,但目前是无法确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元凶,或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生理性疾病,也具有遗传因素。
人们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来给初次接触进化论的人说明生物的遗传性。那么提一个古怪的问题,如果老鼠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那么老鼠的儿子会不会也得上这种病?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心理疾病会不会遗传。 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现在不受父母的影响,但每一段周期都会很居丧,很想哭,很失落,很自卑,似乎回到不开心的日子里.”不受父母的影响,说来简单,倘若真的做到,恐怕也就不会有所谓的不开心。但关键是为什么会沮丧,想哭,失落,自卑,可能是因为你放不下,你内心期望一个温暖的家,并深深的渴望,你放不下这份渴望;你内心渴望不沮丧,不想哭,不失落,不自卑,并以执著于此,对自己过去的所谓经历太过看重,放不下。2“我的童年很黑暗的,简直比中世纪还黑暗.父母给我造成的恐惧心理很严重.我现在都心有余悸”黑暗一定是坏事吗?有谁没经历过黑暗?所谓的“黑暗“其实是你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命运就在自己手中,生活中的强者都是战胜自己的人。3”我很多年没见过所谓的父亲,但没想过见他,因为他实在是很不称职,就好象一个人走过来,给你一拳就离开了一样,特别是童年时期造成的不可磨灭的阴影.“人生当你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帮助最大的反而是那些给你痛苦,阻挠的人。所谓恩生于害。当然没有父母会害自己的子女,跳出自我的囚笼,父母是你最该感激的人。4”我的少年生活只跟母亲一起,她很细心,一点事情就放不下,一会儿直通云霄,一会儿打入地狱,就好比一时夸我,夸得太夸张,而且小时候把内项懦弱的性格夸成优点,一时又把我打击得体无完肤.“你还是放不下对所谓美好童年的执着,以及对温暖家庭的执着,还有对自己所谓一些苦恼心理的执着。都是梦一场,何苦呢?5”很担心这种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你担心影响自己的前途,这说明你求上进,正是这种上进心终会带你走出黑暗的束缚。凡是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心理疾病也不例外。概而论之,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需要提前澄清的是,现在我们的话题关注的是遗传因素,不代表其他两种因素不起作用。研究心理疾病的遗传病因,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生子研究,可确定一种疾病是否遗传以及遗传程度;另一种是基因学研究,可进一步确定与疾病相对应的基因的位置。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双生子,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另一种是异双生子,约50%的基因相同。基于这种生物学事实,可以推断,同双生子的其中一个若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也发现另一个亦患此病,那么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很可能具有遗传方面的原因。由于同双生子一般出生、成长在同一个家庭,在研究时,有必要对家庭影响进行控制,为此心理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出生后即被分开抚养的同双生子,然后再考察两者在特定心理疾病上的一致性。自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家用这种方法证明,几乎所有主要的精神疾病都有遗传的因素。据估计,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和孤独症的遗传系数在80%-90%之间。这些疾病的遗传系数高得惊人,甚至比业已令人震惊的乳腺癌(约5-60%)和帕金森症(约13-30%)的遗传系数都高。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等(Burmeister,2008)对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遗传系数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摘录如下表所示:但是,基于对分开收养同双生子的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分开收养并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影响,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产前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这种忽略,很可能导致之前的研究对遗传系数的过高估计。基因学的发展为上述困境带来了曙光,一种叫做精神疾病遗传学(Psychiatric genetics)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将精神疾病直接同特定基因联系起来,这种技术叫做遗传连锁分析。然而,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获得的有限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后续研究的重复。不过,我们仍然对其给予厚望,像唐氏筛查法预防胎儿先天缺陷一样,期望这种技术为心理疾病的早期预防做出贡献。
孤独症与自闭症的区别是:
1.自闭症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患者会出现社会交流问题,一般表现在缺乏和别人的交流或者一些交流的技巧,甚至和父母之间也缺少一种安全的相互依恋的关系等。
2.孤独症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在婴幼儿时期的自闭现象,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胎儿在子宫里的环境因素以及营养因素等等。
自闭症是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终身伴随,无法治愈。目前还没有找到确认的发病原因,但多数专家和证据指向遗传,但是即便是和遗传有关,也不一定就是母亲基因的问题,因为遗传来自父母双方。另一种错误的认知是把自闭症看成心理疾病,认为是由于父母教养不当,或者家庭环境导致的后天疾病,其实不然,在自闭症研究和治疗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曾一度有这样的错误认知,因为母亲一般在家庭中承担教养和陪伴孩子的主力角色,所以人们那时普遍认为自闭症儿童是因为母亲教养的不当,或者母亲疏于照料的原因导致的心理疾病,甚至一度将自闭症称为“冰箱妈妈病”,借以形容母亲的冷漠导致了孩子的自闭。这大概是自闭症研究史上最大的误区了,无形中伤害了很多本已经伤痕累累的母亲。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会听到很多类似的话语,将自闭症归咎于母亲或者父亲的失职,归咎于带孩子老人的错误,这首先都是愚昧的认知,他们完全不了解什么是自闭症,也根本不愿意去学习自闭症相关的任何知识,只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下的结论,更多时候是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为孩子的不幸找一个替罪羊。自闭症不是任何人的错误,是先天的不公平,即便有着最好的父母,最温馨的家庭环境,即便父母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依旧会发病,依旧是一样的结果。当然,在后续的康复训练中,父母的态度,家庭的环境会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可以康复到何种程度,没有爱支撑,没有家庭的齐心协力,自闭症孩子本就艰辛的康复之路会更加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