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开发各种新资源~!
提倡节约用水!~!
鼓励高新技术!~永远有多远3级2009-04-21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由于增长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理性是有限的,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补充: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补充: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21世纪议程——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统一指挥】组织设计中遵循的传统原则之一. 最早由法约尔提出来.法约尔认为,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领导人同时对一个下级或一件工作行使权力,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后人对法约尔的提法加以发展:一个人只能接受同一的命令.数名领导需要协商后才能下达的命令,由领导协商一致后,再行下达.统一指挥被破坏的原因 (1)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领导人忽视该原则,是因为习惯于下命令,不习惯于磋商;习惯于直接指挥,不习惯于间接指挥.领导者不信任或者不完全信任下级,事必躬亲,造成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同时指挥的现象. (2)派性和权力之争也会引起多头指挥.【权变理论】:是管理理论中一种新的理论,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含义: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权变管理理论的缺点】
(1)仅仅以简单的两维模型来描述多重复杂的管理实践,解决管理问题,尤其是忽视了人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未能把人作为权变理论基础中的能动变数,从而制约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2)把情况与普遍趋向对立起来,把具体和一般对立起来.只强调特殊性,否认普遍性;只强调个性,否认共性.其不可避免地滑到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去.
(3)排斥用科学的方进行概念分析,使得概念缺乏统一性,内容缺乏有机联系,从而使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缺乏相应科学的标准.【X,Y理论的区别】此理论主要是对人性的根本性理解.一个是性本恶——X理论,一个是性本善——Y理论.对X理论和Y理论的概括,是麦格雷戈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面对纷繁芜杂的管理界,麦格雷戈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措施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这些假设影响乃至决定着管理决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效果.传统的管理理论——“X理论”
“X理论”的人性假设 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2、 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 3、 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 4、人习惯于守旧,本性就反对变革 5、 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X理论”的管理要点 1、 管理者以经济目的——获得利润为出发点,来组织人、财、物等生产要素 2、 管理是一个指挥他人的工作、控制他人的活动、调整他人的行为以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 3、 管理的手段或者是奖惩、严格的管理制度、权威、严密的控制体系,或者是采用松弛的管理方法,宽容和满足人的各种要求,求得相安无事.对“X理论”的批判 “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错误的.这些假设不是人的先天本性,而是工业组织的性质、管理哲学、政策和措施的后果.传统的“X理论”是建立在错误的因果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的新理论——“Y理论”
“Y理论”的人性假设 1、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 2、 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3、个人追求满足的需要与组织需要没有矛盾 4、 人对于自己新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 5、 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Y理论”的管理要点 1、 管理要通过有效地综合运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来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 2、 把人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 3、 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 4、 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 5、 要用信任取代监督,以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 总之,管理过程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的帮助引导的过程.“Y理论”的若干管理方法 ①分权和授权 ②工作扩大化 ③参与式和协商式的管理 ④职工绩效的自我批判
对“X—Y理论”的评析“X—Y理论”的贡献 1、 阐述了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即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提出了“管理理论都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重要观点,这表明麦格雷戈已揭示了“人本管理原理”的实质. 2、 “X—Y理论”关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就体现为不同的管理观念和行为”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了人性假设的变化对管理理论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是以人性假设的变化为前提的研究课题. 3、 “X—Y理论”提出的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体化等思想以及参与管理、丰富工作内容等方法,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X—Y理论”的谬误 X理论中认为人们工作本性是被动的,所以应该以“计件工资”等形式加强监管的措施;Y理论认为人们工作本性是主动的,所以只要采取以“内在奖励”为主的重精神、轻物质等,就可以激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但实际上,人们在工作中不可能存在着工作懒惰或勤勉的本性,人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主要还是决定于人们在工作中能、责、权、利是否能够统一,如果这四项有一项与其它项目不能达到统一的话,以X理论实施加强工作监控也就是不得不采取措施,但由此员工工作动力的激发只能是靠监控的力度去体现. 在X理论和Y理论相互比较优劣过程中,应该清醒的是:以X理论对人的工作过程加强监控,其对人们工作动力的激发只会随监控程度强度大小而上下浮动,同时以X理论往往只能管得住人们外在的体力行为,却管不住人们内在的心智的.而且就现代非奴隶制社会制度条件下以加强监控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叫人们为工作去做自认为“不划算的事”,特别是为工作去“卖命”,所以以单纯X理论是激发不出人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的,这也就是“美国摩托罗拉”等公司为什么要实施高度放权管理的缘故,且以X理论为主特别不适于对那些需要高风险、高技术、特别是高创造性的职业,这也是象“微软”、“Google”等高科技公司极力推行高福利制度的缘故.但是Y理论也是存在局限的,因为人是千种千样的,不可能因为你实行了某种Y理论措施大家就一致地就有积极主动性了,所以加强监控是必须的,如果不能以监控达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效果,其结果就难免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而平均主义难以推动人们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早已证明了的. 总之,就管理来讲,以加强薪酬工资、加大福利、改善工作环境、授责授权等Y理论应该是推动人们工作积极主动性产生的主体,而作为以X理论实施的监控则又是保障Y理论公正实施不可缺少的关键.
我们在村委和镇委已经反映了,但还是不了了之,装自来水的只给张收据连个公章盖印都没有,还收我们村民1600元所谓的材料费?也没有指导价公示!我想问下大家是否合理吗,本来就是穷样样都收钱!这样算扶贫吗?倒村道硬底化也要收100元一人,这样的扶贫村越扶越穷吗?我听说我们村扶贫单位是南海区人力资源局的,希望大家转发给南海区人力资源局的领导同志反映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