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教育 > 大学生心理

老年人失去老伴需要心理疏导吗(公公取了个后老伴儿,要是公公去世了这个后老伴儿,我有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赡养,)

公公取了个后老伴儿,要是公公去世了这个后老伴儿,我有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赡养,

01:35

如何走出中年丧偶之痛

中年丧偶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需要时间和努力来走出来。以下是一些建议:

在临终关怀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可以对这一方面多加关注和重视。

“感谢你们陪我看世界杯,打麻将过手瘾,我心满意足了,没有人生遗憾了。”前日,在即将离开人世时,伟伯(化名)拉着志愿者的手,轻声地说着。不久,他就平静地离开人世。

送别伟伯,是志愿者们不愿意的事情,然而,他们也感到欣慰。“老人家走得很安详。”志愿者孙科说,“这也是我们做临终关怀服务希望达到的效果。虽然他们走完人生最后阶段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但他们能够豁达地看待生死,能够少一分临终前的痛苦,却是值得欣慰的。”

和伟伯一样,尽管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添叔在离别人世前,也显得很平静,疼痛似乎已经不在他的身上发挥作用。

伟伯、添叔的安详离世,正是得益于江门市蓬江区实施的临终关怀慈善公益项目——“让我们做您的儿女”。

“对于患有不可逆转疾病的人来说,最后阶段的心理关怀,也就是临终关怀非常重要。”江门市第三医院老年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邵丽川说,“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重视临终关怀,让更多的人士了解它、参与它。”

老人走前说心满意足了

伟伯是“让我们做您的儿女”项目的关怀个案之一。该项目的运营机构——江门市蓬江区祥光社工中心主任孙科告诉记者,在陪伴伟伯的过程中,老人家对志愿者说:挨不过世界杯了,想最后的日子过下“手瘾”,满足自己愿望。

原来,伟伯的癌症已到晩期,靠打静脉滴注的营养剂和葡萄糖等维持日子。他以前的兴趣是看足球、打麻将。“他说自己特别喜欢法国队。”孙科说,“志愿者为满足伟伯愿望,经伟伯家人同意,每隔一段时间就与伟伯边打麻将边看世界杯。”

参与陪伴伟伯的志愿者们告诉记者,每当和志愿者们坐到麻将台前,伟伯就显得很精神。特别是今年世界杯期间,听着电视的赛况,麻将桌上同样大战起来。“伟伯非常开心,一点痛苦都看不出来。”

在7月15日法国与克罗地亚决赛当天,志愿者们还专程到医院陪着伟伯看比赛,每到法国队把球攻进对方龙门时,伟伯都站起来,欢庆入球。

前日,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伟伯紧紧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感谢你们陪我打麻将、看足球,我心满意足了,没有人生遗憾。”不久,他就去世了。

“和我们刚接触的他,是完全两个样子。”孙科说,“刚接触他时,因为知道自己的情况,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他的心情很不好,精神萎靡。然而,在他去世的时候,却显得很平静,很安详。”

心结得解让老人走出阴影

“人都会有走到最后阶段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心态接受那个阶段,面对生死离别,至关重要。”江门市第三医院老年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邵丽川也说,“像伟伯那样,就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过得安详,也更有尊严。”

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临终关怀实践后,邵丽川认为,对于走到人生最后阶段的病人来说,心理关怀更为重要。“以病人的需求为主要服务目的,满足他们的愿望,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从疾病、生死离别的痛苦中释放出来。”邵丽川说。

添叔在早年不幸失去了独子,他和老伴兰姨相伴余生。今年年初,“让我们做您的儿女”项目中爱与陪伴志愿服务队在老人时了解到添叔的情况,将他列入重点关怀对象。“添叔刚到医院时,状态很不好。”孙科说,“我们在和他聊天中知道,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人生最后阶段,但他放心不下老伴,还担心自己过世后没有人送终。于是,我们的志愿者庄慎雄主动提出,要做他的义子,为他送终,志愿者们还答应他,会像子女对待父母一样照顾兰姨。放下了心理的包袱,添叔后来少了一些担忧,心情也慢慢开朗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最后,他离世的时候,也很安详。”

小道具打开封闭心扉

在江门市第三医院老年科的护士站内,记者看到一些摆放在窗台上的老式缝纫机、老式暖水瓶、部队小号等老物件。

“这些都是热心人士捐过来的收藏品。”江门市第三医院老年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邵丽川说,“看起来没什么用,其实,它们可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道具’。”

