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ego(弗洛伊德主要的心理学主张是什么)

弗洛伊德主要的心理学主张是什么

1.本能论

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性的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念。

2.人格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根据器的不同将人格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到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门区(18月到3岁) 这一阶段的区是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门排放性性格和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到6岁)其区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 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3.梦论

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4.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时从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诞生的创伤是后来出现情感焦虑的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现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现实的焦虑是来自对外部的危险及预料到的伤害的反映。而神经症的焦虑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他认为神经症的焦虑的产生与“里比多”的节制有关,里比多被唤起了,但却未能给予满足,“这种未予满足的里比多直接变成了焦虑”。

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特点是什么

弗洛伊德(S.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游戏理论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学说的基调。

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对于儿童游戏的看法,是以他的人格构成理论为依据的。

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即“伊底(记)”、“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的。

其中,“伊底”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构成的,不讲究逻辑和道德,只服从“惟乐原则”,盲目地追求愿望的满足。

“超我”作为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与“伊底”相对立,代表着“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儿童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而“自我”是处于“伊底”和“超我”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极端之间的一个平衡机制,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即在现实的反复训练下从“伊底”中逐渐分化出来。

由于受到现实的熏陶,“自我”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只是在惟乐原则的支配下去盲目地寻求满足,而是以“现实原则”为指导,不仅要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且要避免痛苦。

但是,“自我”是有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并非一开始就出现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弗洛伊德指出,婴儿是完全受“伊底”所支配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自我”和“超我”才逐渐得到发展。

由于“自我”起着调节“伊底”与“超我”之间的矛盾的作用,所以,对于个人而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建立和形成“自我”。

而“自我”用以调节和平衡“伊底”与“超我”之间的和矛盾的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由于游戏部分地说来是与现实相分离的,因此它允许“自我”自由地调节“伊底”和“超我”的要求,以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

关于游戏以人格构成理论为依据,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关于儿童游戏的看法。

1.阐明了儿童游戏的动机。

他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就是“惟乐原则”,即通过游戏而获得愉快的体验,这是游戏的“经济的”动机。

惟乐原则在儿童的游戏中主要表现为: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并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期占支配地位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游戏却允许他们躲避现实的束缚,为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造了机会。

儿童通过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以成人的角色自居,满足自己的愿望。

例如小孩子玩骑马的游戏,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对成人骑马活动的观察,或听过有关骑马故事。

他玩这种游戏,正是出自他想像成人一样成为一个骑手的愿望,出自他对这种快乐的向往。

2.分析了儿童的“强迫重复”这一心理现象。

他发现,儿童的游戏并非总是伴随着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

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这件事情就会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体验。

按照“惟乐原则”,儿童应该为追求愉快的体验而避苦趋乐,立即忘掉这种痛苦的经验。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儿童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变成游戏。

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为“强迫重复”现象,也就是说,事件的发生可能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但是这种事件的发展是要达到使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也就是要达到避免不愉快的结果或产生愉快的结果。

弗洛伊德又进一步分析了儿童的游戏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他指出,由于儿童“自我”的结构还不完善,心理的防御机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还不能有效地抵御外界环境的伤害,所以当儿童遇到无法忍受的事情即创伤事件时,“自我”往往被挫败。

“自我”为了使无法忍受的事情变为可以忍受的事情,就需要奋力去掌握环境,以逐渐应对创伤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强迫重复”重现事件,重新体验,才能实现“自我”结构的完善。

所以,它实际是“惟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仍是为满足愿望服务的。

3.探讨了儿童期游戏的发展趋势。

他指出,通过游戏中的强迫重复,儿童可以再现难以忍受的体验,通过情感的宣泄来缓和内心的紧张,减少忧虑,不断增强“自我”的抵抗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应付现实。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在现实中所无法满足的愿望,同时也可以使儿童像成人那样来行使他们支配事物的权利,从而为儿童战胜现实,从现实的被动牺牲品变为环境、事件积极主动的适应者提供了机会。

但是,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

随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的象征性表达系统出现,进而出现逻辑思维过程。

这时,它的愉快的但无法被人接受的愿望便不再可能得以满足,于是,“自我”开始从事幽默、滑稽或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以寻求表达与早期的游戏中所表达的相同的愿望并获得同样的愉悦。

这样,游戏就逐渐被更加现实的、且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活动所取代。

但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道,儿童的游戏期虽然结束了,但它的动力特征仍存在于滑稽、幽默等活动的潜意识动机当中。

几个社会心理学问题.1,勒温提出的关于社

1.B=f(P,E)=f(LSP),即行为是心理与人的函数,或是说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其中P为人的自我状态,E为心理环境.把此公式推广到群体过程,勒温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i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LSP),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
2.早期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角色失调: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4.社会心理学是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究对象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社会行为的学科.
5.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从认知上说,6~8个月的婴儿开始对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即自我意识到萌芽,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校正、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