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来于唐太宗李世民时代。
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开描述下这个问题。
第一、冯承素与王羲之
我们都知道,《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既然《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那么这其实就隐含了两个问题,第一,这篇文章的文字是王羲之独自创立的;第二,这幅书法作品的书法也是王羲之自己书写的。所以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这幅书法作品都是王羲之唯一的佳作。
虽然在上个世纪文化界就《兰亭序》的作者问题还进行了一番并不怎么平等的探讨和争辩,但是就现状来看,人们还是普遍的接受了《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这个事实。
所以前面书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有人说是王義之写的最好——就解答了。根本没有谁好谁坏之说,尤其是对于王羲之而言,这幅作品确定无疑就是他写的,因此别人没法跟他比。
至于冯承素,我们可能要好好说道说道了。
第二、冯承素与《兰亭序》
话说王羲之参加完兰亭后,对于他自己在会场上即兴写下的《兰亭序》非常高兴和开心。因此对于这幅书法作品一直视若珍宝。等到传到辩才和尚的时候,已经是大唐了。辩才和尚对于这幅作品也是视若珍宝,不敢怠慢。而唐朝统治者唐太宗非常喜欢书法,尤其是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因此他就派一个人,这个人叫萧翼,这个人就像从辩才和尚手中骗走了《兰亭序》。唐太宗对于这件书法珍品非常喜欢,一到手就下令当时各大书法家来临摹拓印,然后分发给诸位大臣临摹学习。
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这些后人才能透过各大书法家的临摹本一窥王羲之《兰亭序》的风姿。而最后王羲之的真迹到底去了哪里,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但是在这些临摹本中,后世的书法家只认为分冯承素的摹本最贴近王羲之本来的书法真迹。因此,才会有了冯承素写的最好的说法。但是这句话不是说《兰亭序》就是冯承素写的,而是说在与其他拓本比较过程中,冯承素显然是技高一筹。
但是为什么是冯承素呢?为什么他能表现出王羲之的神韵而作为当时书法家的其他人没有这样呢?
第三、书法家和模仿者
这里面其实就涉及到了他们身份的问题。除了冯承素之外,其余的人都是书法家。冯承素在这些临摹王羲之书法的人中显得很另类,因为其他人都是书法家,比如欧阳询、虞世南等,而且后世临摹《兰亭序》的也多是书法家,比如赵孟頫。唯独冯承素是一个例外,他只是一个刀笔小吏,如果没有这次临摹王羲之书法的经历,恐怕他的名字早就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红尘中而无人所知了。
所以,借助这一摹本,后世永远记住了这个人。但是为什么偏偏不是书法家书法家出身的冯承素会写出这样好的《兰亭序》摹本呢?
我认为关键是冯承素就是一个对书法不是研究很深的人,因此,当他开始临摹王羲之法帖的时候,不会带有自己的书法眼光来评价、评判甚至去改造这一书法作品。相反的,欧阳询和虞世南是直接上手临摹的,所以不经意间就掺杂了“私货”,即我们所说的意临。
而冯承素采取的方法是最笨的一种,他是双钩勾画出字型的轮廓之后,再进行填墨。这样其实就很好的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因此也就不会离王羲之的书法原貌很远了。
因此,如果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王羲之的真迹,那么这样的临摹本事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问题是我们根本见不到王羲之真迹,那么这个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真迹的作品就成为了唯一的神品了。
《兰亭集序》作为书法史上的神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在我们大家十分尊崇的古圣先贤中,其中一个圣贤的位置,就是留给书法的,这个人叫王羲之,荣膺千古书圣这一称谓。而之所以王羲之能在书坛获得如此隆誉,就是因为他的这部《兰亭集序》。
所以,《兰亭集序》也被历代书家奉为天下第一的神品,一直豪踞书法榜首,无与匹敌,无可撼动。
作为一部千年传颂的神品书作,这部书被很多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所模仿,一时成为书法奇观。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也是一位书法高手,更是一位将王羲之推上神坛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李世民的追捧和挚爱,天下书家莫不以习得《兰亭》真迹为荣。尤其是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之际,那些模仿和廓填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幅墨宝在被李世民用巧计诓骗到自己手上之后,千般爱恋,万般呵护,看也看不够,学也学不透,爱到无以复加,爱到仁至义尽。甚至李世民这个史上较为英明的皇帝,做出了一个天下第一蠢的决定──在他驾崩之后,让这部《兰亭集序》陪葬昭陵,一直陪在他身边。
他的这一决定,也让《兰亭集序》从此久埋地下黯黯无光,或可称之为一次少有的文化浩劫,让这部神作永沉地下,不见天日,可谓是爱到极致恨到极致,文化荼毒,暴殄天物。
说到摹写,可以这么说,凡是唐李世民之后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历代书家,都曾摹写过这部千古第一帖。可以列出来的,不下百十种真迹,都是沿循了王羲之的书写路径进行的二度创作,或者是直接双钩廓填。
若说摹写,尤以李世民那个时代最盛。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一个是爱其风骨和体范,一个是也为了讨好皇上,可谓是心机用尽,所谓的“楚王好细腰,天下纷纷效仿之”,也是为了对李世民投其所好,以便获得邀宠献媚的机会。
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纷纷摹写仿效。而最令人称道的,是唐人冯承素摹写的“神龙本《兰亭集序》”。
这种书法摹写,有的是依据书作的真迹进行直接模仿,依照王羲之的笔势和形态依样画葫芦,有的是夹杂了自家的见解和主张,进行的二度创作。
这个冯承素却是采用了非同常人的做法,直接将这部作品放在摹写纸张的下面,利用细笔将显映出来的字迹进行双钩廓描,也就是按照书者的书写轨迹进行的逼真模仿,先行勾勒出轮廓,然后再往里填肉注墨,基本直接反馈出了《兰亭集序》的神韵。但那个时代毕竟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人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分毫不差毫厘不爽,没有极致到拷贝一样的地步,毕竟还是人工操作,也就自然有了一丝差异,这也是科学手段决定的,而非人力所能达到的极致和最高境界。
但纵是这般,这本《兰亭集序》还是大体上保留了王羲之的书写神韵,就连那些勾丝牵带,都精细到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像原作的摹写。
至于说到特点,这就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了。有的人喜欢那种钩廓出来的仿品,以为基本反应出来了王羲之的书写原貌,也有的人以为这种摹写更是一种神韵上的锻造,自然就自设了若干笔画和差池,于形态上略有参差。
我个人倒是更喜欢王羲之留给这个世界的另一些墨迹,比如《丧乱贴》、《七月帖》、《快雪时晴帖》等等。
在我个人看来,这部摹写的《兰亭集序》,多少有些呆板和滞讷,虽然钩出了轮廓,却失了神韵,有一种小心谨慎却束手束脚的亦步亦趋之感,反不如放开心态纵马笔下一气呵成那种酣畅淋漓,这也是史上存在诸多巨大争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