在老年科有一位早年参加过战争的老人维叔。“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在和他聊天时,知道他曾参加过战争,就想怎么才能帮他摆脱对生死离别的心理阴影。”邵丽川说,“后来,我们根据临终关怀的相关理论,拿了那把小号给他看,让他讲讲自己的故事。”

维叔看到这把小号,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就和医护人员、志愿者讲自己当年是怎么参加战争的,参加了哪些战争,后来又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绩。“老人家很自豪,很开心。”邵丽川说,“看他的精神不错,我们就顺势引导他,告诉他,有很多人也和他一样,有过很多辉煌,但是,人总是要走到最后阶段,他们都不在了,应该想开点。这个效果就非常好。老人家慢慢想通了,心情也好了,现在精神状况比刚来医院时好多了。”

邵丽川告诉记者,那台老式的缝纫机也让另一位住院的婆婆想到自己年轻时如何心灵手巧,用缝纫机做出漂亮的衣服,得到别人的赞赏,也慢慢放下对生死离别的恐惧,释怀了。

医院里用于帮助生病老人的“道具”

老人获得“最后的尊严”

据悉,“让我们做您的儿女”是江门市第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项目,项目运营半年共吸纳95名义工,服务覆盖超过230名长者,恒常受惠长者77人次,直接陪伴7名长者走完人生最后里程。

记者了解到,江门目前仅两家医院设有临终关怀项目,一是江门市第三医院,一是开平市东华老年康复医院。江门市区内仅江门市第三医院老年科能提供临终关怀这项服务,护士和医生成为服务的主力,少量志愿者参与其中。

邵丽川等人告诉记者,临终关怀对生命最后阶段的老人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这些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种关怀更多是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并不需要多少物质上的投入,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场地。”邵丽川说,“主要是要有一些懂心理、有爱心的人士,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通过专业的来和老人交流、沟通,帮助老人释怀,放下心理包袱。让他们能够感悟人生,离别带来的压力,能平静、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这就是临终关怀服务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关爱。即使生命到了最后的阶段,仍是值得被尊重、被关爱的。”孙科说。

志愿者在和病中老人交流

临终关怀工作需过硬心理素质

据了解,我国临终关怀起步晚,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1992年北京松堂医院成立,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起,李嘉诚先生又每年捐资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虽然其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此外,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孝道”等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的临终关怀都由家庭成员提供,只有少数家庭会选择临终护理人员提供服务。这种传统观念和做法无法让临终患者得到专业的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服务,家庭成员在此期间的心理压力也没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扩大,核心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在亲自提供服务和照顾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而由于我国人数众多但医院床位紧张和家庭资金不足的限制,很多病人在临去世几天前才会住院接受临终服务,而这种服务也仅限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方面,忽视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特殊的志愿服务与普通的志愿服务不相同,需要志愿者更专业,也要求他们有更好的沟通技巧。”五邑大学社会工作者专业邓教授说,“临终关怀并不是只要有耐心和爱心就可以了,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注册老年社工师,孙科表示,“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以及情绪上的支持和疏导服务。在这方面,专业社工和社工机构大有可为。

文/图 广报全媒体记者严建广 通讯员东玉

请问有何高招照顾生活不能自理而脾气烦躁又整晚整晚闹腾的老人

除了亲人要付出爱心、虚心、耐心,真没别的高招了。

首先要付出爱心[心]。人老了生活又不能自理,对老人而言是十分痛苦并受煎熬的事。老人曾年轻过,帅气过,强壮过,骄傲过,自豪过,如今一下走向衰老,为力,暮气沉沉,还落个不能自理。老人自己从心理上无法接受呀!于是内心烦躁,无故发火。面对这样的情况,亲人要用情去感化,用爱去融化,坚冰都可以化掉,又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心呢!

其次要付出虚心[心]。作为老人的老伴、儿女等亲属,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老人要去侍候,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教别人。如如何从心理上去疏导不能自理老人?如何用情感去感化不能自理的老人?如何才能照顾好老人的起居?……如果不虚心,处处搪塞应付,就没法从心底护理好老人。

再次要付出耐心[心]。不能自理的老人,情绪有起伏是正常的,亲人要有耐心做好长期护理照料的准备。有的老人除了手脚不方便,五脏六腑以及大脑思维一切都很正常,也就是说老人走到生命尽头还不是一时半会儿。如果亲人偶尔表现出不耐烦,老人也许能理解,如果不耐烦表现得太经常,老人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脾气就会更加爆燥甚至会寻死觅活。

我是@满伢 喜欢的评论、关注、点赞、转发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